融资平台转型的十个陷阱

融资平台转型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样都是平台,但除了债务高企这一共同点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于是平台转型就像哈姆雷特,一百个平台应当有一百个不同的方案,既然无法给出一条通用的、明确的道路,我们不妨来看看转型过程中的

常见陷阱,或许更有启发。

1

追逐热点,平台投资共享单车

市场最爱追逐热点,比如央行要推行数字货币后,1/3的上市公司都宣称自己和区块链有些什么联系;而许多平台,尤其现金流较为宽裕的平台,也常常跟风而动,市场上流行什么便做些什么,企图以此证明自己转向经营性的实体企业。

某些地方平台就跟着共享单车热潮开发起了APP,投放了自己的单车;却没想到整个产业依赖资本竞争,来得快去得也快,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当市场上的热点成为热点,已经过了多轮角逐,整个产业的估值已在巅峰,此时跟风而动,除了天天看着产业下行,还能做些什么呢?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平台投资共享办公与创投,无不落到一个亏损下场。

2

资本游戏,借壳A股上市

A股平静了有些年头,整个市场大抵处于低位,于是许多平台动起了资本运作的脑筋——上市后,许多融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平台热衷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平台成功借壳上市,似乎一切问题都即将迎刃而解,可事情有那么简单么?

客观评价,借壳上市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资本运作需要专业人才进行长期运作,平台是否有这样的能力?那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这个平台,能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整理好自己的隐性债务,盘活存量资产,那么管理能力确实突出,走上资本运作之路也无可厚非;如果平台自身债务缠身,与政府的关系始终难以厘清,那么多一个上市壳,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资本运作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灵丹妙药。

3

大兴土木,投资商业、办公

近年来许多行业都在转型,大部分都是重资产往轻资产方向转,但依然拦不住有些城投非得继续走重资产路线,大型土木兴,建设所谓商务园区、总部经济。当然,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一是自身的现金流状况,再建设重资产项目是否会雪上加霜?二是市场定位与市场需求,许多地区大量出现商办空置的现状,对比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更是如此,即使超前建设,用得着现在超前吗?要知道太过超前,就不得不面对投运后持续数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日渐沉重的还款压力。要知道,许多地区不仅商业存在大量空置,西部园区的惨淡也是有目共睹,盲目上项目,还真不是个好主意。

4

广撒网,蹭热点而无实质进展

有些平台投重资产,自然也有一些平台聪明的多,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矫枉过正却面临新的问题——犹如蜻蜓点水,什么也没有改变。

在平台转型的过程中,也有这么一些平台在第三方机构的辅导下理顺了管理体系,设立了一个长远的经营机制,并成立了许多事业部板块,从供水供暖到环保无所不包,每个板块都进行各种轻资产的尝试与招商引资。然而,一个地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此广撒网等于没有重点,虽然没有风险,但也一定没有成绩。

5

大包大揽,企业办社会

融资平台转型过程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城市运营商”,有一些平台就往这个方向发展,大包大揽的接下许多公用事业的运营。然而融资平台自己运营的效率并不比政府高到哪里去,在运营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融资平台不得不面临长期的亏损,而说好要进行补贴救助的财政却早已捉襟见肘,难以帮扶。

公用事业的运营是门好生意不假,但那是建立在体制改革、高效率运营的基础之上,如果平台大包大揽,那和过去的企业办社会有什么区别?更何况,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平台并下不了手去解决,只是从政府那边接过了烫手山芋,仅此而已。

6

小股大债,杠杆性资金运作项目

转型要投资,这话没错;转型要与社会资本合作,这话也没错;但是如果进来的社会资本是明股实债,那就有些问题了。无论是明股实债还是小股大债,都是过去地方基建投融资的常用手段,在成为了监管的重点打击对象后有所收敛。

然而,融资平台的转型需求又再次让这种模式复苏了起来,社会资本与融资平台合作经营性项目,由融资平台作为主导,以较低的资本金撬动杠杆性资金投资项目,融资平台允诺回购等措施作为保障。看起来似乎是个多方共赢的局面,但是不可忽视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平台脆弱的现金流又该怎么办呢?

7

重仓地产,为救财政陷于困境

说实话,平台经营地产业务也算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向工业地产、物流地产、产业地产方向转变,也算得上是紧跟时代,但是有些平台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终走上了重仓地产的道路,就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重仓地产的平台背后,必然是当地政府性基金预算背负的压力,以及当地产业依赖地产的现状。在目前严格调控地产的大环境下,这类城市的财政无疑都是很艰难的,平台也同样艰难。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的平台,只能静静等待地产的复苏;而将要走上这条道路的平台则最好再仔细思量,地产的春天,真的会那么快就来吗?

8

全域旅游,低质重复建设

我国作为旅游资源的大国,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再正常不过,只是落实到地方之后,全域旅游似乎走的有点歪,尤其是布局全域旅游的平台公司。还记得成都的龙潭水乡吗?在成都附近建设的项目尚且如此凄惨,更不用说其他三四线城市盲目建设的所谓古镇项目了。

旅游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的智力投入,做好项目定位、项目策划、项目宣传等一系列工作,但是有些平台的旅游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批高度同质化、人流稀疏的所谓旅游项目。并不是说平台不能做旅游,而是发展任何产业都离不开资源禀赋与外部环境,脱离现实造项目,可一点儿都不好玩,即使这些项目偷偷摸摸的卖起了地产,账面依旧惨淡。

9

借新还旧,让债务再飞一会儿

政府已经喊话财政要过紧日子,有些平台依然认为资金紧张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大水漫灌还会来的,于是还在持续过去的日子,新项目举债,旧债借新来还,债务压力堆积如山。

只是,财政都预期要过5-10年的紧日子,大水漫灌可能永远不会再来,融资平台真的还要躺着花钱,不去赚点钱吗?平台转型的大方向,是国有资本运营,而运营能力并非一日可造就,当下不做改变,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10

消极抵抗,只为自己熬到退休

如果说之前的许多方式的初衷是好的,只是路没走对,那最后一种就相当有意思,走消极抵抗路线——我摘帽,但是我不转型,我也不干嘛,我就当我的融资平台。听起来似乎没毛病,但是政策可不是这么说的;平台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活下去,保住平台的存续;至于什么都没有的平台,那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注销、合并,就此不复存在。

有些平台领导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实际上只为熬到自己退休,但是城投兼并的速度可能比想象的还快,必然某省债管办的要求,每个地区只能留下两家平台,其余悉数兼并撤销;平台转型的时间,剩下的着实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