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民營經濟新標杆——溫州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一週年記

“GDP增速8.2%,居浙江省第二位,高於全國2.0、全省1.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上半年企業家信心指數121.6,連續8個季度處於‘較為景氣’區間”;

“上半年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戶,每天新設市場主體520家、企業150家”……

11月2日,2019中國(溫州)新時代“兩個健康”論壇在溫州舉行,9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與會,對溫州民營經濟過去一年發展取得的成績單大加讚賞。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之一,溫州加快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重塑民營經濟新標杆。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說,實踐證明,溫州“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工作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有效抓手,也是促進民營企業快速發展、企業家健康成長的有為舉措,給溫州高質量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破難題除頑疾,政府服務不斷走深走細走實

溫州靠民營經濟起家,民營企業數量如今佔企業總數的99.5%,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增加值佔91.5%,從業人員佔92.9%,稅收收入佔90%。民營經濟在新時代如何再創輝煌,是擺在溫州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兩個健康”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2018年8月,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同意溫州創建全國首個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溫州把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作為引領發展的牽引性工程來抓,持續推動先行區創建走深、走細、走實。

今年以來,溫州鹿城區正岙小微園集聚了一批新生代鞋革企業,園內食堂、職工宿舍等一應俱全。“入園後,企業發展如同‘開了掛’,以前年均產值1000萬元,今年只用8個月時間便完成了1500萬元產值……”入駐小微園後一躍成為規上企業,是溫州實麗派鞋業負責人吳振城收到的最好禮物。

對於過去一年營商環境的變化,浙江百信針織機械董事長朱進法深有體會:“這兩年經濟景氣度提高,訂單也明顯增加。企業需要擴建廠房,只用20多天就完成了審批手續,廠房迅速建成並實現了投產;政府部門還給我們安排了營商專員,有事情只需向營商專員反映,即可獲得解決。”

企業所盼,服務所向。“我們制定創建的總體方案和政策體系,形成了‘41條意見’‘80條新政’,並把政策意見細化為146項具體責任清單。”溫州市副市長汪馳介紹,“146項清單”的每項舉措都細化成了一項項具體清單,每項責任都實行精準分解,每條舉措都有具體牽頭部門,確保責任明晰、推進有力、進度可控。

為進一步加速企業降本減負,溫州在2018年出臺減負“42條”政策的基礎上,2019年又推出新一輪減負降本政策“30條”,包括降低企業稅費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融資成本等7個部分,預計全年減負215億元。另外,還在全國率先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車”、跨境為僑服務“全球通”、便民服務“甌e辦”,打響了溫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版、企業版、民生版品牌。

民企加速轉型升級,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溫州雖然是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但也存在著短板——人才和科技。“過去一年,‘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給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優惠政策,推動團隊引進優秀設計人才,並不斷推進‘機器換人’,實現生產設備轉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溫州冠豪眼鏡董事長鄭志遠說。

在溫州的甌海、樂清、瑞安等工業發達縣(市、區),企業陸續將傳統生產設備升級為智能化生產設備。比如,甌海區推出政策,扶持企業走向智能製造,計劃推動100家重點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打造智能製造示範項目10個以上。

針對傳統產業“低散亂”、企業“個頭不大”等問題,溫州實施百企上市、千企上規、萬企上雲的“三上”計劃和“百園萬企”小微園示範引領工程。據統計,今年有6家企業“報會”,數量創歷年新高;全市小微園開工19個,竣工352萬平方米,入園企業1018家,小微園工作繼續走在浙江前列。

科技創新是溫州發展的“華山一條路”。一年裡,溫州建立創新企業梯隊培育機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08家、佔全省1/4;出臺“人才新政40條”,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率先建立創新人才柔性服務、柔性取酬、柔性成果應用機制,對接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20多人、高端團隊20多個。

一系列“接地氣”實惠政策給溫州民營經濟帶來明顯的“鯰魚效應”,不僅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城市發展也走上“重質量、增效益”的快車道。從最新數據看,今年前三季度,在國家大幅減稅降費的情況下,溫州民營經濟納稅同比增長11.9%。上半年,市場主體總量首次突破100萬戶,成為全省第二個市場主體破百萬的城市;規上工業中民營企業佔比84.1%,同比增長8%,民間項目投資也同比增長30.9%。

溫州模式再出發,新生代企業家成“創新一代”

“小商品大市場”“小資本大集聚”……一直以來,溫州模式離不開一個“小”字。如今的溫州依然在“小”字上做文章,但已然有了不一樣的氣質。大批溫州製造業“隱形冠軍”憑著“小而精”“小而新”穩佔行業龍頭地位。

“如今的‘溫州模式’注入了更多對專業化、精品化的追求。過去,溫州人在大市場中找機遇;現在,主動探索細分市場新法則。”浙江百堅電器負責人盧雲堅深有感觸。

與很多老一輩企業家不同,青年企業家劉建亮瞄準了高新技術領域,創辦的兩家企業分別研製節能設備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興產業將是衝刺‘工業4.0’的主力軍,高新技術企業話語權將更有分量,這也是未來溫州民營經濟亟須‘登陸’的領域。”劉建亮說。

“創二代”張騰飛18歲就接任了泰昌集團的董事長。在他看來,新生代企業家不僅關乎自家企業的發展,也事關溫州的當下與未來,“‘溫州精神’是父輩給予的寶貴財富,我們應朝著把產品培育成名品,把自己打造成名家的方向去奮鬥,實現從‘初級創業’到‘高端創新’的轉變”。

在當前民營企業面臨“交棒接力”的考驗下,如何幫助年青一代擔負起“溫商接班人”角色,成為當地政府面臨的現實任務。針對老一代企業家年齡偏高和新生代企業家接班意願不強、能力不足等問題,溫州實施青藍接力培養行動、“兩個健康”先行溫商培育工程,建立新生代企業家掛職鍛鍊制度,7月份首批54名企業家赴市縣部門掛職,力爭培育一支“義利並舉、以義為先”的新時代民營企業家隊伍,讓更多“創二代”脫穎而出。

為進一步營造親商尊商氛圍,溫州率全國之先通過法定程序立法,將每年的11月1日設立為“民營企業家節”。在首個溫州民營企業家節啟幕現場,溫州市四套班子領導向廣大民營企業家致賀信——全力營造“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民營企業家”的社會環境,讓溫州始終成為企業家的盛產地、成功地和嚮往地,成為孕育企業家的標杆城市。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張悅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