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下傳統武術的"畫皮"——趙道新拳學思想探微之一

在近代在中國武壇上,能夠將傳統中國實戰武術與現代體育科學訓練相結合,同時將武學理論上升到思想和哲學的高度,只有二位巨匠偉人,一位是海外的李小龍先生,一位是國內的趙道新先生。

扒下傳統武術的

李小龍先生

李小龍先生主演的功夫片風行全世界,在外國人眼裡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的代名詞,也讓世界迷上了中國功夫。李小龍從小習練各種傳統武術,經過實戰的證明傳統的武術的低效性,便進行大膽的改革,立足於實戰,融合了西洋拳擊和其它各國武術的精華,吸取了它們的拳法、步伐、身法和現代體育訓練方法,創立了截拳道,拋棄了傳統武術形式,"以無法對有法,以無限對有限",是截拳道的思想和要義,將東西方哲學理念融於武術,是一種搏擊指導的方法論。其開創性倡導融合世界各派武術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這便是近年來逐步風靡世界的"MMA"綜合格鬥的前身理念,其賽事創始人尊稱李小龍先生為"MMA"之父。

扒下傳統武術的

趙道新先生

扒下傳統武術的

趙道新

在國內,由於解放後歷史的原因,趙道新先生的實戰拳學也泯滅在歷史洪流之中,直到國家在八十年代回應國際間武術交流的需求,開始試驗開展了實戰性的武術散打運動,九十年代初期,某武術雜誌刊載了馬金鏞和黃積濤先生整理的趙先生部分拳學文章《現代拳術啟示錄》、《關於兩大武術體系的對話》、《爆發論》和《瞬擊術》等,在當時的武壇思潮上激起了陣陣波瀾,其弟子張鴻駿先生也擔任了當時的國家散打隊總教練,對我國實戰派武術的散打運動的發展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趙道新先生年輕時就揚棄了意、氣、神,虛、五行、八卦等傳統名詞對搏鬥訓練方法含糊的解釋,取而代之的是對人體生理、心理的搏鬥潛力的關注;拋棄了對所謂"大師"和"傳統至上"的迷信,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將實證的實戰性武技與現代體育科學訓練理論相結合,其拳學思想也包含著對人性和人的行為的認識、思考和感悟。

扒下傳統武術的

趙道新與師父張佔魁

扒下傳統武術的

1929年杭州國術大賽

近代傳統武術披著一層很華麗的"畫皮",那就是"實戰性",趙道新先生為我們撕扒下來了這張厚厚的畫皮。他的觀點是:"中國的武術中最大的騙局,我認為就是所謂的"有技擊性"。真不知有多少青年入受到了引誘,走入了歧途而不能自拔……可以肯定,當今(從民國至80年代)中國武術整體上是極度缺乏技擊性的。以全球格鬥界的戰略眼光看,可以說已喪失了技擊的競爭能力"。我們先看歷史吧,在1929年杭州國術格鬥的大賽上:和尚道士紛紛落馬,南拳不敵北腿,桃李滿天下的名門宗師被乳臭未乾的後生追得抱頭鼠竄,來自深山老林名山大川的神秘高人難過首輪,不食人間煙火的江西老僧上臺比試,被打的頭骨塌陷。名滿天下的高手名不符實的比比皆是,用道新先生的話來說,"要麼被打破了頭,要麼被嚇破了膽";太極拳打法毫無建樹,四兩難撥千斤,選手不堪一擊,用道新先生的話來說,"太極拳家曾公開辯解:太極拳手之所以在各類技擊賽上成績不佳,是因為太極拳太高深,人們難以掌握的緣故……這是掩飾,還是坦白?"……傳統武術成了"虛設的套子",不能臨場實用,在當時被形象地稱為"空頭拳術",比賽的優勝者皆為中央國術館(類似於國家集訓隊)的學員。

再看看歷史上的幾次"徵泰"格鬥比賽,從1921年的當時上海精武會聞名大江南北的鷹爪名師陳子正,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其他同行五位拳手也都戰敗;1922年受泰國華僑邀請,二名選手徵泰,一負一和;1924年泰拳師乃桐與中國福建鶴拳高手擂臺比武,鶴拳高手天靈蓋中肘昏厥,後竟身亡,以後多年中泰沒有進行比賽;1958年,1961年和1973年香港三次組織多名選手徵泰比賽,全部落敗,有的甚至喪失了鬥志拒絕出場……由此可見,傳統武術缺乏實戰性,對泰戰績逆轉直到2001年和2002年,國家散打隊與泰拳幾次比賽交鋒,最精彩的是柳海龍將泰方選手兩次扔出拳臺。

扒下傳統武術的

徐曉東對戰雷公太極

再看近一二年,徐曉東對雷公太極和詠春拳的民間比武引起的轟動,這場現代搏擊對傳統武術的大戰,媒體網絡上炒作的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再次對傳統武術的實戰性提出了質疑。

扒下傳統武術的

雷雷慘敗

我們再看趙道新先生如何從自身嫡傳的形意八卦拳入手,揭批傳統武術的,先看看對形意拳的評價:"

形意拳除染有國術的通病外,還有"不合"之處。首先,"招"與"勁"不合,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勁,用在擊打上吧,拳掌發出只能打動對方,力量少有破壞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難以將對手遠擲。其實,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專用於"散手"還是"推手"的技術。此外,"形"與"意"不合。都在高唱"形意並重",都在走極端。一些人講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尋"意念"成瘋。前者被三節、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綁,後者則躲在幽處獨享精神激戰。還有"拳法"與"功法"不合。誰要是想終生若練五行拳、十二形、雜式捶或直接用拳招來格鬥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人們喜歡把形意拳與西方拳擊比較,但人們也害怕這種比較。中國事就非要純而又純地"走自己的道路",哪怕是與洋人的拳技有一點偶然的巧合也要立刻刪去。可依我看僅就訓練方法和比賽制度而言,形意拳就該好好向拳擊學習"

再看對八卦掌的評價:"八卦掌有層很厚很厚的"皮",不易看穿,外觀卻給人以複雜和神秘的感受。使人著迷,也使人上當。第一層畫皮,是董海川和繼承者們的俠義故事,"水分"極大。第二層表皮,是八卦學說往八卦掌上硬套。歷代八卦拳師談掌法必言易理,但沒人真能找出它們之間的一絲必要的關係。除了哲學啟發外,在格鬥中推敲陰陽八卦,就像點穴、氣功、輕功一樣,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和麻醉法。第三層真皮,是基本掌法與實搏打法混為一談。就連八卦大師也在苦思冥想:這些變化莫測的換掌遊動究竟怎麼"用"呢?那些用"蹚泥步"來繞對手飛轉,以八個方位來打擊"中心點"或憑抽身穿掌來繞到對手身後的妄想是教唆自己和他人當"炮灰"。在三層"皮"之外的愛好者撐著雙掌,在精確的小圓圈上,像初學滑冰的人躡手躡腳地蹣跚著,不時地換掌亮出了幾乎人體所能達到的最彆扭的姿式。這難道就是傳奇、聖典、怪招三位一體通向"雪花山"的捷徑嗎?

"。

再看看對少林拳的評價:"明代的將軍就是以你這種心情去拜謁少林的,但是他們失望了。今天許多少年逃學離家奔向少林,他們也同樣灰心了。千百午來各地少林人總嚮往著練出這種或那種常人難以達到,甚至常人難以想到的功夫。其實,這類驚人高功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某種雜技。插砂、拍樹、跳坑,踢樁、卸骨、點穴、一指禪等等等等,對格鬥訓練而言是落後的"土"辦法,但加上點魔術在表演開石、上吊、挨棒打、手指倒立等倒頗為引人入勝。我記得,馬良的"新武術"和現在的"武術",這些連傳統的花拳繡腿們都責罵的"花架子",是脫胎於少林拳術的。我記得,二、三十年代,那國術的"最後王牌"軍在拳臺上被乳臭未乾的後生追得抱頭鼠竄的場面。少林門少有文人的參與,處於理論真空下的放任自流,它的輪廓很實際,但細節很不科學"

扒下傳統武術的

拳王阿里

對於大家樂於稱頌的中國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趙道新先生如是說:"誰更有資格追本窮源號稱"源遠流長"呢?再者,格鬥是人類原始生存的本能。中國嘉峪關黑山湖附近春秋戰國時期的石刻上畫有30人練武的場面,而公元前兩千年埃及墓穴的牆壁上同樣畫著扭打的情景。就是說,"歷史悠久"也不是唯有中華武術才能炫耀的專利。可是,武術為什麼總愛炫耀她的歷史呢 ……"。在《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有"公元前40世紀,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發現拳擊的跡象"的記載;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拳擊用的護具"皮繃帶";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1700年以前拳擊活動的遺蹟。現代拳擊運動於18世紀起源於英國,當時比賽不戴拳套,亦無規則和時間限制,直至一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試想一下,即使是現代拳擊,不也是一個傳承二百多年的大"門派"嗎?這可是一個二百多年來,以"打"為訓練核心的拳派!號稱五百年無敵手的"泰國拳",也是從小開始擂臺搏擊訓練和比賽的。我們的傳統武術的套路派日常又是怎樣訓練的呢?為什麼非要披著"實戰"的畫皮?

扒下傳統武術的

拳王泰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