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曲和本子曲簡介~雲南劍川白族民間歌謠文化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源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佔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面廣而著稱於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體”,四句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白羊皮斜披,白米白麵吃不盡,無聊白話莫再提,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石寶山歌會上演唱的“白曲”已載入國際民歌歌目。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工藤隆等編纂的《現代調查報告——中國雲南省劍川白族歌垣》在日本東京出版後引起轟動,該書採用國際音標記音,中、日文對譯的形式,對石寶山白曲作了忠實記錄。

本子曲屬“白曲”中的長歌,是流行於劍川的獨特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裡桂花》等50多篇。《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蒐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本子曲《母雞抱鴨》、《谷雞子的歌》、《出門調》等在一、二、三屆省文學藝術創作評獎中曾獲獎。本子曲藝人張明德(已故)曾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文代會,並受到毛主席、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近年來,一批新的白曲歌手已經茁壯成長,他們勤學苦練,大量收集整理民間白曲,並不斷繼承與發揚。目前,楊順花、蘇貴、黃四代、李寶妹、姜宗德、李根繁等已成為在國內外傳播白曲的優秀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