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濱區大河澗鄉果農田利華:回鄉種植火龍果,要讓日子更紅火

淇濱區大河澗鄉果農田利華:回鄉種植火龍果,要讓日子更紅火

田利華在果棚裡打理火龍果

時值深秋,太行山區秋意正濃,淇濱區大河澗鄉馬橫嶺村幾個果棚內果實累累。果棚的經營者名叫田利華,她種植的並非中原地區常見的蘋果、梨,而是南方水果火龍果。11月1日,田利華在接受採訪時說,她之前曾在福建水果種植園裡工作,積累了一些種植火龍果的經驗。

回鄉創業種植火龍果

因父親患病,在南方打工多年的田利華2017年返回家鄉。“只要停止治療,我爹就撐不住了,我需要掙錢救父親。”田利華說,身為長女的她決定種植火龍果。

田利華告訴記者,火龍果和仙人掌同科,生命力旺盛,她在水果種植園當會計時瞭解過工人培育、種植火龍果。田利華當時閒不住,幹完自己的工作就會幫助工人打理水果種植園,因此水果種植園裡的一切對她來說並不陌生。田利華當時怎麼也想不到,這樣的經歷會給她和父親帶來一線生機。

田利華說幹就幹,在向親戚借了幾萬塊錢後,在老家大河澗鄉趙家廠村建了一個果棚,把從南方買來的火龍果苗栽到果棚裡。田利華用自己學到的種植火龍果的技術小心地栽火龍果苗。一棵棵火龍果苗紮根後,她彷彿看到了希望。

火龍果結了果,把最大的給父親吃

田利華說,2017年7月,她的火龍果逐漸開花,她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令田利華沒想到的是,數百朵花幾乎在一夜之間全敗了,期望中的果實並沒有出現。

“當時我眼淚都快哭幹了,這可是我唯一的希望,也是我爹唯一的希望。”田利華說,她為了模擬福建水果種植園裡的溼熱環境,搭建了像花捲饃一樣的果棚,裡裡外外有3層;趙家廠村缺水,她就僱人拉水,每趟的費用是200元;她從醫院回來就會到棚裡眯一會兒,然後打理火龍果,幾個月沒睡過一個囫圇覺……

就在心如死灰的田利華打算把火龍果都刨掉時,象徵希望的紅花又開了,而且400餘朵紅花越開越大、越開越嬌豔。田利華當時趕緊授粉,不敢休息。命運之神眷顧了這個勤勞的女人,花謝後結了300餘顆雞蛋大小的火龍果。火龍果成熟時,最小的約有半公斤,最大的有近1公斤。

田利華說,她當時輕輕地摘下果棚裡品相最差的一顆火龍果,小心切開,紅色的汁液流了出來,“我嚐了一口,很甜”。田利華隨後又挑選了果棚裡最大、最紅的一顆火龍果,騎電動車到醫院給父親吃。

“我爹有救了,我爹有救了……”當時,田利華激動地拉著父親的手唸叨著。

隨著田利華在朋友圈的宣傳,以及多名同情她經歷的朋友、顧客的推介,田利華第一年種出的火龍果被搶購一空。

“很多人跑到我的果棚裡看稀罕兒,順便買幾斤火龍果回家品嚐。”田利華說,她的火龍果口感好、個頭兒大,銷量不錯。但是因為火龍果產量低,她賺的錢在除去前期的投資費用以及支付父親的醫藥費後所剩無幾。

靠政府扶持,在馬橫嶺村建果棚

大河澗鄉副鄉長唐煜說,2018年,鄉黨委、鄉政府在瞭解到田利華賣果救父的事蹟後,多次組織工作人員到田利華的果棚調研,為田利華的火龍果種植、銷售想辦法。

當時,鄉政府的工作人員為田利華申請到了200餘萬元的扶貧資金。田利華在基礎設施較好的馬橫嶺村建了6個果棚。

馬橫嶺村村委會主任牛新國告訴記者:“她是一個有責任心、事業心的孝女,村民們都很尊敬她。鄉里今年4月確定將田利華的果棚移到我們村,我們當月就組織人平整土地,進行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8月,田利華已經開始在果棚裡栽種火龍果苗了。”

在第六屆中原(鶴壁)文博會上,大河澗鄉還將田利華的火龍果帶到了分會場,不少客商對火龍果的口感讚不絕口。這更加堅定了田利華深耕特色水果種植行業的信心。

每年給村裡分紅,還安置村民就業

11月1日,記者在田利華的果棚裡看到,果棚的骨架是用粗壯的不鏽鋼管搭建的,厚實的透明塑料篷布上留有一些一指寬的通風口。因果棚自動化水平較高,田利華只需指導工人控制好棚內氣溫、溼度以及光照量,感覺輕鬆多了。

記者注意到,結出的火龍果已經有拳頭大小了。田利華說,根據她的經驗,明年火龍果會豐收,她對種植火龍果越來越有把握了,也有了新的打算。

“我跟馬橫嶺村簽了協議,每年給村裡分紅20萬元,安置6名村民長期在果棚裡工作。忙的時候,我每天會再僱用10餘名村民。”田利華說,她現在啟用了5個果棚,預計每個果棚每年可以帶來20萬元以上的收益。如果再在果棚裡套種鳳梨、百香果、蘆薈等經濟作物,果棚的收益還將增多。

田利華說,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她兼顧了創業和盡孝,這個情她永遠忘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