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圍堵與遏制攔不住中國崛起“冷戰”思維行不通

美媒:圍堵與遏制攔不住中國崛起

(作者YuwaHedrick-Wong,喬恆譯)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11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民粹和全球自由經濟秩序的式微

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全球自由經濟秩序行將終結。削弱這一秩序的是兩大趨勢。一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相對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經濟主導優勢不斷減弱。二是西方內部民粹主義的抬頭,它對這個自由秩序的合法性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西方經濟主導地位的衰落由來已久。而中國的崛起是變局性因素。在此之前,所有爭取經濟發展的新興市場,往往把自由秩序的做法和價值觀念——其實也是西方社會的——視為理所當然的路線。作為全球自由秩序支柱的多邊機構,也是西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的。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崛起引起美國的極大焦慮,但對自由秩序本身從未構成真正威脅。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行事方式開始與自由秩序發生碰撞。

中國的崛起會繼續下去,不論外界如何試圖圍堵其科技發展,以及在國外遏制其投資。那麼,未來會怎樣呢?

一個常見的揣測是,世界將看到一個陷入困境的西方為維護現狀而與崛起中的中國爭鬥,這是“新冷戰”。有人也稱之為多極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世界會分裂為兩個互相猜疑、脫離的集團,它們彼此對抗,一個以美國為首,另一個以中國為首,它們之間的貿易、投資、人員、思想和資金的流動會受到嚴格限制,甚至徹底切斷。隨著對抗升級,地緣政治緊張將上升,從而增加了軍事衝突的風險。

但以冷戰作類比是有誤導性的。西方和昔日的蘇聯集團彼此經濟上互不相干,它們還有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相比之下,西方和今日中國在經濟上、金融上彼此十分密切。市場經濟過去是、今後也還將是中國經濟活力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執政者毫無意識形態掛帥的意思。與蘇聯不同,今日的中國也不是一個試圖改變別國制度的國家。儘管中國宣傳其鮮明的古代文明和傳統,但並無輸出到國外的目的;中國也無意向別國輸出其經濟發展模式。

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全球經濟逐漸“巴爾幹化”,形成幾個不同但部分重疊的網絡,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金融、科技甚至軍事結盟方面自我組織。最大的網絡將圍繞美國、中國可能還有歐洲這樣的“核心經濟體”形成。由於其市場規模和經濟實力,這些“核心經濟體”在各自的網絡裡制定往來規則。但與冷戰時期兩大對立集團不同,這些網絡不會完全相互排斥。為爭取最大的利益,許多國家會設法橫跨不同的網絡。這些網絡本身也會不停地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