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1863年11月,大清國組建的常勝軍首領戈登佔領太平天國軍隊控制的滸墅關後,又乘勝拔除了太平軍 所佔據 的望亭據點,這樣,除了一條山間小路,戈登已切斷了所有通向太平軍控制的蘇州的要道,很快,他也在山間小道派兵把守,這樣,使得所有進出蘇州的道路完全斷絕。此舉戈登有兩重用意:一是防止城裡的太平軍突圍;二是防止常州方向的太平軍前來支援。對於蘇州城的太平軍,戈登仍然希望不傷一兵一卒,通過勸降來獲得蘇州城,這樣做,當然戈登也明白,要想攻克蘇州城絕非易事,蘇州城四面環水,太平軍“憑河築長城,周圍十餘里,槍眼、炮臺,層層密佈,長城內石壘、土營數十座,南自盤門,北至婁門(似為齊門),聯絡扼扎;牆內多穴地為屋,堆土覆板於其上,以備開花炮,佈置極為嚴整,而婁門外石壘、長城,尤高且厚,” [1]可見蘇州城設防的堅固嚴密。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本文根據《晚清官場楊大人》改寫

面對嚴密的設防,常勝軍統領戈登想 採用 納降的方式,這一點,戈登的中國上司李鴻章也是同意的。據守蘇州城的主帥是慕王譚紹光、副帥是納王郜永寬,郜永寬已有歸降之意,戈登便把勸降的重點放在了慕王譚紹光身上。

在此之前,白齊文及其部下向戈登表示願意歸降時,戈登曾和慕王譚紹光通過信。他知道譚紹光對他的印象頗佳,因為他交還了白齊文等帶來的船隻和武器,並贈予慕王一匹駿馬。另一方面,李鴻章聽到戈登與太平軍通函後深感不安,故即指示戈登:最好讓程學啟來對付這些狡詐的諸王。戈登卻置若罔聞,相反,在佔領滸墅關幾天後,11月22日,戈登又照會慕王譚紹光,警告他如欲和清廷妥協,這是最後一次機會。

但是,慕王譚紹光並沒有接受戈登的勸告,而是更加積極地整軍備戰。11月27日,見勸降無望的戈登便趁夜色向婁門外石壘發起偷襲行動,但是,這一行動事前被譚紹光偵知,他親率精兵良將進行抵抗。蘇州戰役中最艱苦英勇的一場大戰就此開始。

譚紹光光著腳丫赤著胳膊指揮作戰,由於他的身先士卒,他率領的這些精兵良將個個作戰英勇,結果,戈登所率領的常勝軍戰敗,當時死傷有200多人,這也是戈登就任常勝軍統領以來的第一次慘敗。經此失敗,感到戰勝蘇州太平軍並無把握的戈登又把納降的注意力放在納王郜永寬等人身上,希望以此對太平軍進行誘降,以減少傷亡。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晚清官場的洋大人

投降清軍,實際上納王郜永寬和城中的七八個將領早有此意。11月28日,由康王汪安鈞為代表,出城與程學啟私會於陽澄湖,商談投降事宜。[2]汪安鈞與程學啟的密談中,汪安鈞說,納王及其他諸王都有歸順大清之意,這些人擁有三萬人馬,佔了整個蘇州城的四分之三,如果歸降,可使蘇州免於戰火。汪安鈞與程學啟約定第二天戈登佯攻蘇州城。等待慕王譚紹光出戰時,即封閉城門拒絕慕王譚紹光入城,納王郜永寬則趁勢交出蘇州。這樣的約定,使戈登萬分高興。當天夜裡,戈登即召集常勝軍攜帶大炮46門,會同中法軍德爾梅及湘淮軍黃翼升、程學啟、況文榜等部合力攻城,但是這一次攻城又出乎戈登預料,戰鬥極其激烈,難道是納王詐降,食了前言嗎?非也。因為在戈登召集人馬之時,忠王李秀成也趁機打掉把守山間小路的常勝軍悄悄地進了城,執掌了蘇州的指揮全權,因而當戈登攻城的時候,迎面對敵的已經不是慕王譚紹光,而是忠王李秀成了。

李秀成親率三千精兵,戰鬥在第一線,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戈登見李秀成如此英勇,身先士卒,事後不得不承認:忠王衝鋒時端的身先士卒,銳不可當。

另一方面,戈登左右的一個軍官後來敘述:戈登也始終站在戰鬥前列,“除了一刻不離手的短棒外,不帶任何可怕的武器。”[3]

經歷攻城的失敗,當天深夜,戈登再一次向守城的太平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戈登督率洋弁,排列開花大、小炮位,對準轟擊,自辰至午,長城、堅壘土石亂飛,塌缺十餘處。……”

本來,戈登想通過與納王郜永寬的密謀,可以輕鬆取得蘇州城,可是臨陣換成了忠王李秀成,使得常勝軍和清軍遭受重創,單是常勝軍就有五六十名官兵犧牲,在這些送命的人中,大部分都是英國人,也有一些傷員,其中包括戈登的副官克根木。

理想中的內外聯合,卻換來的是再一次遭遇失敗。急性子的戈登搖頭嘆息,頭搖得像撥浪鼓,在太平軍的打擊下,常勝軍與清軍的數次進攻都被粉碎了,李鴻章倒是會找客觀原因,自我安慰。他說,蘇州城屢攻不能克,主要是因為蘇州城垣太高,周圍十餘里城裡城外都是太平軍的寨子、石壘,所以才造成了蘇州城的屢攻不下。李鴻章雖然在找客觀原因,但是經歷了兩次大失敗的戈登,卻更急切地希望太平軍能夠出現叛降,他仍把希望寄託在納王郜永寬這一類人身上,他對程學啟說,經歷兩次失敗,“我的官兵死傷太多,你們不能希望我準可以打下蘇州,太平軍只要在那座長七碼的大橋上稍作抵抗,就可以把我們擊潰,因此我盼望李撫臺(李鴻章)盡力贊助談判”。[4]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慕王譚紹光麾下洋將史密斯幫助太平軍作戰,1864年在常州保衛戰中陣亡,圖為史密斯的日記

蘇州城保衛戰,雖然太平軍一再重創常勝軍與淮軍,但實際上太平軍也損失慘重,傷亡數字巨大,在與清軍對決的大趨勢中,太平軍整體處於不斷失利態勢,根據地不斷地縮小,李秀成苦心經營的蘇州即便能夠堅守一段時間,但始終逃避不了失敗的命運,這也是李秀成感到,“最好的軍事行動,這就是放棄所有容易受到威脅的地方退往內地,因為英軍無法到內地去……作戰,清軍也無法在內地阻遏太平軍的軍事行動”。[5]

經歷了與常勝軍及淮軍的幾次較量,李秀成也感受到了中外聯合力量的強大壓力,這是他有了放棄江蘇、浙江根據地,轉戰到像廣西這樣的清朝統治力量薄弱的地區去鬧革命的想法。因而,李秀成擊敗戈登常勝軍後的第二天晚上,他召集慕王譚紹光、納王郜永寬等將領召開會議。李秀成提議,放棄蘇州和南京,將全部太平軍轉移到廣西地區,繼續與清軍對抗,或許有轉圜的餘地,但是,李秀成的這個建議,在南京的天王洪秀全堅持保衛南京,在蘇州的慕王譚紹光反對放棄蘇州,他主張堅守蘇州,抗戰到底。納王郜永寬等其他諸王因為都有投降的心思,也不同意李秀成的意見。

李秀成知道,既然蘇州城內大多數將領出現了反叛之心,防守蘇州是註定要失敗的,基於這樣的現實,李秀成在12月1日當夜率部離開了蘇州城。李秀成明白,他一旦離開蘇州城,納王郜永寬等人就有可能出現叛變,慕王譚紹光必有殺身之禍。所以,離別那一刻,他與譚紹光握手分別時,禁不住悲慟而哭,正如他在《自述》中所描述的那樣, “閒時與郜永寬、汪花斑、周文嘉、汪安鈞、張大洲、汪有為、範啟發等談及雲:‘現今我主上蒙塵,其勢不久。爾是兩湖之人,皆由爾便,爾我不必相害’。……我為渠長,渠為我下,不敢明言。我觀其行動,悉其有他心,故而明說”。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由戈登少校率領的崑山洋槍隊在操練方陣隊形

事實上,在當時,李秀成作為享有崇高威望的統帥,完全有能力也應該撥亂反正把叛徒一網打盡,李秀成也如是說,“我不嚴其法,久知生死之期近矣”。但是,李秀成又明白,他的主張因為得不到天王洪秀全的同意,慕王譚紹光等忠義太平天國之士也反對他的這種戰略轉移主張,這樣,太平天國的局勢是必不會支撐太久。面對如此局面,他懷著矛盾的心情放縱了叛徒,從而使局面更加江河日下。尤為需要說明的是,李秀成與譚紹光作別時,他也沒有向譚紹光說明叛徒可能採取的行動,而是任由事態發展下去的一走了之,他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最終使局勢無可逆轉。

正如李秀成所預料的,他離開蘇州後,納王郜永寬的謀叛活動更加猖獗。李秀成離開蘇州後,郜永寬即前往程學啟營帳要求談判,並請戈登一同會見。在程學啟所乘坐的炮艇上,郜永寬向戈登、程學啟表示,可以向清軍投降,但戈登與程學啟須保證不傷害他及他的部下,就可以為戈登入城打開方面之門。郜永寬還建議,在戈登佯裝攻城時,他本人及部下都頭戴白頭巾,以此來和慕王的部下相鑑別,但戈登認為這一計劃並不理想,戈登說,他不能保證常勝軍進城後,就能分辨出太平軍的異己分子,萬一慕王譚紹光的部下也戴白頭巾怎麼辦?

戈登聲稱他們只有三條路可走:第一,退出蘇州,轉移部隊;第二,誓死決戰到底;第三,投降並獻出一個城門表明忠誠。戈登竭力勸告納王跟清軍妥協,因為事到如今,太平天國已日暮途窮了。他告訴納王,他希望促使清軍和叛軍言歸於好,並說,叛亂爆發以來,清軍將士已經痛改前非,而且害怕外國政府幹涉,不敢再像以前那樣濫施暴虐了。[6]

戈登所講的濫施暴虐,當然是指在攻打吳江時,程學啟殺害吳江戰俘的事情,他說完這番話便起身告辭了。當然,戈登的願望是美好的,他希望不再發生之前的事兒,也是想讓郜永寬等人放下思想包袱,這次談判後,戈登曾經向伯朗將軍彙報談判請況,他說,我願意指出,清軍當局與叛軍談判的態度無可非議。佔領常熟的清軍嚴格遵守諾言,所以那裡的清軍大營中時常有歸順的叛軍將領。因此我毫不懷疑,他們對此地投降的諸王也會恪守信義。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屢戰屢勝的常勝軍官兵

但是,令戈登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李鴻章、程學啟還是做了背信棄義的事兒,而郜永寬得到人身安全的承諾後,即加緊了投叛李鴻章的步伐。

面對投降,譚紹光與李秀成一樣也是有所耳聞,但是,當時的局勢是,蘇州城內雖然有守軍十餘萬人,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殘,約有三分之一的精銳部隊還控制在納王郜永寬手裡,雖然郜永寬的品級在慕王譚紹光之下,可恃相較而言,他比慕王掌握了更大的實力。太平天國軍隊存在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各個將領都自行其事,擁有獨立的指揮權。李秀成離開後,儘管譚紹光是蘇州城的最高長官,但是他指揮不了在城內的諸王。面對納王郜永寬等人又反叛之心,譚紹光雖然早有耳聞,但是,一來他對諸王的反叛活動沒有真憑實據;二來他的實力不及納王等人的強大。怎麼辦呢?慕王譚紹光只好召集諸王來談論此事。

12月4日下午2點,“所有首領在慕王府聚集,用餐後,進行了祈禱,走入一間大廳,各人穿上朝服,戴上朝冠,慕王入座,開始發言。他說到他們的困難,詳述廣西人和廣東人的忠心。其他諸王反唇相答,爭論越來越激烈,康王站起身來,脫去朝服。慕王問他要幹什麼,這時康王驀地抽出匕首,刺入慕王頸項。慕王立即倒在座位前面的臺案上,其他各王抓住了他,在門口把他的頭砍下來了”。[7]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蘇州城忠王李秀成府邸遺址

慕王被殺後,納王郜永寬等人即用一個包裹把譚紹光的頭顱包起來作為投誠的禮物獻給了李鴻章。同時,打開齊門讓清軍入城,此時,慕王的部將得知頭領被殺,紛紛起來反抗,但諸王早有準備,一時間出現慕王部眾人頭落地,血雨腥風的悲慘景象。

納王郜永寬等諸王反叛的事件,事實上,他的部下也有不滿,紛紛埋藏了掠奪來的財物準備逃遁,納王得知此情後,只好安定軍心,傳令說,“副將郜大人有令,三江、兩湖兄弟閉門安居,勿須驚惶。……莫不奇異”。不久,“又傳令雲:‘副將郜大人、伍大人、汪大人、周大人、參將範大人、張大人、汪大人有令,慕王譚紹光已經正法,隊下三江、兩湖兄弟速速報名免死,”。經過兩次下令,諸王的不忠和慕王譚紹光的殘部漸漸恢復平靜。

納王郜永寬等諸王投叛後,李鴻章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宴會,實際上這是一場更為血腥的殺戮。12月6日,李鴻章在婁門外的臨時軍營,召見了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汪花斑等人,等到納王等人來到大營,“李公因留與宴,即帳中南向設席,八降酋各佔一座,從官鹹侍左右。甫就席,有軍官自外入,投碟李公,李公就碟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紅頂花翎,膝席前,請大人升冠。降酋不知其計也,意揚揚得甚,起立,自解其額上黃巾,手冠者俟其側,從官盡起,目注之。轉瞬間,八降酋之頭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

英人讓叛軍投降,李鴻章設兩場飯局,竟然屠殺四個王爺,三萬軍隊

忠王李秀成被捕後自述手跡

納王等人被殺後,蘇州城再出出現了大屠殺的瘋狂局面,蘇州城內太平軍大多數被清軍所殺,但在城中的雙塔下的廣場上,清軍就屠殺太平軍達三萬餘人,一時間血流成河,屍堆如山,蘇州城附近的河中“棄滿被斬首的太平軍屍身。滿清官吏不得不僱用船伕,用篙鉤把屍休推到城外的大河裡去以琉通河道”。

經歷這次大屠殺,對外軟弱無骨,對內嗜殺成性的李鴻章被清廷封賞為太子太保頭銜,得此榮譽,李鴻章得意洋洋地給在督師猛撲南京的曾國藩寫信說, “蘇垣幸克,因人成事,貪天之功,祗自愧悚,乃承朝廷眷遇之厚,師友獎藉之殷,醜女簪花,對鏡增恧。推擒殺偽王六,偽天將五,皆忠逆部下悍黨,稍可自娛”。[8]

李鴻章帶著“自娛”性質的殺降行為,固然得到了清廷的賞識,但也因此使他與戈登的關係陷入了危機。

————————————

參考文獻:

[1]張一文:《太平天國軍事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頁

[2]茅家琦:《太平天國與列強》,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76頁。

[3][英]伯納特.M.艾倫:《戈登在中國》,孫梁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4]董蔡時:《太平天國在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頁

[5][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8頁。

[6][英]伯納特.M.艾倫:《戈登在中國》,孫梁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頁。

[7][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9、570頁。

[8]董蔡時:《太平天國在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