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與被刺者的關係探討:曹沫與齊桓公,豫讓與趙襄子的相互成全

在戰國時期有這麼一批人,他們重恩義,輕生死,扶弱救危,不畏強暴,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太史公專門給他們立傳《刺客列傳》,其中曹沫在柯地逼迫戰國霸主齊桓公退還侵佔的魯地,專諸魚腸刺王僚;豫讓至死還要報智伯之恩;荊柯易水一別刺秦王,讀來都讓人熱血沸騰,恨不能生在那個時代。

刺客與被刺者的關係探討:曹沫與齊桓公,豫讓與趙襄子的相互成全

刺客與被刺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敵對關係,因為代表著各自的利益,雖然刺客與被刺殺的諸侯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一旦他們受人所託就變成了別人的利益代表人。所以說他們的關係是敵對的,但是有時候他們也是相互成全對方的。

曹沫與齊桓公就是如此,豫讓與趙襄子也是如此,可以說他們相互承全了對方,相愛相殺也不過份。

我們先說曹沫與齊桓公的相互成全

曹沫這個人很有意思,是一個屢戰屢敗之人,他與齊國作戰就沒贏過,但是魯莊公卻沒有怪罪他,但雖然主公不怪罪,曹沫心裡肯定不好受呀,於是總想怎麼樣把輸掉的城池拿回來。

大家都知道,一般打完了仗就得要簽定條約了,戰敗國要籤應一系的喪權辱國的條件,看看清朝籤的那些什麼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大家就明白的。這次魯國被齊國打得無還手之力,於是就和齊國約定在柯地議和,這次議和會議的規格還是高的,齊國國君齊桓公親自出席,魯莊公帶著戰敗將軍曹沫也出席了。

刺客與被刺者的關係探討:曹沫與齊桓公,豫讓與趙襄子的相互成全

就在齊魯在盟壇上開會之時,曹沫結果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掏出匕首就把齊桓公給劫持了,讓他退還侵佔的魯國國土,齊桓公當時被逼無奈,只好答應。曹沫一下子把從自己手裡丟失的魯國土地又拿回來了,這畫風轉變得也太快了。

齊桓公事後就想反悔,但管仲制止了齊桓公,因為如果一旦齊桓公違背誓言,那就是很嚴重的失信事件,這樣其他的諸侯都知道齊桓公不是一個講信用的人,那這個霸主估計也就再沒人相信了,今後再想組織什麼活動,其他諸侯都不會答理的。

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戰國策

所以這件事對於曹沫來說,成就了他的俠義之名,而於齊桓公而言雖然失去了佔有的土地,但卻成就了他誠實守信的名聲,他的霸主地位更加穩固。何況齊桓公也並沒有真的損失了什麼,那些城池本來就不是齊國的,再者就算這次還回去了,下次再打回來就是了嘛,正是因為管仲看得明白,所以才會讓齊桓公守信。

豫讓與趙襄子的相愛相殺

豫讓原來是智伯的一個門客,後因為趙,韓,魏三家把智伯給滅了。趙襄子與智伯結怨已久,原來智伯與趙襄子共事時,就很瞧不起趙襄子,說趙襄子“相貌醜陋,懦弱膽怯“,後來又有一次智伯借酒裝瘋,拿酒杯擲趙襄子臉上,所謂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結果智伯把這兩件事全放到了趙襄子的頭上,這仇結得大了去了,但當時趙襄子都隱忍下來了。所以就算是智伯被他們殺了也還不解恨,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飲器。

本來作為一個門客,主公都死了,那就樹倒猢猻散,或者再找個主公,但豫讓卻沒有。豫讓原本就侍奉過範氏及中行氏,但這兩家都沒怎麼重視他,而到了智伯這裡,智伯就非常寵幸他,於是他就要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與報智伯對他的知遇之恩。

刺客與被刺者的關係探討:曹沫與齊桓公,豫讓與趙襄子的相互成全

於是豫讓先是冒充服刑之人前去給趙襄子修廁所,但被趙襄子事前察覺了,被抓起來,然而趙襄子認為他是個義士,沒有殺他就放了他。然後他又把自己聲音弄啞,把漆塗在自己身上讓身體潰爛,以至於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來。然後他躲到趙襄子要經過的橋下準備刺殺,結果又被趙襄子發覺了,這次趙襄子沒有放過他,說我已成就了你的名聲了,不可能再放過你了,豫讓自知必死,於是想讓趙襄子給他一件衣服,他刺上幾刀這樣報了智伯之恩了。

趙襄子本身就不是一個簡單之人,從小就機敏過人,而且還能聯合韓魏兩家把晉國給分了,所以表面上是他在放一個“義士”,實則上是在給自己立名聲。而大家都知道像豫讓這樣的刺客最看重的其實是報恩,也就是所說的“義”,生命反倒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所以他臨死前也要完成所謂的“義”,趙襄子也是很配合的拿出衣服來承全他,也是承全自己。


參考文獻:《史記 刺客列傳》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