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你認為長江經濟帶未來前景如何? 單選
0人
0%
前景非常光明,比肩發達國家先進地區
0人
0%
前景廣明,成為國內經濟增長極
0人
0%
前景一般,區域差異太大
0人
0%
行政分割嚴重,是一個偽命題
<button>投票/<button>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1.國內背景

1.1經濟發展基礎好

建國前,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鴉片戰爭爆發以後,長江流域因交通和地理條件,集聚了全國大部分的外國資本,為中國近代工業在長江流域撒下種子。抗日戰爭期間,部分沿海工礦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遷往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內遷使這些企業成為西南三省近代工業的基礎,也提高了西南地區城市化水平,重慶、成都、昆明、桂林、貴陽等長江中上游城市,發展成為不同等級的區域工業和金融中心。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長江中上游成為工業化建設的重點地區。 “一五”和“二五”期間興建了武鋼、馬鋼、重鋼和上鋼等一批鋼鐵工業,形成沿江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使長江中上游的經濟實力得到加強。從1964年起,國家開始大規模“三線”建設,產業佈局重心進一步西移,四川和湖北成為建設的重點區域,如攀枝花鋼鐵企業的興建等,帶動了金沙江、嘉陵江的整治與開發,促進了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開發建設。

改革開放、浦東開發與“三峽”工程促進沿江大發展。改革開放後,國家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加大了對長江下游地區發展的支持,長江沿江地區成為新興產業的重點佈局區域。蘇南鄉鎮工業的興起,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面目發生了新的變化。1990年初,中央決定開發浦東,長江三角洲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給沿江經濟發展帶來重要機遇。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新世紀後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內河產業帶。進入21世紀以來,長江經濟帶重化工業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工業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很大提升。從主要工業品產量、貨運量、港口吞吐量、人口集聚等指標來看,長江沿江已經遠超萊茵河等世界其他大江河流域,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道和產業集聚規模最大的產業帶。但同時,長江下游地區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水、土地資源緊缺等發展瓶頸,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加強。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1.2新常態階段的現實需要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提出,可以為國家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證和依託。首先,長江經濟帶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對國家經濟往往起“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在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佔國家半壁江山的長江經濟帶能夠以多年來高於全國平均的速度穩定發展。其次,上中下游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尚屬於城鎮化的加速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必將釋放出巨大的需求與發展能量。最後,長江沿岸還是高校、科研院所、中央直屬企業等集中的智力密集帶,這對於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能夠使長江經濟帶比其他地區更早更快實現科技創 新、產業轉型,對國家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以及提質、增效做出貢獻。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2.國際背景

中國外向型經濟從以吸引外資為主開始向引資和境外投資並重轉變,國際經濟貿易的主動性和活力大有提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進出口貿易國,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這既為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經濟合作提供了契機,也加劇了相互之間競爭國際市場和資源的壓力。然而,中國在全球經濟貿易領域尚缺乏應有的地位,在世界金融體系、制定市場進入或出口產品限制等貿易規則以及進出口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未獲得足夠話語權和決策權,這與中國在國際經濟和貿易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背景


要想在新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推行中國“和平、合作、發展、共贏”理念,構建新的國際經濟格局,就必須提高中國國際貿易水平、拓展貿易空間,提升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長江經濟帶在中國外貿經濟佔有重要地位,201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95萬億美元,而長江經濟帶就高達1.67萬億美元,佔全國的42.22%;其中出口額達10395億美元,佔全國的45.72%,支撐起了中國外貿經濟的半壁江山;也顯示了長江經濟帶在國際上強大的競爭力,可為改變國際經濟和貿易空間格局,實現世界經濟重心從大西洋轉移至亞太區域做出重要貢獻。

根據《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上游的雲南將建設成為面向西南周邊國家開放的試驗區和西部省份“走出去”的先行區;重慶將成為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銜接互動,增強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發揮成都戰略支點作用;提高連雲港陸橋通道橋頭堡水平;提升“渝新歐”、“蓉新歐”、“義新歐”等中歐班列國際運輸功能,建立中歐鐵路通道協調機制,增強對中亞、歐洲等地區進出口貨物的吸引能力,著力解決雙向運輸不平衡問題,加強與沿線國家海關的合作,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江蘇、浙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支撐能力;加快武漢、長沙、南昌、合肥、貴陽等中心城市內陸經濟開放高地建設,推進中上游地區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這樣,長江經濟帶將成為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充分體現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內河經濟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帶,對塑造新型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期待你的關注。我是公博,是北京大學管理學學士、法學雙學士,獲法考證書,現為經濟學博士在讀。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一些觀察和思考,歡迎跟我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