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文丨吳偉萍

提要: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對於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和區域協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圳要抓住“雙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更好地發揮核心引擎功能。

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關鍵支撐。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高質量發展高地”居於深圳五大戰略定位之首,與此相對應的任務安排上,“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位列“五個率先”重點任務首位,這不僅有利於促進深圳經濟實力和發展質量的同步躍升,更將推動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先行典範。

一、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深圳“先行示範”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地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創新為主要動力、以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為支撐、以高效經濟體制為保障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是經濟創新力持續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高的經濟體系。

《意見》將“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列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首要任務,這既是深圳在新時代繼續引領全國改革開放大局的使命擔當,也是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深圳經濟發展在近4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1.96億元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24221.98億元,經濟總量躋身亞洲城市前五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產業結構調整及創新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對推動全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深圳的總體發展水平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經濟體系特別是產業體系還存在短板,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仍待提高,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不足,新舊動能轉換在加快但接續不力的矛盾較為突出。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深圳要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歷史使命,就必須率先推動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正視和補齊短板,加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力爭形成更多具有示範效應的實踐經驗及成果,以引領帶動全國的高質量發展。

《意見》提出,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此,必須找準政策著力點和突破口,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度創新,破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二、以創新驅動為引擎,著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深圳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研發投入佔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全國領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在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應用技術研發方面已形成很強的競爭優勢,然而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是一大短板,國家級“大院大所”佈局少,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缺核少芯”問題仍較突出。《意見》提出支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有利於深圳加快補齊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短板,增強創新驅動的強大動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深圳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國家的支持下加強重大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在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推進大科學裝置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及重大專項,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力爭產出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掌握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同時,努力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收購、參股併購、直接投資等方式,在全球佈局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外研發機構,與境外高校、科研機構等全面對接,開展聯合研發、專利交叉許可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要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系統,發揮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組建協同創新聯盟,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完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建設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建立有利於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體制機制,強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益分配和期權股權激勵政策,加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支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建設,打造“產學研+知識產權”高價值專利育成中心。

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三、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著力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和基礎。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一種具備高創新性、高成長性和高戰略性特徵的產業形態,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先導力量。當前深圳要加速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就必須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新支柱。應把握新一輪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重點佈局對深圳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長期支撐和重大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深圳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已形成的集群優勢和研發基礎,搶佔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制高點並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發展產業融合衍生的新興業態,適應消費需求升級新趨勢,加快培育智能經濟、“5G+”、健康產業、數字創意等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贏取國際競爭新優勢。

應加速推動深圳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生態打造,開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培育建設試點,建設智能製造公共技術支撐平臺,支持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製造與成套裝備,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強化要素支撐,提升現代金融、人力資源與現代產業體系的協同發展能力。要結合深圳的產業特點,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力發展金融+先進製造,推廣大型製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發展金融+科技創新,開展科技信貸融資、培育企業上市等“一站式”服務;加大金融對小微企業的支持,發展中小企業基金股權投資。促進現代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建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機制,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培養模式。保護和激發企業家創業精神,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

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四、以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著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本要靠體制機制創新。深圳經濟特區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要擔當“先行示範”的新使命,就必須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

要積極探索產權制度改革,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合法權益,加快建立機會均等、交易平等、定價公平、運行機制公開透明的產權交易市場秩序。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鼓勵發展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投資參股、聯合組建公司,積極利用資本市場發展股份制經濟。

應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

推動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和前海合作區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放寬外商准入限制,全面實行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深化口岸通關監管模式創新,促進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

要強化海陸聯動,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立足深圳的區位優勢、深海與灣區特色資源稟賦以及海洋經濟發展基礎,加快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以海洋經濟開放式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引導金融資本支持我國南海開發和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

論道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典範

五、以“雙區”建設為引領,著力發揮示範帶動和區域協同“乘數效應”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對於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和區域協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圳要抓住“雙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更好地發揮核心引擎功能。

應通過制度創新,紮實做好“深港合作”大文章,進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改革開放,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創新協同開發模式,構建適度開放條件下數據、技術、人才、資本和信息等創新要素按照特定規則跨境互融互通、暢通有序的體制機制,探索實施特殊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和國際科技合作機制。

同時深圳要強化在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首先,深圳應加強與廣州在科技創新、產業鏈鏈際合作、教育、醫療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協同發展、互補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強化雙核驅動作用,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建設;其次,大力推動深莞惠協同及珠江口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探索建設深莞惠協同發展試驗區,並聯合東莞、惠州、中山、江門等珠江口兩岸城市,採取“總部+基地”“孵化+產業化”等模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及新興產業合作試點,形成產業鏈條的補鏈及強鏈效應;再次,加強與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對接合作,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及體制機制創新,利用深圳的產業及創新資源外溢效應,促進跨區域的產業鏈對接,輻射帶動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更好地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建設,促進全省全域的協調發展。(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