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實權,那每天都幹什麼?

語堂


日本天皇出席各種國家性的禮儀活動,在節假日問候民眾,偶爾也負責接見訪日的重要外國領導人,這就是日本天皇每天具體做了什麼。日本和英國一樣,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基本上英國女王每天做啥,日本天皇每天就做啥。少數的那點差別,就在於英日文化和社會情況的細節差別了。


德仁和他的妻子

按照日本憲法,日本天皇是“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將天皇存在的根據和意義制定為“民意的象徵”。既然被賦予這樣的象徵意義,從而才在名義上得以正當保留國家元首的地位,日本天皇每天的作為就是要捍衛這種在當代越來越招受非議的象徵意義。那具體是怎麼捍衛呢?



天皇要隨時隨刻在公眾面前恪守憲法原則,一絲不苟地進行禮節性的流程,千方百計地做出有利於皇室聲譽的舉動,竭盡全力表現得符合民眾對天皇的期望才行,而日本文化和社會輿論對天皇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這意味著日本天皇絕對不能在民眾面前表現出任何品德上的缺陷,不能製造出任何形式的醜聞,不能參與政治,不能有任何會招惹是非的失格行為——總之,就是要天皇每天都在進行“本職工作”時表現得不像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活人,而只像是完美的象徵。



退位的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

簡單來說,天皇的日常工作就是做體現國家禮儀的工具,負責展示“日本的國民之總意”,成為日本傳統國家精神的寄託。 這也是日本皇室是世界上作風最保守的皇室的原因。日本皇室既不像歐洲的王室一樣開放,也不像泰國和沙特這樣擁有一定實權的王室那般任性張揚。在日本當天皇,雖然地位高貴,但還是很累的。


爸哥哥


日本施行君主立憲制,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是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不過這個“象徵”也足夠天皇每天有得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作為天皇需要做些什麼呢:

  • 第一,按時上班處理文件,形式上對國事行為進行任免批准等;
  • 第二,接待外賓以及進行出訪、訪問活動;
  • 第三,主持皇家祭祀、相關慶典以及授予榮譽等事務。


二戰後,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了下來,《人間宣言》的發表將天皇從神壇上拉下並且失去了所有實權。不過根據日本法律,天皇仍舊可以根據國會提名任命首相,也可以召集國會、解散眾議院、批准各項法律等。當然,天皇做這些都需要經過國會或內閣的授意,只是形式上需要天皇來做而已。

雖然如此,天皇每天僅審閱大量的文件就非常忙碌了。以明仁做天皇時期為例,平均每年需要審閱批准的文件超過1000份。如果沒有其他活動,天皇每天上午9點就要去“菊之間”上班,有時候也需要加班。天皇的工作內容就是認真閱讀、蓋章、簽字等,重複而沒有意思。



雖然沒實權,但天皇終究是日本的象徵與元首,禮儀上有些事情必須天皇來做,首相是做不得的。比如接待元首級的外賓、接受外國駐日使節的國書,以及很多的出訪事務等。

明仁時期幾乎每年都要出訪國外,日本地震等災害頻發,天皇自然也要前去慰問。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同一般,而每年日本天皇需要接待的到訪外賓也是非常多的。禮節性的各種接待、出訪關乎日本的顏面,這樣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


作為天皇,自然也是需要打理主持皇家事務的。儘管有宮內廳做主,可主持祭祀之類依舊要天皇來做。在日本皇室,每年的宮廷祭祀就有18次,日本各地還有各種重要典禮,有的也需要天皇參加。

另外,日本很多的獎章、榮譽的授予也需要天皇來做,比如日本國際獎、國際生物學獎等諸多學術界獎章的頒獎,日本內閣成員、醫護人員、各項榮譽獎章、文化勳章等名譽頒獎,也要天皇來做。每年這種密集性的各類頒獎活動就超過200次,天皇如果有社交恐懼症,肯定是要受不了的。

總而言之,天皇的工作非常忙碌卻又枯燥乏味,對體力與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戰,以至於明仁天皇在位30多年終於受不了了要退位。


澹奕


這個絕對是假象!日本天皇是有實權的!只是受限於二戰戰敗才不得不由前臺轉向後臺,表面上把首相推到前面,實際上首相也不過是用來背鍋的(比如發動二戰的天皇就把責任推給了首相),甚至我們從近年來的事可以看到,日本首相先後換了幾任了?他們都是出事後主動辭職的!而天皇卻屁事都沒有,典型的有功勞是天皇的,出事背鍋首相的。

日本天皇確實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實權,當時的日本執政權大多落在日本的幕府將軍手裡,這些幕府將軍架空了天皇,把持了朝政。但是呢,並不代表日本天皇就喜歡這種被架空的感覺,歷史上日本天皇就曾多次發動政變企圖奪回政權,只是因為奪權失敗了才不得不把政權寄放再幕府將軍那裡,這個格局一直持續到明治天皇時期。

在歷史上,日本有兩個世襲統治人物,一個是日本天皇,一個是幕府將軍,這就形成了獨立的日本風格政治,“雙皇制”,一個是操假實權的天皇,一個是握有實權的幕府將軍。但是到了明治時期,由於幕府將軍統領的武裝力量被美國艦隊打敗,這幕府將軍的實力瞬間降落,這便給了明治天皇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這便是著名的還政天皇事件。從那以後,日本天皇便牢牢將政權跟軍權把控在手裡,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二戰後,美軍收繳了日本天皇的軍權(現在日軍指揮官是美國人),而政權則歸了首相。但是呢,不管什麼類型的公文,要想讓協議生效必須要有天皇的授權。


優己


很多人以為,天皇只國家象徵,已經沒有實權,那天皇是不是每天就閒著沒啥事兒幹呢?

實則不然,天皇政務也是很繁忙的。天皇雖然沒有實際的行政權,但天皇可是國家元首地位,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對天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天皇也有自己要負責的國內和外交政務。

作為大和民族的重要精神象徵,作為皇族,年輕時需要學習的東西和普通民眾學習的就有區別。他們要學習許多傳統文化,需要對日本經濟、政治、歷史有深入理解,還要學習禮儀社交和外語外交,這些是每日的功課,實際上就很花時間。

當選天皇后,對內和對外都要負責重要責任。對內,天皇每天都需要批閱文件,這就是一個繁重的工作;此外,還需要經常出席國內的一些重要活動,顯示天皇的存在感和對活動或某些國家政策的支持;在重要節日,天皇還需要發表講話,凝聚民族精神,增加節日氣氛。

對外,天皇需要出訪或接待訪客,承擔了重要的外交任務。有些外交活動,日本首相不適合參與的,就會讓天皇幫忙,例如1992年,中日想要緩和關係,於是日本天皇訪華,打破兩國關係堅冰。


小溪解局


答: 日本天皇的作用是什麼呢?新上任的天皇說的很好,就一句話

“將作為日本和國民象徵履行職責”。

你可以說天皇和皇后就是一對花瓶,用來向外國人展示日本國的形象的代言人。從很大層面確實是 這樣,但是天皇還是有一些事情要做的。《日本國憲法》將天皇定為日本的“象徵”,沒有任何實質權力,但這並不是說天皇這個職位就有多麼輕鬆。那麼主要的工作有哪些呢?

日本憲法第7條規定,天皇在內閣授權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十項“國事行為”,即

(1)公佈修憲,法律、政令及條約;

(2)召集國會;

(3)解散眾議院;

(4)公示國會議會總選舉之實行;

(5)對國務大臣和法律所定其他官吏的任免與給予全權委任,對大使和公使的派遣狀進行認證;

(6)對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刑及復權進行認證;

(7)授予榮譽;

(8)對批准書及法律所定其他外交文書進行認證;

(9)接見外國大使及公使;

(10)執行各項儀式。

這些工作就可以把天皇給累個半死。光公文,一天就有將近1000份。更可氣的是所有的公文他沒有任何話語權,除了簽字蓋章就別的事情不幹。我都覺得請一個人來專門來蓋章多好呀。沒辦法,這就是戰敗國的結果。 2015年,81歲的明仁天皇全年處理內閣送來的文件1060件,接受授勳者拜謁及會見外國來賓等100多次,視察地方城市17次,這些公務耗時約260天。

接見大使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按照慣例,每個建交國家派來新大使就任,或是舊的大使即將離任,日本政府都會為他安排乘坐明治時代以來的傳統馬車從東京站一路前往皇居,覲見天皇。除去外國大使,本國派駐外國或國際組織的大使也要在上任、離任時兩次獲得天皇的接見。

出訪和祭祀也是天皇的又一項工作。每年例行的18次宮中祭祀,德仁天皇將來還需要出國訪問、慰問災區災民以及接待外國元首等。和普通民眾不一樣,其一年中能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數。此外還將繼續抽出時間從事水資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這個天皇不好當啊


南閣水哥


同如今的英國一樣,日本是君主立憲政體,顧名思義既有君主又有憲法。日本的君主就是題目所涉的天皇,日本政治實權掌握在內閣手中,真正的國家領導人是首相。日本天皇充當的角色和英國女王類似,主要是百姓的心裡寄託和國家的形象大使。但吉祥物也不是好當的,這個任職期為終身的“美好”職業也要承受許多常人所不能忍。



1.選擇重要領導人,閱讀蓋章

神一樣存在的天皇在選擇國家領導人上有莫大的發言權,其中主要包括內閣大臣和最高法院院長。選擇看似簡單卻不能草莽,尤其是像內閣大臣這樣的重要職位,天皇需要在眾多的利益鬥爭中角逐,擔負著莫大的責任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天皇的另外一個繁忙工作就是蓋章,內閣週一到週五開會,基本每天都會有文件。根據統計,天皇一年需要過目一千多個文件,評論每天看三個。政治類文件可以說就像是老婆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天皇每天像做閱讀理解一樣面對著這些文件內心也非常煎熬。而且蓋章對於天皇來說是風雨無阻的,不論在幹什麼都需要例行公事立馬停下來去看。蓋章不易,且行且珍惜。



2.參加各地活動,出席重要場合

日本是一個非常看重節日的國家,有非常多重要的節日。身為吉祥物的天皇每年必須參加的例如植樹節、海洋大會、兒童節、新年慶典等就有十幾個。日本的每一個縣也都有自己特色的節日,百姓都把天皇視為自己的心裡寄託,都想邀請天皇來參加。天皇也不好拂了百姓們的心意,所以基本一年四季在各個縣城都能看到日本天皇被左右簇擁著的身影和純樸的笑臉。日本一年大概還有三十餘場祭祀大典,祭祀的類型多種多樣召開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天皇有時需要凌晨就起床有時甚至半夜就要出動,年輕一些還好,到了一定年紀的天皇就顯得很吃力了。天皇還會被受邀去參加各種盛典,被放在最矚目的位置,無數攝像頭聚集,必須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天生活在顯微鏡下,想必壓力也非常大了。



3.接待外國友人,出訪外國參觀

國家之間的往來也特別多,作為日本門面的天皇也自然要接待外賓。接待外賓不是吃個飯喝個酒那麼簡單,天皇需要做足功課,接見人的名字國家習俗此行目的等,天皇都需要了解的明明白白。而且,穿著得體是對外賓的最起碼尊重,天皇每天可能需要梳洗打扮數次,每天重複機械一般的生活,還得堅持一輩子。天皇也需要出訪,出訪除了有生命危險外更得時刻注意禮儀,不可邁錯一步更不能說錯一句。

冰心曾說:“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豔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天皇又何曾不是,他看似風光偉大,是鎂光燈下的寵兒,但他背後的壓力和努力卻只能在夜晚獨自訴說。


小鎮月明


日本天皇雖然沒有實權,但他的事兒也是不少的,至少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國家元首,日本天皇肯定不至於每天閒在王宮裡沒事兒。就像英國王室成員經常到世界各國訪問一樣,日本天皇也偶爾外出訪問參觀或者接見到訪日本的外國領導人,比如今年5月的時候日本的新天皇就接見了到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另外日本天皇最近不是有個登基大典嘛,這個事兒也夠天皇忙大半年的。
(德仁天皇登基大典)


在二戰結束之前,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儘管當時天皇手下也有首相,但那個首相基本相當於宰相,他必須忠於天皇並且服從天皇的命令。然而在二戰結束之後,由於美國希望能夠藉助於天皇穩定住日本民心以防止蘇聯勢力在日本滲透,所以美國人按照本國的模式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根據美國給日本編寫的《和平憲法》,日本天皇為日本國最高元首,但天皇不直接參與日本政治,他只是日本的一個象徵。在日本新憲法實行之後,日本天皇也就逐漸隱居幕後。

君主立憲制讓日本出現了一些之前很少有過的現象,曾經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就像神一樣的存在,老百姓基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天皇,但是當美國讓日本天皇走下神壇,當時的裕仁天皇也逐漸放下了自己曾經的身段開始跟日本民眾進行近距離的接觸,這樣的結果對於日本人而言無疑是一個意外的收穫。目前日本已經來到了戰後第三任天皇的“令和時代”,明仁天皇提前退位,這樣日本就有了一位更加年輕的天皇。
(安倍夫婦參見天皇)


因為日本天皇的很多事情基本都是可做可不做,作為國家的象徵,日本天皇的日常事務跟天皇個人的性格必然會存在很大的關係。比如明仁天皇在正式退位之前已經有85歲,上了年紀的人腿腳不利索,精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明仁天皇在位後期基本就是待在日本國內過自己的小日子,偶爾有日本首相任職或者提出辭職,他需要參加一下首相就職儀式或者接受首相的辭呈。剛剛登上大位的德仁天皇因為只有59歲,他還比較年輕,所以德仁天皇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在日本國內和全世界走一走。
(特朗普和日本德仁天皇)


總之日本天皇也是一個普通人,由於沒有實權也不需要治國理政,所以日本天皇的工作比日本首相的工作要輕鬆很多。日本首相安倍每天都要為國事操勞,他還需要時刻提防政治對手的攻擊,但由於天皇是終身制,所以日本天皇平時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他只需偶爾參加一些禮儀性的事務,另外他還可能去接觸一下日本民眾,其它時候日本天皇自己想幹啥就幹啥,反正天皇這工作幹著還是挺舒坦。


李姓先生


日本天皇可能是全世界最奇葩的國家元首——日本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自古以來萬世一系傳承著一個皇室的國家,不過日本天皇一直處於有權和沒權之間,在歷史上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裡說他是傀儡也一點不為過。那麼日本天皇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呢?天皇的權力體系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君主制度就是封建制度,立憲也是資本主義革命之後的產物,君主立憲就是資本主義革命以後,資產階級的政府要求君主交出了立法權、行政權,立法權歸議會,行政權歸政府。虛君的憲政體制內,君主要交出所有的權利,政府首相才是國家的主要行政人。說穿了,就是將以前的以國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權、行政權過度到以憲法為中心的國會中、政府中,但君主依然是國家的象徵、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或者精神領袖。

日本大化革新前,日本天皇就是“聾子的耳朵”;革新後追尋隋唐的政治制度,一度形成權力集中在天皇本人;隨著幕府的形成,天皇又迴歸庸碌;而自下而上的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天皇權力又得到擁護;到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膨脹,天皇也不得不聽從陸軍部,海軍部和參謀本部的法西斯軍官們;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天皇退下神壇,只是名譽上的天皇至今。

日本天皇也被“神”話,天皇作為現世神存於世間。在以皇國史觀為中心的皇民化教育中,日本通過不斷的造神運動,讓天皇不僅被視為國家象徵,還被當作超越宗教的信仰對象(電視劇不是經常有日本軍人死的時候要大喊一聲“天皇陛下啥啥”的麼),也就是說天皇成了世俗界和宗教界的雙重領袖。

現代的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權,主要是為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天皇必須制定下屬提供的憲法,自己不能給意見不能出義。有國家國保生命享受比下屬高級待遇尊嚴,在日常內可以有慾望,表面清閒像神聖信仰有格調式,日常以外或許沒那麼格調,但超出憲法的想法自己不能跟任何人開口也沒有投票權。


起名啥的咱不會


日本天皇的確沒有實權,無論是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利還是軍事上的權利一概沒有,但也不能說日本天皇在位置上沒事可幹了,相反地,日本天皇每天要做的事還挺多:傳承文化傳統、代表國家出訪、蓋印章。

和君主立憲制下的英國女皇差不多,還有如今的印度總統,日本天皇手中並沒有掌握實權,而相對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國家的一個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標誌被立。自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受到美國脅迫,日本的《人間宣言》出臺,正式奠定日本統領國家的權利從天皇身上被抽走、落入國會之手的後路。

不過就算實權被拿走,日本天皇依舊沒有被廢,這個制度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天皇的即位也有嚴格的要求,皇室的血脈不容破壞,天皇皇位一脈相承。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日本天皇連實權都沒有,難道每天作為擺設受到國家民眾的景仰就完事了嗎?

也不能這麼說,畢竟嚴格來講,日本天皇好歹也是有工作的工薪黨,和普通的公司職員差不多。並非說身在皇室,就有隨便揮霍的權利了,日本天皇及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開銷,都是要報給國會,最後由民眾公共稅收報銷的。這和英國女皇的運作機制十分相似,而且寫給國會的單子上,每條每例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然國會是不給批的。

而至於天皇的工作,除了一個持久性的傳統文化標誌以外,其實每天還挺忙的。就說國會出來的各種文件需要經過天皇蓋章通過這個事吧,天皇每天要蓋的章就數以千記了,國會多少人參與議事,天皇大概就要蓋和人數一樣多、甚至更多的章。畢竟君主立憲制上明明白白地規定國會作出的決策,最終要由天皇審批通過——事實上天皇也只有通過的份,所以也只能明明白白地蓋章,這章由別人來蓋還不行,只能由天皇親自授予。

想想看每天要蓋這麼多的章,不說眼花繚亂,手也要酸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天皇對這些文件是有著“任”與“免”的權利的,但現在的日本天皇大多都把沒有實權這個標籤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了,誰沒事幹會找國會和首相的麻煩呢。

除了閱讀文件、審批文件、給文件蓋章外,日本天皇作為一個重要的禮儀象徵,也經常需要在一些特殊場合出面。比如說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來訪,天皇的出面迎接就是一個禮儀化的流程。更多的還是一些國家級的賽事頒獎典禮、和一些晚會的嘉賓,天皇都會到場充當門面,以及日本傳統的一些禮儀祭祀場合,也都需要天皇來主持。

所以綜合來說,天皇也是個苦命職工,只不過職位是生來就被定好的,還每天都挺忙。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日本天皇真的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都是相差無幾的。

首先來說,日本天皇的存在確實不只是象徵而已,至於不從政,沒有實權,我覺得還是得分情況討論,而且也更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視日本天皇存在的實際價值。

在我們多數人看來,日本天皇不過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職位而已,並沒有什麼職權,如果和英國的女王比起來,其權力確實要小得多。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日本天皇的工作都是“儀式性”的,比如說公佈法令、頒佈榮譽、會見外賓等等,甚至在日本的憲法裡,還有一條天皇的工作就專門叫做:“執行各項儀式”。

說實話,剛開始我覺得這一職位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就是一個象徵性職位而已,並不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樣還可以行使權力。但是當我看到邵恆老師在對其講解之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裕仁天皇

雖然日本天皇沒有參政的權力,但是這個職位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象工程而已。與之相反的是,天皇在日本政治中起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日本可能存在的軍國主義苗頭進行制衡。

如果你熟悉日本的歷史,那麼你就不難知道,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實際上和天皇制度是密切相關的。按照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裡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都歸天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統帥權,乃至天皇還可以解散國會。

而正是這樣的制度,為軍國主義的產生和擴散創造了很好的政治條件。所以在後來,日本軍部的勢力就開始逐漸增大,並對其他國家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要知道,這些戰爭都是以維護天皇的旗號發起的,

所以,當日本戰敗的時候,在當時的美國國內就有很高的呼聲,要將當時在位的裕仁天皇當成戰犯來進行公開審判定罪。甚至在當時還有人提出,要將天皇制度給徹底廢除掉,以此來掐滅日本的軍國主義。

不過在當時有一個人並不這麼看,他就是麥克阿瑟。他認為要想實現日本的去軍事化,那麼天皇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天皇是唯一能夠團結整個日本的重要人物。

麥克阿瑟讓裕仁天皇繼續當天皇,但是要求他必須公開宣佈,自己不是神,而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在二戰以前,天皇在日本社會里的地位是神一樣的人物,日本民眾對他是十分敬畏的。

在1947年的時候,美國還讓日本改變了皇室是繼承規定:只要現任天皇直屬的男性後裔,或者是他的兄弟、叔伯才能繼承天皇的位置。這一條款的出現,很好地避免了日本皇室利用家族的其他分支,來重新喚起軍國主義。

此外,美國還有新的計劃,那就是在裕仁天皇的兒子“明仁天皇”上面下功夫,其原話是這樣說的:

“明仁天皇要被當作一個能夠傳播價值觀的渠道來培養,這些價值觀是美國要用來重建日本的。”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讓他來接受美國式教育,不過也正是這樣,才使得明仁天皇形成了和平主義的政治傾向。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很多行為上都能看出來。

明仁天皇

比如在結婚這件事情下,過去日本皇室都只能和皇室的成員結婚,但是明仁天皇並不是這樣,他打破這一慣例,和一個在網球場上認識的普通姑娘結婚。他們兩人不僅志趣相投,同時也還經常和公眾互動。

但是問題來了,就算日本天皇在價值觀上接受了和平主義,但他還是沒有實際權力,這又怎能制衡日本軍國主義的苗頭呢?

關於這一問題,邵恆老師說到了——其實答案就是在上述進行的那些儀式性活動中。明仁天皇在任期間,持續不斷地通過公眾活動來宣揚和平主義,大力呼籲日本對戰爭當中的暴行進行反思。

2015年的時候,安倍政府通過了一條能讓日本軍隊參與到海外衝突當中的條款。明仁天皇雖然不能直接給予優回擊,但是他特意在當年日本投降紀念日的演講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戰爭的野蠻永遠不被重複”。

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公眾活動,雖然說天皇不能直接參政,但其公眾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權力。通過一系列的公眾活動,明仁天皇實際上為自己塑造出了一種道德權威。

所以,現在你還覺得日本天皇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

通過看邵恆老師的講述,對我來說啟發還是很大的,因為以前對日本天皇這一職位的認知還是比較淺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