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在日本非常有優越感嗎?非常榮耀的位置嗎?

觀察者一


日本天皇的權力和地位在二戰之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天皇地位的變化

在戰前明治憲法下,基於天皇為“神的子孫”、“現人神”的思想,明確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賦予了近代天皇制以神政性,使得日本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

在明治憲法體制下,廣大國民扮演的是天皇臣民的角色,而天皇一方面是國家的君主,另一方面又是萬民之父,但在戰後《日本國憲法》的規定下,象徵天皇制(戰後)喪失了近代天皇制(明治以來)的家長式特性,天皇的家長地位被否定了。

戰後《日本國憲法》下的天皇與戰前明治憲法下的天皇相比,從法律角度看,其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表發,與此同時,以天皇為核心的天皇制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法。

戰前,由於天皇擁有“神”以及“家長”的雙重統治地位,儘管明治憲法對天皇的統治權做了一定的限制,但明治憲法體制下的近代天皇制仍然屬於主權天皇制。

戰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規定,天皇只是日本國、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且其地位要依據國民的意志來決定,使得戰後天皇制在新憲法規定下轉變為以主權在民為原則的象徵天皇制。

天皇權力的變化

在明治憲法中規定天皇總攬立法、行政、司法、外交、軍事和其他一切統治權。如第七條召集解散帝國議會、第八條天皇擁有制定緊急敕令、第十條制定行政部門官制、第十一條統帥陸海軍、第十三條宣戰、靖和及締結條約、第十四條宣告戒嚴等。日本國家的國務權、最終決定權、實施命令權均屬於天皇大權的範圍。

根據明治憲法規定,議會行使國家之立法權、決定預算和法律的審議權,只需向天皇負責。而議會只對天皇起到“協贊”的作用,帝國議會的權力也是在天皇的統治權下行使的,而天皇掌握著批准和否定法律的最終權力。

而在戰後新憲法下,天皇原有的統治大權被取消,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屬於“三權分立”的國會、內閣和法院。天皇軍隊的統帥權也因為新憲法中第九條“日本國民衷 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 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 認國家的交戰權。”而不復存在。

天皇只能行使新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如《日本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天皇有關國事之所有行為,必經內閣之建議與承認,內閣負其責任。”就是說天皇在行使其國事行為時,也仍然受到民主性控制,得到內閣的建議和承認方可。

雖然日本天皇制轉變為現代的象徵天皇制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在日本政治和宗教中依然扮演著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天皇的類圖騰作用

自戰後《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以來,及天皇《人間宣言》、蒙軍佔領當局自由指令的發佈,使日本實現了政教分離,天皇的神格徹底否定,但天皇的類圖騰作用所帶來的天皇信仰與天皇崇拜現象卻並沒有完全消失,這種殘留的作用被敏銳的政治家和當權者察覺,並加以利用,在戰後日本的發展中繼續產生著無形的影響。

例如天皇在戰後1946年2月開始的全國巡幸,正是這種作用的一個具體體現。在明治時期天皇巡幸就曾達到使日本國民認識天皇實體的基礎上,密切國民與天皇的關係,從而達到讓天皇即天皇制獲得更多的支持以鞏固其統治的目的。

戰後天皇在進行巡幸活動時雖然已不再是“人間神”,但統治階層想要利用天皇巡幸達到的目的卻又異曲同工之妙,即獲得國民對天皇和天皇制的支持。

天皇巡幸為戰後初期的日本帶來了很多影響,由於天皇的平民身份以及親和形象,拉近了天皇於國民之間的距離,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在這種背景下又由於天皇本身具有的類圖騰左右,使天皇的鼓勵更容易得到國民的回應。國民的團結一致,加快了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過程。

天皇的權威性作用

萬世一系的天皇制,被賦予了無上的精神權威和世俗統治權,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天皇失去了直接統治世俗的權力,然後又經歷了明治維新天皇重得大權,戰後又被剝奪,但其精神權威卻一直存在並影響著日本社會。

戰後初期,盟軍佔領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而這些激烈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夠以平緩且以極小的社會代價在日本順利施行,正是因為佔領當局巧妙的利用了天皇即日本政府實現了間接統治的結果。

在經過美國主導下的民主化改革後,儘管天皇的地位和權力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但天皇的權威性卻被保留了下來,在此後的日本社會發展中仍然發揮著作用。例如利用天皇的權威性作用解決各種政治難題,轉移鬥爭視線。

事實上對於日本政治而言,天皇的在象徵天皇制下仍然保存其權威性的完好。至於統治世俗的實際權力本就是其擁有的隱性基因。在日本漫長的歷史中,天皇沒有實際的統治權力才是一種常態。

當然除此之外,天皇在日本國民中還存在身份認同的作用,以及文化傳承作用。日本天皇,已經是其文化組成的重要一個環節。

綜上,除了沒有統治世俗的實權外,天皇這個位置,難道還不夠榮耀的麼?能成為一個國民民族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情。


文話史


確實如此,日本皇室至今在日本,仍有著極其強大的影響力。

因為在二戰以前,日本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所以被日本人奉為神秘色彩。在二戰後,美國主導修改的憲法才廢除了天皇的特殊地位。但由於歷史原因,現在日本皇室在日本仍然頗有威望。

二戰以前的日本天皇充滿神話色彩,在日本極有影響力

日本天皇和其它國家的皇室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從第一代日本天皇的記錄以來,所有天皇被認為都是出自一個家族。現在日本記錄的有125代天皇,雖然由於歷史比較久,最早的記錄很可能是虛構。但一個家族能傳承千年,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天皇一家

日本在二戰以前一直被日本人認為是“神”的象徵,當時的天皇身居宮中,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見到天皇。即便是官員覲見天皇,也不能和天皇直視。正式由於日本天皇在日本的巨大特殊性,所以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發動戰爭時,極為狂熱,自稱視為天皇而戰。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麥克阿瑟就廢除了天皇的特殊地位

美國在1945年登陸日本本土之後,一件極其重要的任務,就是清掃日本的軍國主義殘餘。這其中非常緊要的任務就是處理天皇的地位,因為如果繼續承認日本天皇的神話色彩,日本的保皇派很可能會繼續採取對抗措施,以日本天皇名義籠絡日本民眾。

所以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合影,第一次把天皇公佈到了日本人面前,讓天皇的神秘色彩大大消減。因為在過去,普通日本人無法見到天皇,很容易被效忠天皇的口號洗腦,麥克阿瑟就是要改變這種情形。

麥克阿瑟雙手叉腰,被認為是故意蔑視裕仁天皇

隨後,在美國的主導下,日本製定了戰後的和平憲法,日憲法規定,天皇放棄神的稱號,而是作為國家元首存在。而且只保留了任命首相,出席重要儀式等最基本的職能。日本天皇不能幹政。此舉大大降低了天皇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但由於天皇的歷史太過悠久,日本民眾仍然極為尊崇皇室

一個家族傳承久了,他在這個國家就會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何況是皇室這樣被認為萬世一系的家族,他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幾乎是不可動搖的。而日本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有著很強大的保守派,他們要求堅決維護天皇的尊嚴。

像日本明仁天皇於今年5月1日退位,安倍政府提前公佈新的年號“令和”;此舉就被許多保守派批評,認為這是對現任天皇的不尊重。因為日本歷史上一直是萬世一系,不能同時存在兩個天皇。安倍政府的做法被保守派認為是違反了日本的傳統。

天皇夫婦出行,很受尊崇

所以,即便現在的日本採取了新憲法,廢除了天皇的神話色彩,但天皇在日本民眾的影響力,仍然是不可動搖的。


寰球視角


這個問題問得好!是的!沒錯。!

日本《天皇》自從《倭國》《徐福》成為《神武天皇》以來,歷代以祖德《神道教》為宗旨的國家發展行為,都是《天皇》旨意下的民族行為。

公元670年始初,以漢文化主流霸權使司繼承《神武天皇》意志,組成新內閣廢除了《倭國》統治。同時建立新國號《日本國》。意為,旭日升起之國。

從此,日本《天皇》成為祖德罪孽靈魂的強化者,繼承祖德霸權施行漂亮禮儀之下最高霸權指揮者和終極結案權威者。

直至近代,歷代日本《天皇》的職能責任是日本政壇幕後的強威後盾。平常時日的基本不露面。一切國內外事務都有屬下各級高官和首相管理下安排處事。

如果國家民族遭到危旦,危難心關鍵時刻,《天皇》必須站出來負起對國家和全民族叼責任,講話,進行最後通諜的拍案終極權威性了斷講話。

例如,罪孽靈魂日本民族發動法西斯反人類侵華戰爭的二戰,都有當年裕仁《昭和天皇》批准,簽字後實行發動戰爭。

又如,公元1945年8月15日,罪孽靈魂民族國日本法西斯反人類侵華戰爭失敗。為了保護罪孽靈魂民族國日本的不全線滅亡,危旦時刻,日本裕仁《昭和天皇》站出來,它代表全日本民族向全世界,和抗日同盟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立即生效!如果日本其它高官出來宣佈是無效的!

這就是日本罪孽民族最高領導決策者《天皇》的終極權威所在。!

日本民族是青一色祖德不正後裔,它們永遠不會存在反對現行反動右翼政府的武裝和組織。日本民族都信奉天神,《神道教》祖德宗旨。日本民族素來孝忠和力挺《天皇》帝國在國家和世界上存在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