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裡有哪些藏書,可以分享一下嗎?

本王免你罪


我沒什麼專業的目標,喜歡隨意,所以看書也很隨意,雜書多,因為喜好!








手機用戶金色年華


我家裡有近2000本藏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出版的都有,大體可以分為文學和歷史兩個大類。

讀書是一件終身大事

我和老婆都是師範學生,我們1989年畢業,我是中專,她是大專。那時候,中專以上的學校國家都包分配。我們兩個被分在一個學校教書,我教語文,她教英語。我們都是文青,文青在社會上很有地位。除了看小說還有詩歌,席慕蓉和汪國真,我們都喜歡。

現在,我們都是年過半百的人了,但當年的愛好一點也沒有變,更加感受到了讀書的妙處。她十多年了,晚上從來不看電視,就看書。我先後換了十多個工作,也少不了學習和讀書。特別是後來當了單位的領導,看到單位的年輕人,學歷雖然高,但能力差,文章更是寫的一塌糊塗後,在一次會議上我講了一個觀點,就是讀書是一件終身大事。年輕人把婚姻當做終身大事,沒有錯,但僅有這一個是不夠的,還應該把看書學習當成另外一個終身大事。人與人的差別不大,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單位,一樣的起點,幾年以後,差別就很大了,究其原因,學習能力的差距非常重要。

大的方面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小的方面看,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此,我深信不疑。

一家三口同讀一本書

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我們的孩子出生以後,我們對教育也非常重視。在她小的時候,就教她背詩歌、給她講故事、讓她認漢字。女兒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還沒有上小學,基本上常用漢字就都認得了,她是先認的字,後學的拼音。高中畢業後,她唸了師範大學的文學院,是我們家的第一個文學學士。

現在,我們家的這些藏書,我們三個人都有貢獻。不遠不近去書店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書,成了我多年的生活習慣。我買她們也買,有時候就有買重複的,比如前幾年白巖松的《白說》,我買回來以後才發現女兒早就買回來了。書買回來以後,就要擠時間去看,我們家有一本《白鹿原》,是1993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我老婆買的,她買回來以後就看了,後來我看了,二十年後的2013年,女兒看了。一本書,一家三口兩代人,看了又看,現在雖然破舊了,但我的心裡有一種特殊的滿足感,別人可能無法理解。我想我女兒的孩子長大以後,我一定把這本書推薦給她。

買書、藏書、讀書,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自古已然。


得閒者


我家的藏書比較雜,有小說、有歷史、有《十萬個為什麼》、還有《毛選五卷》。雖然比較雜,但都是七八十年代買的,最貴的不到4塊錢。

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看書就是最好的娛樂。我看書上癮,為了能買一本書,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中省出錢來買。

那時前門大街有一箇舊書店,書都是別人看過的、回收過來的,幾分錢、幾毛錢就能買到。我經常到那裡去買,買回家後,恨不得一口氣看完。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應該感謝那個讀書的年代,他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迪和幫助。

下面的照片是我從我家收藏的書中挑選了幾本照的。《毛澤東選集》五卷合訂本是1969年的。





生活這點事71957537


我家藏書一萬多冊。若用四部分類法分類的話,各部類的書也有一些,但都是近代、現代和當代出的書,少有古籍善本。

我祖上都是貧苦農民,不是書香門第,沒能給我留下一本書。藏書中,除百十本是友人贈書、開會發的書外,其他均是我自己從工資中節省下來的錢所買。我自己最早買的第一本書,是1963年讀小學五年級時,用撿的桔皮賣了錢後買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二本是《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

後來參加工作當了工人,有了點工資,但畢竟可以自己開支一點錢,就節衣縮食每月儘量省下點錢來買自己喜歡的書。開初買的多是小說,如《創業史》《豔陽天》《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紅旗譜》《紅巖》《紅日》和中國四部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及其他文藝作品,但買不勝買。後來轉向買有關寫作和文學創作方面的書。到了中年,又喜歡買歷史政經類書。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等。也有《中國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文學評論》等數十種多年訂的學術刊物。

在我的不多藏書中,《毛澤東選集》有五十年代出版的繁體豎排本,有六十年代出版的紅色塑料皮一卷本,也有1991年岀版的四卷修訂本。有《論衡》,有《政鑑》,也有《日知錄》。有《流失的中國》,有《我向總理說實話》《我向百姓說實話》;也有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有我小時候撿桔皮賣得錢後買的書,有郵購的書,有東西南北覓得的書,也有我去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複印岀來的書。

與大藏書家比,我那點藏書真是小巫見大巫!但我既無高官厚祿,亦非百萬富翁,祖上又非書香門第,我只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職員,能有萬冊藏書,也是我半世紀省吃儉用,積沙成塔。卑人別無所長,可以驕傲自豪的,僅此幾本破書也。


作家唐運泉


嗨~~~我是搖搖,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從小愛看書聞到書香味就興奮的妹紙~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藏書~

記憶裡,愛看書大概是在快小學的時候,去看連環畫,我幾乎挪不開我的腳~後來我媽沒辦法,幫我買了那一整套,那個時候我大概6歲,收的第一步連環畫是兒時最美好的回憶~《葫蘆娃》,當時心裡一直覺得,葫蘆娃們好牛逼~每個人技能都不一樣,但是我最想擁有的還是噴火娃的技能~哈哈哈

從兒時的書說起吧~可以為各位家長做做建議

6歲~10歲兒時的書:美好的記憶總是值得珍藏

連環畫可以賦予一個孩子最美好的記憶,讓他們有種美的體驗,推薦孩子

《葫蘆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很經典的一套

《十二生肖的故事》,我記得我第一次拿到這套連環畫,一口氣看完的,到現在都記憶深刻呢,比如貓以前有參加十二生肖比賽的,後來被老鼠算計了,它連最後一名都沒拿到,不劇透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送給孩子


《皮皮魯系列》

《鄭淵潔》兒童童話

10歲~15歲時的書:修正三觀的最佳時刻

這個年紀有些敏感,可以看一些名著或者名人傳記,三觀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

也不需要限制青少年的看書,這樣有注意培養他的閱讀愛好~

文學類書:

《簡愛》、《傲慢與偏見》\\《卓婭與蘇拉》、《牛虻》、《雞皮疙瘩系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達芬奇傳》《綠山牆的安妮》《農場疑案》《草房子》、《辛可提島的迷霧》、《納尼亞傳奇》

魔幻類:話說那時候,父母沒有限制我看書,什麼書我都會看一些

《幻城》《冒險島數學奇遇記》《A to Z 神秘案件》《哈利波特全套》

理財類:

《小狗錢錢系列》,我的財商啟蒙、《富爸爸窮爸爸》

成年人後看的書:

這個時候看的就更多更雜了~但是都是興趣所致

經典的:

《人類簡史》、《資治通鑑》、《刻意練習》、《中國絲綢之路簡史》、《社會心理學》、《北野武的小酒館》、《菊次郎與佐紀》

文學小說類:

《洛麗塔》、《情人》、《林雲堂系列》、《皮囊》、《格調》、《錢鍾書系列》、《楊絳系列》、《冰心奶奶系列》

《瓦爾登湖》、《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擺渡人12冊》、《知更鳥姑娘》

我覺得看書也是人生的經歷,流連在文字間,找尋他們的力量,可以得到心靈的洗滌與成長,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特別是陽光午後,夜晚睡前,每次晨起,似乎那時候,是與自我對話的最佳時刻~~希望大家都能愛上閱讀~


搖搖光芒萬丈


我家裡的藏書主要還是醫學類較多,這個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在單位以及另外一處存放。

第二張圖片中的書是原省腫瘤醫院李建林老主任贈送,總共有十多本吧(圖一左上角就是),我曾經截肢的主刀醫生,年輕的時候曾經有我們村做過知青。

圖三是我在舊書攤買的雜誌,歲數跟我差不多,裡面內容不錯。

圖四是我堂哥所贈,醫方集解,我曾手抄過幾卷,沒抄完,慚愧。

後面的幾副圖也是我堂哥所抄所贈。他因為腰部受傷最後導致癱瘓在床,後來練字抄寫的,我學醫後就贈送我了!這是我這輩子最珍貴的收藏了!











青雲醫者


我說實話,我家裡藏書不是很多,雖然只有幾本而已。但我確實是看,而不像馬雲說過的那樣,有些人書房的書,只是為了給其他人看。

我並不是每天都看,因為裡面有一些理論知識,需要實踐,也是挺有意思。其實很多人說網上都能搜到,為什麼要買書。我認為,第一尊重知識產權,第二書籍和網上還是有一定差距。我拍了一張合集照片,分享給大家。



小楷殺號


囊中羞澀,舊書最合適。高中到了縣城讀書,一有空就到舊書攤轉轉,比如一元一本的《讀者》《青年文摘》,印象最深刻是買了一本最喜歡的文學名著《平凡的世界》,雖然已經讀過,但是買了回來!文言文版《聊齋志異》,好像沒看完。四大名著買齊了,不過到今為止,《紅樓夢》沒耐心從頭看到尾。那時看武俠小說走火入魔書,買了不少武術書。還有兩本魔術,和幾本醫術。高中三年,斷斷續續買下的舊書應該接近兩百本。

大學期間也買了不少舊書,出來廣州打工後逛舊書攤的習慣一直沒改。有次去廣州天河南吃飯買了一套《正經》《反經》,沒耐心看完。還有在天河車陂也買過。買了一套文言文版的《資治通鑑》,買的時候很激動,過後沒耐心看完!然後就是在京東買了幾套命理書,也沒看完。最貴的一本應該是上下九論斤稱買了一本彩色版翡翠鑑定方面的書。隨著電腦網絡的普及,一開始在電腦看網絡小說,最初看的一本網絡小說很印象很深刻,還記得書名《花開堪折》,後來智能手機的興起,就在手機看網絡小說,實體書很少看。雖然現在晚上偶爾逛舊書攤,但是很少買,就算買了回來好像也沒耐心看完


呆呆o一o


1998年,我還很年輕,在一個國有企業的辦公室做秘書,主要工作是為單位和領導寫各種各樣的彙報材料,工作報告,工作總結等等。

有一天,領導安排我去集團公司黨校去學習,學習內容好像是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條例一類的東西。當時,去黨校學習,就意味著去睡幾天懶覺,喝幾天小酒,只需要象徵性地在課堂上坐一坐。所以我樂得有幾天的休息。

到黨校後,第一天開課間隙,各單位的人開始組織各種牌局、酒局,而我還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看看書。於是在下午上課時,我溜出課堂,去黨校的圖書館看看。

這個圖書館是太陳舊了,估計三年內沒有更新過圖書,桌椅也是破爛不堪,根本沒有人來看書和借書,幾個管理員嗑著瓜子聊著天,任由我在幾大排書架中間亂轉。

其實這種圖書館藏書量不小,大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屯積的書籍,其中不乏各類經典,不過由於管理不力,殘破、丟失的不少,另外還有很多書自從擺上書架,就沒有人再動過。

我在一排偏僻的書架底部發現了一套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的譯本,一套四本,出版時間是1965年。這套書不知道在這裡擺放了多久,書的上面全都是灰塵,將灰塵抹去,發現書竟然是嶄新的。

把這套書抽出來,在手裡拿了很久,不想翻開,也不想放回去。然後,一個念頭生了出來:把這套書偷走!不讓這部鉅著再繼續留在這個遍佈灰塵和蛛網的地方。

偷偷看了一下管理員這邊,幾個中年婦女聊得正高興,根本不注意我。

因為四本書實在太厚,我擔心一起帶出去會被察覺,只好分兩次。我先將兩本書塞進外套,夾在腋下,另兩本放回了書架。然後若無其事地慢慢逛著,走出了圖書館。但心臟還是狂跳著,因為,畢竟這是第一次偷東西。

第二天,我如法泡製,將另兩本也帶了出來。

於是我擁有了一套196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先生譯的,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此後多年,這個黨校也面臨著拆遷。我常回想起那個圖書館,不知道那些海量的圖書後來命運怎麼樣,我想很可能會被當作廢品處理掉。

一本鉅著,從作者的創意構思,到結稿完成,再加上譯者的心血,出版的艱辛,如果沒有到達讀者手中,卻直接通向了佈滿灰塵的書架和廢紙堆,那麼悲哀的應該是誰呢?


一個人的很多瞬間


本人自幼愛書,最深刻的兩次買書記憶:1,八十年代中期在外讀書為買一套《茅盾選集》和一套《老舍選集》把三天的生活費花了,當時想不管它先買了再說,可晚上就沒飯吃了,沒法,厚著臉皮去一個親戚家蹭了中晚三天飯,也不解釋,親戚也不問。早餐就不吃。後來回想總覺得值。2,近九十年代,發現一位同學他哥還有一本六十年代出的小紅書《毛主席語錄》和一本紅色一卷本《毛澤東選集》,便乞求他賣給我,多次不成,便又去,跟他去地裡幫收玉米,後來磨到他賣給我為止。價四十四元,當時一個代課教師一個月工資60元。後來工作,再後來在城裡建了樓房,幾年後又在山村建了一個院子作為看書之地。書不多,僅書房兩間,現見好書仍是不買則寢食難安。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