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又是一年《奇葩说》,“抬杠界的奥运会”开幕了。

第六季看完前两期,最打动我的是程思博和詹青云的1V1。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在选手介绍环节,这两个人的履历抽出来,可能是最干货最不奇葩的。

程思博,应用数学在读博士,还在贝尔实验室实习,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贝尔实验室什么概念?

一个15人9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构。

詹青云,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知名辩手,律师。

两个人打什么题目呢?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的人,你支持吗?

我的妈呀,这还要问吗?我不由想起范湉湉的魔音灌耳:“为什么呀压抑自己的天性?按呀!”

但是程思博和詹青云,唔,超认真地你来我往,针尖麦芒。

程思博先说。他把复活这项“黑科技”从字面抽离出来,放到历史的语境里,告诉大家,人对长寿乃至永生的渴望,并不是今天独有的。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今天这个黑科技的脑洞,在历史上曾经叫青霉素,叫器官移植,明天可能是基因工程,是干细胞移植。一句话:不要大惊小怪,这道题聊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脑洞,就是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然后他开始展开论点:各种致死的疾病不断被现代医疗攻克,复活可能也不过只是未来的一场小手术。今天我们不反对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反对复活按钮呢?

我们对数学博士可能有重逻辑轻感性的刻板印象,但程思博完全打破了。他不仅聪明,还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说完论点,又开始堵詹青云的路。他预测反方可能会打的点,复活技术会模糊生的意义死的价值爱的情怀。

说到这里,马东一脸坏笑,我们感受一下。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这意思就是在说,能防守还能反击,给对手出难题,一会儿詹青云有好戏看了。

然后程思博还不松手。

关心永生的人都知道,这项技术背后有一个绕不开的争论,因为稀缺,所以昂贵,这是不是更拉开了有权有势的人和普通人的差距?

程思博又点到了。这道辩题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三个字:每个人。换句话说,复活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与死抗争,为爱复活,还有什么可辩的?

我抽丝剥茧地拆解程思博的发言,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为了给大家展示一位优秀辩手精巧严密的逻辑。

先给脑洞祛魅,你以为这就是空想,其实它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这样就拉近了听众的心理距离。

然后断对方的路,不要跟我扯什么平等说什么不公啊,看清楚了,这道题写着“每个人”。

既然道理也讲了,雷也排了,我说的还能有什么反驳的余地吗?

反正听完程思博说的,我是懵了。要换我上去,我估计只能送他四个字:你说得对。实在要再加的话,就是这句:会说你就多说点。

詹青云可怎么办啊?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局,詹青云张口就来:你告诉我复活人是科技之光,我告诉你复活一个人是政策。当复活人的权利回到人的手中,死人是复活了,活人却要面对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

爱的人那么多,我该复活谁。复活了你,对别人就会一生负疚。我复活了你,但是我一次次永远地“杀死”了别人。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然后她开始引申到生活,让观众体会只能复活一个人的荒诞之处。

如果我的复活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以后我妈催婚,她就会说,你要结婚,不然没人复活你,你会死。人还有单身的权利吗?以前单身最多寂寞,现在真的是寂寞至死。

爸爸妈妈问孩子,你更爱谁?以前是争风吃醋闹着玩,现在是保命。我和你妈同时掉在水里你先救谁,以前你会笑出声,现在真的成了字面意义的送命题。

这时候你还要这个复活的权利吗?你能够承受这背后的分量吗?你以为自己复活是以爱的名义,但决定生死的爱,最终也会压垮你。

所谓神仙打架,不过如此了吧。

两个人都守着自己的基准线,然后堵住对方的角度,一来二去,说出了完全不同但都有道理的两层意思。

同样精彩的开杠过后,詹青云4票险胜。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但要我说,这场比赛没有输家。两个人都拓宽了题目的边界,找到了巧妙的切入,说得都对,也都很棒。

《奇葩说》来到第六季,各种各样的奇葩见过不少了。很多时候我也会被奇葩的段子和样子逗得前仰后合,可私心而言,像程思博和詹青云这样的对决,是我热爱《奇葩说》最深的理由。

他们没有太多表演和综艺的成分,就是拳拳到肉打辩论,然而这种针锋相对的姿态和势均力敌的结果,却更接近我理解的世界的本质:没有非黑即白,不是二元对立,结论都有前提,立场决定角度。或许有客观的正反,却没有完全的对错。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同一个话题,为什么会来回跑票?因为选手站在不同的持方,揭示出一个问题在不同维度上的价值。这些价值本身都不是唯一的答案,却都言之成理,谁在说,票当然会往谁这里跑。

很多人把跑票理解为观众缺乏主见摇摆不定。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跑票证明了一点:换个角度看,世界的确不同。

就这点事情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吗?太值得了。

我自己写公众号,也算是观点表达,每天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如果要我说,《奇葩说》所呈现的对结论的不确定,恰恰是普通人最缺乏的。

我是一个怀疑论者,对很多言之凿凿的高论都心存警惕。哪怕是事实,我所接受的新闻传播教育也无数次告诉我,事实不等于全部真相。

因此,我写文章的高频词是“也许”“或者”“可能”,习惯用语是“在某种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我看来”。

很多人说这是和稀泥,或者废话。恕我不能同意。

虽然这些语法上的虚词或状语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它背后的姿态在我看来是极其重要的:世界复杂,我手我心,不求讲述普遍真理,只愿呈现其中一面。

有时候会有人问,你含糊其辞,观点究竟是什么?

其实他们问的不是观点,因为观点在限制条件背后,如此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真正在问的是,你的立场是什么,你的结论是什么,说得更极端一点,你觉得这该选是还是选否?这件事是好还是坏?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不需要推导,不需要分析,直接给我答案就好了。和我的答案一样,你三观真正!和我的答案相反,你不懂就别瞎说!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看一场《奇葩说》,省略了中间精彩的辩论,直接看结果:哦,肖骁正方,如晶反方,詹青云赢了,黄执中输了。买椟还珠,有多大意义呢?

杠精那么讨厌,为什么《奇葩说》却人见人爱?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重点从来不是让真理站在自己这一边,而是在辨析辩论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更系统的思考。哪怕最后否定了自己先前的想法,切换立场和角度的思辨过程,远比答案更有价值。

有时候我会好奇,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确定的答案和相同的阵营有了近乎偏执的追求?是缺乏思考的耐心,还是不愿彼此地理解?

我想到一个答案,不一定对。就我的成长经验来说,严格的逻辑和哲学训练是从大学之后开始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意强化这方面。

因此,我开始习惯,世界不是恒定而是混乱,要条分缕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意义。

可是很多朋友也许没有机会或者意愿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他们长期还在初等教育填鸭式的逻辑里。

那种教育告诉他们:一道应用题是必定有正确答案的,一篇文章是有固定的中心思想的(虽然作者来答也未必能对),单选题是比多选题受欢迎的。

长此以往,我们对确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仿佛只有世界是确定的,我们才能找到安全感。

可是,一旦脱离考场,直面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问题,哪里来的标准答案。

世界就是一团混乱。如果把它比作一面破碎的镜子,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不同的碎片里照出不同状态的自己。

一旦脱离具体的语境,一个确定的答案几乎是没有意义的。你听过哪个心智成熟的人还会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爱情是抚慰还是伤害?人生是幸福还是痛苦?

都是,也都不是。如果一定要一个正确答案,模棱两可、因地制宜才最正确。

如果我们永远要在标准答案里找到安全感,说明我们根本没有理解世界和生活的能力。

会有人问,《奇葩说》这么杠来杠去有什么意义?我想,和杠精不同。有条有理有情有戏地杠来杠去,就像把世界当成洋葱,一点一点剥开,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瓣。

我们都不是造物主,掌握不了绝对真理。所能接受的,就是答案永远没有那么简单,立场永远不必那么坚定,只有模糊的灰色地带,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愿我们抛下非黑即白,有勇气拥抱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答案。你才是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