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會精華總結|25家企業共話智能安防產業趨勢

2019年安博會告一段落,每一年的安博會對於整個安防產業而言已經成為了一個週期性的節點,既是企業年度創新產品、技術、市場戰略落地的成果展示和總結,同時我們也能從中看到企業對於未來的趨勢展望和前瞻佈局。展會期間,a&s編輯團隊也緊鑼密鼓的和部分企業進行了專訪交流,對於智能安防產業的現狀、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創新技術對智能安防市場的影響以及企業的前瞻性佈局這些話題,這裡通過觀點薈萃的形式呈現給大家,以期能夠給安防人帶來些許參考!

安博會精華總結|25家企業共話智能安防產業趨勢

關於智能安防產業趨勢前瞻

海康威視前端產品總監 王威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圍繞整個安防產業,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將視頻轉化成機器可以看得懂的數據。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視頻圖像的要求也有了很大變化。就像人的信息感知80%來自於視覺,我們也相信,未來視頻感知端所感知的信息量和數據量也將會作為感知的主體成分。海康威視基於智能場景定義,推出的AI多攝系列產品,通過一臺設備多鏡頭的組合聯動,兼顧同一場景下不同視角,不同參數,不同功能的需求,通過AI賦能,提升單點設備的數據價值密度,具備全天候適應、全場景感知、全要素提取及全數據關聯的能力,串點成線,連線成網,構築全方位立體防控網絡,助力物信融合。

華為智能安防產品線總裁 段愛國

AI普惠是華為戰略的必然選擇。因為唯有普惠,才可以規模複製。而智能安防的核心使命,就是要引領整個行業智能化的轉型,智能化的加速。如果達不到普惠智能的目標,那華為戰略或口號就只是空談,所以普惠AI是我們戰略上的必然選擇。目前業界輿論說安防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最大約束就是工程難度、運營難度,並且對人的技能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但其實這些都可以通過AI解決。

大華股份司法解決方案專家 段寶泉

目前國內的智慧監獄整體落地還處於初步實踐階段,隨著第一批第二批智慧監獄的驗收,目前已有100多家監獄邁向了智慧化的階段,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新技術的學習,需要每一個司法體系人員都需要接受和學習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帶來的業務閉環的應用,這塊對於老齡化偏重監獄是個難點;二是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改變帶來的挑戰,由於智慧監獄的監獄信息流、工作流、管理流由線下走向線上,帶來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改變,這塊還需根據信息化不斷推進過程中去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三是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目前很多新技術是雖然已經成熟,但是技術還得實用、管用、能用才能真正落地,所以還需要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行為業務工作流的閉環,這才是向科技要警力的根本,目前業務深度融合上也存在不小的挑戰。

宇視科技戰略Marketing 總裁 張曉琳

現階段來看,視頻監控系統的安全防範屬性只是基礎,其作為物聯網視覺感知系統的屬性正在不斷加強,視覺+AI、視覺+IoT的組合應用將開創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個遠遠超過安防的增量市場,即AIoT市場。這同時也是一個高度場景化的市場,為此,我們需要從傳統煙囪式的安防系統建設思維中跳脫出來,重新審視AIoT市場的應用需求。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戰略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通過構建一個統一的頂層系統平臺,將存儲、算法、算力及數據等資源形成一種通用的引擎能力按需輸送到應用層,通過強化軟件服務能力,根據不同行業的業務需求交付不同的業務軟件,以高可擴展的軟件平臺服務來快速響應不同行業用戶的差異化需求。

蘇州科達市場總監 劉志強

從一開始行業對於AI的定義中,不少人認為算法即是AI。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業內已經開始達成了新的共識,除了算法之外,算力與數據也要協同發力,給用戶帶來具體實戰的效果應用,才能算得上完整的AI解決方案。對於用戶而言,AI並不是關鍵,它僅僅是種技術手段,解決實際痛點與難處才是目前所需,所以AI實戰派要以務實的態度,從客戶實際痛點出發,進行產品的研發與設計

智諾科技副總裁 羅軍

2019年,安防行業與AI相關的產品和技術逐漸成熟,人工智能針對碎片化場景的個性化應用越來越多,安防成為人工智能最容易大規模落地的行業,AI廠家爭相解決系統比拼,落地方案集體爆發, 場景、方案、落地成為AI企業的關鍵詞。針對交通、公安、電力、園區等眾多垂直細分領域,智諾科技提供基於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方案。2019年,安防行業的發展可總結為以下三大方面,一方面由於長L型經濟週期和中美貿易戰等因素,經濟下行給安防行業營造了比較緊張的環境; 另一方面AI技術在安防行業的投放速度加快,不少安防企業亦或是AI企業都開始進行戰略轉型,上升到解決方案或中臺的概念; 最後,iABCD等新科技的興起,使得安防行業的邊界也在不斷泛化,大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

力維智聯產品總監 李鑫

當前看來,人工智能在安防行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視頻全量分析技術、知識圖譜和縱深業務應用方面。在技術支撐下的、與業務緊密結合的深度業務應用將逐漸產業化、規模化。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在安防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依舊巨大。

商湯科技智慧城市綜合業務事業群

CTO、研究院副院長閆俊傑

智慧城市的未來將有以下四大發展趨勢:一是機器視覺技術可依賴;二是數據分析能力將愈發得到行業重視;三是人工智能與5G技術的結合將成為一大研究方向;四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澎思科技公共安全業務部總經理 茹敏

在公安業務先進性要求和國家政策支持下,安防產業發展趨勢已由高清化、網絡化走向智能化、大數據,同時視頻聯網建設向新一代解析中心的數據聯網轉變。通過雲+霧的全算力,打造全息、全時空、全場景、全目標等新一代視圖解析中心,並通過數據應用能夠實現精確目標、親密關係、社會場景、時空回顧、態勢感知的立體防控要求。

優特普海外營銷總監 Maggie

從技術本身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在安防行業已經趨近成熟或是沒有太對的問題凸顯。而人工智能未能在安防行業實現大規模落地,其實際應用才是難題。

深醒科技總工程師 史震雲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用戶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逐步深入,通過對技術的深入瞭解和需求的不斷挖掘,用戶的需求越加的明確,同時技術的可用性和落地性與三年前相比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工智能項目的落地越來越容易。深醒科技一直致力於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行業業務的適配性更強。在安防場景,深醒將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等機器視覺技術與實戰需求緊密結合,以真實的業務需求為出發點,利用大量實戰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和應用開發,不斷提升產品落地能力,將人工智能創新技術迅速落地應用。

地平線副總裁兼智能物聯芯片

方案產品線總經理 張永謙

AIoT產品化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開發多種形態AI產品滿足不同場景需求,最好的智能和圖像場景效果, 快速開發上層智能應用以及快速完成硬件設計等。作為AI公司,特別是硬軟結合的AI公司,以底層技術為核心構建AI全場景能力集,並通過開放的工具鏈服務降低開發者門檻,助力上層智能應用,以此能夠快速豐富整個 AIoT 應用生態,用生態的力量推動行業發展。

中星技術副總裁 邱嵩

需求的多樣化和技術實現的複雜性決定了不是一兩家公司可以獨立完成或解決的,需要AI算法廠家、硬件和軟件產品廠家協同配合。開放平臺為多種來源的AI算法的產品化實現和應用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載體和支撐,幫助產品廠商能快速提供更豐富多樣的智能化產品,讓用戶更容易找到符合其需求的智能產品,對於AI的普及推廣很有意義。

智慧視通CEO 丁超輝:

到現在為止,人工智能在安防行業的滲透率只有百分之幾點幾,未來所有攝像頭都能對視頻信息進行全面智能分析之時,人工智能在安防行業的價值才能真正凸顯出來。而當下人工智能對安防行業的應用,還只是用一小部分算法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

關於智能化浪潮中門禁市場的發展趨勢

以色列DDS公司北京辦事處 於海

人工智能將從兩個方面賦能門禁市場,一是AI芯片級算力,能夠提升設備運行效率,增強產品互動和體驗感;二是賦能後端軟件平臺,未來基於三維立體界面的業務融合,是系統集成發展大趨勢,通過將3D GISGN和BIM完美結合,可以更高效、更便捷地管理工程項目,維護資產和設施等。另外,用戶主訴求和工藝品質要放到第一位,其次才是追求產品便捷化。

關於防盜報警市場的現狀和趨勢

博世防盜報警產品技術經理 王宇

雖然相比視頻監控市場的關注度,防盜報警顯得內斂很多,但在智能時代,防盜報警作為安防系統的基礎性設施,其重要性絲毫未有減少。與視頻監控一致,用戶對於事前防範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實現防範於未然與精確報警,是報警廠商需要直面的難題。

關於智慧停車產業趨勢預測

宜泊科技渠道總監 沈勇強

從微觀角度談,智慧停車的未來趨勢會朝著“無人化”方向發展,在前年的展會上,大部分停車場解決方案都是普通車牌識別+手機支付的方案,但在今年“無人化”的方案和設備比比皆是。從宏觀角度看,集中運營管理是停車行業未來的趨勢,後面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停車場管理運營公司介入這塊,實現整個產業的規範化、無人化、透明化,實際應用的效果也會超越人們的認知。

關於數據治理和應用的趨勢前瞻

熙菱集團產品線總經理 張博

應用增加、數據質量以及視圖數據利用率低,是當前視圖大數據智能應用面臨的重大挑戰,以超融合、場景化、數據智能的設計思路能夠高效解決大數據智能應用相關問題。通過多維數據結合智能算法融合分析,形成人員與數十種實體的關係建模與智能匹配,真正建立不同維度、不同粒度間的數據緊密關聯,為智慧警務提供更為豐富的研判手段。

明略科技公共安全產品方案中心 吳贏時

這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是以感知智能引領的,機器的智能要經過感知識別、理解、分析、決策、行動這幾個步驟,現在,機器對視頻、聲音的處理和辨別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識別能力。今天,我們的人工智能就是要從感知智能走向認知智能。我們要通過多維感知,利用數據治理技術,將高質量的數據連接起來,進行知識的智能抽取,構建集感知數據、業務數據於一體的知識圖譜、暴力挖掘對知識進行多維度分析推理,構建決策模型,將感知轉化為認知,從而建立數據驅動的大AI體系。

關於AI芯片的前沿趨勢

北京欣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敏學

AI芯片將朝著能夠加載不同算法的方向演進,而且隨著國家對自主可控要求的提升,以及市場發展需求,集成SVAC編碼的AI芯片,由於更適應算法和數據安全,將成為芯片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關於CMOS圖像傳感器的技術演進趨勢

思特威科技(SmartSens)創始人

兼首席執行官 徐辰博士

智能安防時代,超高清、低照度全綵、超廣角的視頻監控應用,對監控系統本身的硬件系統整體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驅動CMOS圖像傳感器往更高感度、更高信噪比、更高靈敏度、更優異低光照性能方面不斷提升,思特威BSI Global Shutter SmartGS™系列可以很好的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機器視覺不光要解決眼睛看的問題,也要不斷提升“大腦”對於視覺信號的反應和處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智能化計算引入到傳感器端,以作為雲端計算和邊緣計算之後又一個智能計算的全新節點:傳感器端計算,以大大提升整個機器視覺系統的效率和性能。

關於智能家居市場現狀和趨勢

雅觀科技合夥人 薛國棟

從最近幾年的市場趨勢來看,智能家居行業越來越火熱,智能家居相關係統或者解決方案將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就目前來看,如何解決多品牌智能互聯的問題,正在行業正在致力也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智能家居行業變化速度很快,在這個行業中,將會產生越來越多專業的公司,而這些專業的公司來解決專業的問題。

羅格朗中國區銷售副總裁 Luca

對於許多外商而言,中國僅僅是一個生產中心,但我們將中國視為終端市場,需要我們認真去理解市場的需求。例如智能家居IOT部分,中國廠商在數字化的進程速度非常快,為了適應這樣的快節奏的挑戰,外商要強化自身的能力去匹配市場的需求,一個重要的舉措便是研發本土化。無論是人臉識別還是智能家居,目前國內用戶的需求都與其他國家的用戶存在差異化,如果不深耕中國市場,是沒有辦法真正理解用戶的需求。

關於5G技術將給安防帶來的影響

華為中國地區部副總裁

華為EBG中國區安平業務部總裁 嶽坤

今年是中國5G元年,5G作為一種基礎能力,將會改變社會的千行百業,改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對於安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把有線無線化。把以前需要用有線解決的傳送問題和線路問題用無線解決,並實現更加快速的響應需求;2.遠程控制未來無人巡邏車、遠程排爆等危險動作,都可通過5G網絡進行操作;3. VR/AR的應用。比如交通疏導、處理緊急事件,通過無人機加上5G技術和VR技術就可以掌控現場實時動態。這三點也僅僅是改變的一部分,未來必將還有更多的、更好的5G應用。

關於物聯網時代的大安全建設

360 IoT家庭安防業務負責人 宗良

在5G技術落地應用、萬物互聯大勢所趨的當下,網絡安全的形勢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的安防理念日漸失效,新的網絡威脅無孔不入。基於這一嚴峻形勢,公司提出了以網絡安全大腦、城市安全大腦和家庭安全大腦為核心的大安全戰略,嘗試融合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邊緣計算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守衛國家、城市和家庭的安全。

關於監控存儲產品和技術發展趨勢

西部數據:

到2023年,全球安防行業的終端存儲設備中會有超過70%的終端會加載AI功能,攝像頭被AI賦能後會有額外的性能提升,產生動態數據的需求,動態分區存儲技術將很好的支持AI實時數據存儲和分析的應用需求。未來,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攝像頭也將作為萬物互聯世界中的核心視覺傳感器,視頻數據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5G技術的催化作用,更好的帶寬條件進一步優化數據傳輸體驗,也將使得數據能夠被更多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將對數據存儲產品和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對此,西部數據將積極和業界合作伙伴保持高效溝通,為用戶提供從終端到雲端的全系列安防監控存儲產品和服務,共創安防視頻生態體系。

希捷科技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丹

AI技術賦能帶來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而對於用戶而言,數據體量越來越大也帶來存儲成本的攀高,這也成為用戶最大的痛點,如何幫助用戶降低數據中心存儲系統的TCO,在這方面,提高硬盤面密度,實現硬盤容量擴容,把每TB數據存儲的成本降下來將是重點。安防行業市場空間廣闊,AI、4K/8K以及即將到來的5G,視頻監控朝著高清化、智能化和高速率數據處理的趨勢不斷演進,這對存儲解決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儲解決方案不僅需要做到滿足大容量存儲需求,為爆發式的的數據增長提供存儲空間;還必須能夠打造智能化的存儲產品,適應人工智能等應用,提升端的效率;此外,在5G等新技術的加持下,邊緣會變得更加重要,硬盤的健康管理將成為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