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当中有:白族人

我白族的亲属,通过与他们相处时了解的,并参阅一些有关资料。知道了一点白族的知识,现分享与你。

一、基本情况

从明朝起,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中,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初步形成了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

二、语言文字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国家曾经对白语方言进行调查之后,把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三、分布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有八成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有白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四、历法

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五、服装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大理一带女子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为,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现在的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五、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五、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cuàn)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六、“好吃的”

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乳扇:是著名特产。做法是用牛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七、礼节

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