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千万别等到中年才发现没有建立好自己的护城河,这个时候才想到努力。

“袁哥,最近好吗,你有什么工作机会给我介绍吗?”

有段时间没有联系的陈工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很低沉,我有些不敢相信,那个当年意气风发、从不求人的高级技术开发经理,居然会开口向我请求给介绍工作。

“陈工”,我问道,“您怎么会……怎么会这样了?”电话那头半分钟没有声音,我还以为信号不好。

“我已经有半年没有工作了。”声音微弱并且能听出来说出这句话难以启齿。

天!陈工竟然大半年没工作!这要是放在当年我和他刚认识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经了解陈工上家公司改革,高层斗争厉害,他作为某一方的阵营被清退了出去,服务16年的公司,也熬到了技术经理岗,处于往高层发展的上升期,谁知人到中年奔4的时候,竟然失业了。失业半年一直碰不到合适的管理岗,原来年薪80万,面试的工资一个比一个低的离谱,没法接受,荒了半年。

我将他介绍到熟悉的隔壁公司试试,HR进行了面试跟我抱歉说没帮上忙。

首先公司不缺管理岗,尤其是空降兵领导,另外说到陈工之前年薪太高80万请不起,但是公司确实缺一线程序员年薪8万,如果陈工能接受随时上岗。

陈工谢谢我的好意,说回去认真考虑一下是继续待业在家,还是先工作起来,原来他每天假装上班持续半年了,装得太苦了,再没工作家人要发现了。

2天后的一个上午,陈工远远的笑脸盈盈的向我走来,跟我打招呼“早上好”!他正式入职,与95后成为了同事,成为一名一线程序员。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01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可我不想滑坡

中年面临失业,我究竟犯了什么错?

你没错,公司也没错,就像那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徐峥扮演的药贩子后面的出发点没错,他后来没有想要多赚钱的念头,只是为了帮助别人;那些病人也没有错,因为吃不起高价药;警察呢?更没有错,因为贩卖假药是违法的。结果,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一个即将失业的中年男人,突然有一天,被叫到办公室,老板递来一张辞退通知,铁面无情的要求你签字,然后交接、滚蛋。

中年男人不仅不敢辞职,甚至不敢生病请假。每天醒来,发现自己的背后无人,整个世界都在靠自己支撑,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压在自己身上。中年男人的快乐,也许就是在下班进家门前,躲在车里发呆一支烟的时间。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去保护好自己的家庭和身体,最大限度提高自己能力!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02

你不会永远年轻 ,但永远有人年轻。程序员这碗“青春饭”还能吃多久?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的程序员,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程序员,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有数据表明,百度平均年龄26岁,阿里平均年龄28岁,腾讯年龄27岁,华为29岁。

以下均来自程序员身边真实的故事:

  • 1个多月前Facebook高级软件工程师陈勤38岁跳楼轰动全国,由于工作上受到批评与领导发生激烈争吵,情绪失控纵身一跳。原因说白了,人到中年工作被边缘化。
  • 知乎上37岁程序员老兵:真的彻底疯了,失业第4个月,投了500封简历,就收到3个面试,开始考事业单位,各种限制35岁,为何要对我们35+赶尽杀绝吗?
  • 裸辞68天的背后是辣么大的悲伤,怂的不敢跟家里人说,还假装每天带饭上班,没有地方吃自己带的饭,只好假装土豪点了个1+1。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35岁+对程序员来说可能更为残酷,程序员们除了埋头写代码,并没有什么组织管理经验,是裁员的高危人群。更何况互联网公司大多遍平化管理,需求更多的是能干活的。

针对35岁+大龄程序员是否吃青春饭,是否还有战斗力这个问题,真的是因人而异。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没有一种行业是又能给你高于同龄人两三倍的起薪,又能给快速上升空间公司氛围一团和气还能让你快乐工作到60岁的。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03

真正的危机:正确的时间做不正确的事,没有为下一步做出积累

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

当你正迈向35岁,能力还局限于程序的范围,也没有积累好自己的深度以及视野。如果真是这样,你真的该检讨过去究竟每天都干了什么。在自己努力的阶段,不仅不努力反了选择了纵容自己,这才是危机的根源。

晚醒不如早醒,有些事情真的需要提前布局,尤其是35岁之前的一个职业规划,一步错步步错,越往后越容不得你出错。

22-27岁:技术积累阶段

提升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本科22岁毕业,那么工作的前5年对你来说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5年时间里面,你要积累足够的代码量,打磨自己的技术实力,成为某一个技术细分领域的牛人。既然总有一天大家都会进入 35 岁,不如乐观面对,倒推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一个方向深入下去,提升技能的专业度 。

28-35岁:形成思维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阶段

适度跳槽,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当你积累足够的代码量,例如超过10万行代码以后,你应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技巧,任何新的技术在你眼中都能迅速吸收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保证专业度的前提下,不要害怕去尝试新的工作,可充分利用职场黄金时间适度跳槽,最大限度的提升适应能力,保持活跃的职场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什么技术在什么样的场合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技术团队应该怎样构建;在一家公司里面,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技术能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35岁以后:了解自己,把自己变现的阶段

拓展眼界,了解相关行业及业务。35岁以后你的一线coding能力一定是下降的,你写代码绝对不如25岁的程序员快,效率高。但是你的视野,你的架构能力,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远远不局限于技术这个领域。除了敲好代码,更要关注业务和对行业的理解。要知道,方向比选择更重要。

我也一直相信这样一段话,当你把你的眼泪流干了,你唯一剩下的就只有行动,只有行动和努力了千万别等到中年才发现自己没有建立好自己的护城河,这个时候才知道努力。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04

拒绝做温水的青蛙,
正确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提前面对35岁+职场危机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中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80度,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随着温度继续上升到90-100度,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种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这种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青蛙效应”。

当我们只是盯着眼前的一亩一分地,你的思维、眼界就只能局限在此。如果我们只是习惯于一张嘴就吃到嘴边上的肉,那不就是跟温水中的青蛙一样,迟早会死,不怪别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上去直到被煮死的那一刻才晃然大悟。没人能保证你能干到退休,企业不是做慈善,老板始终会考虑成本收益先于情分。

一旦做了温水青蛙,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跑道,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是脚下那2尺宽的路,我们也就很难摆脱这种路径依赖。

什么叫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之前的35年你的职场能力,一旦陷入路径依赖,将很难去改变它了。它会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固步自封,错了也无力跳出。所以,我们最有效方法是,在开始时慎重选择自己落脚地。

一、职场之初,在做选择或决策时,慎选择自己的行业和跑道。

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

  • 三维交叉法:将自己喜欢的、赚钱的、擅长的这三个领域进行交叉分析,这三个交叉度越高,选择的方向越接近自己的本心,越容易走下去。
  • SWOT战略选择法:如果分不清是否喜欢,那就从自身的优势S,劣式W,机遇O,威胁T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定出前进的方向。要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开始,一个能看见光明前途的开端,一个能看见未来的道路。在正确的路上,深化前行,一步步走向专业和非凡。

2、不慎选错了路,请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纠正路径,拉回到正确的轨道。

如同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一位在监狱中呆了50年的老犯人,适应了监狱的生活,出了监狱后竟无法适应外边生活,他甚至想过再犯罪重回到监狱,最终因适应不了外边的生活,上吊自杀了。

但男主角在残酷的环境下,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他用了20年挖通通向自由的通道,而且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和一笔可以保障生活的财富。

假如你迫于生计的问题,选择了一份没前途的工作,也只能可以暂时当作跳板。不要对眼前的这份工作产生绝望依赖,要另外着手准备一条道路,让走自己顺利过渡到正确的依赖路径上来。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二、利用路径依赖理论,选择好跑道,提高专注,不断精耕细作。

斯坦福大学通讯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曾经给出过一个颠覆了我们认知的结论:

一个人,在网上不断切换注意力,是会对大脑产生长久负面的影响。

因为注意力长期分散,他们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就像医生测试小孩的智商,看他是不是盯着一个东西能够很专注地看。通常智商低的小孩,哪里有一个响动,他的头就转到哪边去。也就是说,人们以为的“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多任务切换,想要专注起来会越来越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们专注的时间竟然变得越来越少。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古往今来,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能在一个领域专注下去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是在原有的路径上一步步强化、不断精耕深作,而不能总是来回切换路径。

三、在工作中,让你的优秀和专业变成领导和客户的依赖路径

在职场上,领导和客户愿意将工作交付于你,如果你每次都完成的出色,那么在一次次强化之后,领导和客户就会对你形成一个依赖,交与别人时会感到不放心,只有在交给你的时候,才有安全感。

其实,这正是一种依赖路径。

你要做的就是用你的优秀和专业,去强化这种依赖路径。比如,工作中我们的合作方,合作的一直很好,对方各方面的服务做得专业又周到时,你不会再愿意去换合作方。因为,如果另换合作方,即意味有风险,也意味着要再投入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

在职场中,每个人的能力密度也是不同的,大家所获得的财富也是不一样的。有句话说:哪有什么中年危机,那是因为中年人肩上扛起的担子更重而已只是因为你年轻时努力得不够。越是不思进取的二十岁,才越会在三四十岁面对危机无力应对。

如果想过得不算太差,就得提前避免35+职场危机。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但奋斗归奋斗,一定要有方向的去奋斗!

我,40岁,程序员,每天假装去上班:面试被HR从年薪80W砍到8W

我,学习委猿,10年高管,各种自由,各种知识技能,现在全职头条写职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