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出了一個宰相,叫呂蒙正。關於他最著名的是他曾經寫的那篇《破窯賦》,其中開篇最經典的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青山大河固然壯麗多姿,但是你想不到這江河青山竟多變幻。

從宜賓至宜昌全長約1044公里的長江,自古被稱為川江。重慶直轄後,川江流經四川境內雖然只有200多公里,但川江之名並沒因此改變。據傳19世紀末,英國冒險家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租乘木船探尋川江之路,並把第一艘輪船駛進了川江。自此,乘船出行成了沿江百姓的主要交通方式。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我想對於八零後對川江的記憶並沒有上個世紀70年代前生的人更加深刻,而八零往後的人,更加對川江少了一種特殊的依戀。可是在川南一帶,特別是瀘州,在我們還依賴水路的年代,老一輩生在川江邊、長在川江邊,長大後外出求學的地方也在川江邊,乘船或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便是上學、返鄉的“必由之路”。

陸上交通還處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境地,從瀘州到重慶再到涪陵,乘船比乘車更便捷更舒適,在80年代年中期以前,瀘州有一種大輪船開往重慶和宜賓兩地,那就是當時的"紅衛號",這個船由當時的省輪司經營,一個船可載大約是三、四百人吧,船倉分幾個等級,有軟臥、硬臥和大倉座票。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瀘州到重慶下水一天可到達,上水卻要兩天,到宜賓上、下水都是一天到達,這些船分別停靠於一、二、三(現在的東門口,當時最熱鬧的碼頭)、四碼頭(現在市府路河邊那裡),那是的汽車極少,到重慶選乘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輪船和火車,因為火車要到隆昌才能乘座,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瀘州坐船。在他們記憶中這些都是美好的,它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現在想想那時慢慢地坐船到重慶,一路上觀兩岸風光,也是一種人生的樂趣。

可是在這段記憶中有一件事情卻是比較沉痛的,那是1973年的12月3號,宜賓開往瀘州的“紅衛10號”,在藍田被車渡撞擊傾覆,造成多人死亡,是川江航運史上不多的江難事故之一。

江陽沽酒客特意詢問了幾位瀘州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前輩,有人告訴我,紅衛10號是重慶輪船公司,當時四川省成渝還沒有分家時也叫省輪司,瀘州到宜賓的客輪。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其中紅衛10號和紅衛5號分別從瀘州和宜賓早上5點左右向對方對開。上水船到達宜賓大約在下午5點左右,下水船到達瀘州大約下午3點左右。

當時瀘州還屬於宜賓地區管的時候大部分乘客都在到宜賓開會和出差的,一層是散客大廳和輪機房,還有船尾的廚房,二層是臥鋪,三層是駕駛室,特別是紅衛10號二層最前面駕駛室下面是個很好的觀光平臺。

根據老瀘州人的記憶停靠站點是:瀘州——納溪——大渡——井口——二龍口——江安——南溪——李莊——宜賓等。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他們告訴沽酒客如今幾十年過去,很多當時記憶都模糊了,好久停開的也記不得了。現在瀘州到宜賓也沒有輪船坐了,有人還津津樂道的說:紅衛10上面早餐3角錢一碗的豬肝麵也成永遠的回憶了。

那麼那次事故到底怎麼發生的呢?為此沽酒客的一位老師專門給我講述了當年的經過,由於該老師不願意透露姓名,沽酒客尊重老師的意思,只用老師來代替。

老師說:那個時候瀘州長江大橋還沒有修,長江上沒有橋,但是瀘州已經有了汽車,要汽車通過長江到對岸藍田也好,去納溪也好,人們當時想出來的辦法就是用汽車划子,什麼是汽車划子呢?老師說這就是瀘州人給汽車渡輪取的名字。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無論是橫渡長江的渡輪還是紅衛10號,全憑駕駛員的經驗和規則,一直都相安無事,直到1973年12月3日。汽車划子靠岸時放下擋板,汽車就可以駛進平臺,然後收起擋板。老師回憶說,當時駕駛汽車划子的是一個年輕的實習生,在行駛靠岸時沒有及時收起擋板,紅衛10號衝向汽車划子時,已來不及避讓,導致擋板劃破了紅衛10號的船體。紅衛10號慢慢滲水,逐漸下沉,情況越來越緊急。但當時的船員全部堅守在崗位上,試圖把破敗的船體儘量往藍田壩的渡口開去。

老師告訴沽酒客他還有個庫房街小學的校友,叫李靜蓮(音),當時也在船上。看到很多人隨著沉船落入水中,李靜蓮十分著急。她是一個游泳的好手,突發這樣的情況,她先救下自己的孩子,然後馬上返身跳入江水中,義無反顧加入到了救人者的行列,無數次救人上岸再返回江中,直到最後,自己也精疲力竭,抱著孩子靠在江邊的沙石上。

瀘州46年前的一段川江沉痛記憶,瀘州版“泰坦尼克號”沉船始末

這期間其實感人事蹟還有很多,另外一些老前輩回憶說,當時船上一位婦女搶不到救生衣,準備放棄逃生,正當她絕望的時候,一名解放軍戰士把她拖上船頂,還交給她一件救生衣,隨即又跳到底艙去救人。

1973年12月3日,瀘州遭逢此大難,那個時候通訊不發達,交通不方便,但是瀘州依然顯示除了人文關懷和最淳樸的大愛,大家都奔跑在路上,瀘州好久沒有出現這樣的大事了,人們追逐著,呼喊著,求救著,最終這艘船沉沒在這個地方。據說今天還有人在每年12月3日這一天到長江邊來祭奠此次事故逝去的親人,只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在發生,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