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這段時間,

您注意到南通馬路上的

發光斑馬線了嗎?

這個充滿“黑科技”

又自帶高顏值的新生事物

正在園林路、濠南路等南通市區四個路口,

絢麗地守護夜間交通安全。

這種發光斑馬線能有效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讓南通人自豪的是,它的發明者也來自我們南通——海門市藍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標和他的團隊。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藍泰公司董事長沈標

這一“神奇發明”的橫空出世,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並起了國家級媒體的高度關注。

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和《匠心之路》兩檔欄目專題採訪了發明人海門藍泰公司董事長沈標,央視新聞也多次報道了發光斑馬線,並對發光斑馬線給予高度評價:發光斑馬線給機動車駕駛員和行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大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在提升交通安全的同時,也讓我們城市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本週,南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徐海黎教授向記者介紹了這款已申請國內國際十一項專利的產品,並透露團隊未來方向——乘5G東風,在物聯網和區塊鏈領域尋求更大作為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會發光的斑馬線

分歧

“發光的斑馬線”構想,源於2017年一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報:近三年來,全國斑馬線上發生交通事故1.4萬起,造成3898人死亡。

身為資深交通設施從業者,沈標洞察到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斑馬線存在缺陷:夜間、陰雨天或霧霾天,能見度就會降低,嚴重影響駕駛員視線,加之一些低頭族注意力不集中,極易造成事故。因此,能在較遠處便預警司機行人的發光斑馬線不失為更優選擇。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徐海黎(資料圖)

沈標的“校企合作”搭檔,南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徐海黎,在2017年第一次聽沈標說“想讓斑馬線發光”時,這位女教授的直覺是“不可能”。

徐海黎的反對更多出自技術層面。首先,根據交通部發布的公路交通標誌和標線設置規範,斑馬線的長寬間隔均有標準,不得更改;其次,要達到發光預期及安全標準,透光、抗壓、防水、防滑等性能缺一不可,而當時國內暫無可用材料。

分歧並未持續太久。經過多次觀察商討,徐海黎改變了原先的看法,這位被師生稱為“嬌小身軀內有顆大心臟”的女教授決心攻下這座山頭,“既然他(沈標)提出思路,我們就想著怎麼做出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攻關

不能改變斑馬線的問題很好解決。徐海黎的方案是在斑馬線周邊添加“發光地磚”,“把周邊挖空,在路面以下做個底座,再將地磚鑲進去”。


真正的考驗是“發光地磚”。“這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產物,涉及材料學、力學、傳感檢測、機械設計與製造、智能算法、嵌入式系統開發等學科,很難。”徐海黎回憶。

發光地磚,重點是發光。光源很好解決,難的是透光。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央視《非凡匠人》

團隊首先想到玻璃。玻璃透光性很好,但裝在路面上就要考慮抗壓,加厚的鋼化玻璃很快製作出來。現在亮度沒有問題,但考慮到行人,防滑性能還要過關,他們又在玻璃表面做了特殊處理。

對玻璃的測試開始了。沈標將樣本鋪在廠區路面上,卻得到最不想要的結果:在玻璃表面撒上碎石子,一輛幾十噸重的貨車輾軋過去,玻璃碎了;工作人員在灑過水的玻璃上小跑,一路踉蹌……

防滑與抗壓都無法通過測試,證明玻璃不堪其用,團隊需要尋找新的發光材料。

不久後他們在市面上找到一種透光混凝土,防滑和抗壓不成問題,但把樣本做出來後,他們沒到路面測試便放棄了。“它是在混凝土裡插入一個個玻璃纖維,星星點點,亮度不夠”,徐海黎說。

接二連三的挫敗,沒有磨滅他們的初心,徐海黎決心做一款市面上尚不存在的新型材料。經過近兩年數百次實驗,校企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高分子複合材料。

第一批磚問世後,他們首先與玻璃做一個比較性破壞實驗,結果發現新材料抗壓性能非常好;接著他們將新材料鋪上路面並覆蓋石子,50餘噸的水泥攪拌車輾軋過後,石子碎了,地磚完好無損。

這個極具“工匠精神”的團隊還在精益求精。“行人要防滑,我們在地磚表面做了處理,使它的動摩擦係數比瀝青表面的動摩擦係數還要大;司機防眩光很重要,我們加了一些石英卵石,讓它的光發生散射”,徐海黎介紹。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檢驗

去年底,首批產自南通的“發光地磚”在無錫投入實用,那個五彩斑斕的路口很快成為“網紅”,當地市民形容“像走在星光大道上”。

今年初開始,南通市區四個路口相繼裝上。記者在南通大學西門口的斑馬線上走了一遭:白天,與普通斑馬線無異,天色暗後,斑馬線自動“點亮”——這是地磚裡光感檢測裝置帶來的“魔法”;對面綠燈亮起,腳下便成綠色,對面變成紅燈,腳下相應變紅,二者同時變化,分秒不差——這是地磚與信號燈“互聯”的緣故。

至於非燈控路口,發光斑馬線另有“高招”。徐海黎介紹:“我們給斑馬線鋪上一層黃色的醒目發光磚,當雷達或攝像頭檢測到有行人通過時,黃色發光磚會頻率很快地爆閃。”

發光斑馬線的能耗表現同樣很“亮”。出於安全考慮,地磚採用的是24伏直流電壓,小於人體的36伏安全電壓。徐海黎做過測算,一個雙向六車道的大路口裝上發光斑馬線,一晚僅耗電10度左右,約等於一個電水壺的耗電量

如今,這個充滿“黑科技”又自帶高顏值的新生事物俘獲“粉絲”無數。年輕人很是追捧,通大的朱同學笑稱“每晚出校門都像走在T臺”;老年人十分受用,常路過長橋的張大爺說現在更有安全感;交警同樣點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九大隊一中隊中隊長劉餘亮期待“這樣的智慧交通越來越多”;央視也來關注,《走進科學》與《匠心之路》兩檔欄目專訪沈標,並評價這款神器“在提升交通安全的同時,讓我們的城市變得多彩”。



年過半百的沈標對自己的作品給出八字評語:來之不易,幸不辱命。

嚴謹到被同事打趣為“機械姐妹”的徐海黎教授,頗為詩意地對記者形容看到斑馬線被“點亮”時的心情:“那場景如夢如幻。”

未來

截至目前,這些智能發光斑馬線已在國內二十多個城市應用,前不久,企業還和韓國客戶達成訂單合約,與迪拜的客商也在洽談。

現在,這批南通“智造”的主人看得更遠,他們決心在5G時代攀登更高的山頭——物聯網與區塊鏈領域。

“我們正在嘗試將智能斑馬線與信號燈配時相結合”,徐海黎解釋,“現在很多紅綠燈時長都相對固定,而我們試圖將智能斑馬線上監測到的實時流量數據傳輸到信號燈控制機上,紅綠燈便可根據實際流量自動調節時長,這對緩解堵車大有裨益”。

更給力的還在後面。“5G時代讓智能駕駛如虎添翼,更讓萬物智聯成為可能,我們可以將智能斑馬線接入車聯網,為自動駕駛提供數據支撐”,徐海黎介紹。

這種以大數據為基石的技術,天然具有眼下最熱的區塊鏈基因,在徐海黎看來,這或是解鎖新藍海市場的一把鑰匙,“區塊鏈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加密分佈式記賬本,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加密算法等,正是智能斑馬線的發展方向”。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交通領域科技創新要加強對可能引發交通產業變革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研究,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徐海黎期待智能斑馬線未來能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屆時一個個“數據庫”連接起來,可夯實“智慧交通”基礎,進而組成區塊鏈上重要一環。

“南通智造”再上央視!這條會發光的斑馬線“亮”了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