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公報》有哪些突出亮點?

專家解讀 | 四中全會《公報》有哪些突出亮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13個顯著優勢,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部署了推進制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工作要求,為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實踐指南。

如何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歷史意義?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全會公報中的新表述、新部署與新要求?如何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國家治理》週刊邀請權威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十九屆四中全會的突出亮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張佔斌

第一,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一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光芒的重要文獻,為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徵程,指明瞭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

第二,充分肯定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偉大的成就事實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根植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繼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第三,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進行研判,強調我們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就必須堅持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的功夫,這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這方面工作做得好,才能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才能確保黨和國家事業長治久安。

第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了,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和黨的幹部教育事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家解讀 | 四中全會《公報》有哪些突出亮點?

深刻理解《決定》的時代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劉國新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一個綱領性文件,《決定》的很多新的提法和新的論斷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什麼要做這一決定?這和當前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密切相關。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和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長遠出發,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所以,中央政治局決定,以一次中央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議題。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 李增剛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保證。在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環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應對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利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是與歷史上和同時期的其他各種制度比較和競爭後體現出來的,這也是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源和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離不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國”,以及對“民主集中制”等的堅持。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這不僅體現在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而且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上;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制度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將人民放在首位,將為人民爭取權利和地位放在首位,充分肯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歷史的主人;依法治國是現代治理體系的保證,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建成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民主集中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民主和集中,“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前提不會變化,但是在人民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甚至衝突的情況下,對人民的利益進行權衡和統一,最終集中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既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也體現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郭道久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清晰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關係,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瞭著力點和發展方向。即:“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全會提出的十三個方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黨的領導制度是核心。

首先,黨的領導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理想和目標持續開展偉大斗爭,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最終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有了黨的領導,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有了路線和方向保證。

其次,黨的領導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力量源泉和組織保障。中國共產黨在近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各種艱難險阻、鍛鍊考驗,磨礪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凝練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建立起完善的組織體系、培養出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練就了全面的戰略決斷能力,因而能夠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

最後,黨的領導能夠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豐富的經驗。中國開啟現代化進程後,先後有多種組織力量和仁人志士為之努力過,但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提供成功的經驗。今天的中國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黨的領導所帶來的豐富經驗,包括國家能力、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化振興、國際戰略等。

深刻認識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財務與會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張金昌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和加強黨對改革開放過程的全面領導,是確保我國不走封閉僵化老路和改弦易轍邪路的組織保證,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組織保證。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調動全體人民建設繁榮、富強、民主、美麗的現代化中國的積極性,讓中國的未來始終掌握在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之手,對於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改革任務艱鉅繁重。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內政治穩定,需要我們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這一顯著優勢,從而“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表明,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建設,調動各方力量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集中力量辦關係國計民生、長遠發展的大事,是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在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這一優勢仍然非常重要,它將決定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社會主義制度能否在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能否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路明燈。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立的經濟制度優勢。這一優勢的突出表現是能夠調動各方積極性,發揮不同所有者在發展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發揮不同資源配置手段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優勢,能夠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實現有機結合,以推動和解放生產力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幹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人民謀幸福、帶領人民共同奔小康,已經變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顯著優勢,這一優勢應繼續發揚光大。

從過去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來看,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道路,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方式的顯著優勢。這一優勢在過去五年的扶貧攻堅戰役中得到充分體現。

要實現共同富裕,幹部隊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顯著優勢。

我國的制度優勢在於很好地結合了公平和效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經濟學教授 餘淼傑

十九屆四中全會最重要的核心關鍵點在於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對國家治理體系做了非常充分詳盡的論述,也對我國今後走什麼樣的道路,發展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以及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做出了明確的引導。

四中全會強調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兩大優點。一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並不是簡單的舶來品,而是中國先進文化最核心的引領部分。二是制度優勢。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把蛋糕做大,強調效率,社會主義強調的是公平,把這個做大的蛋糕怎樣進行合理分配。我國的制度優勢就在於能夠非常好地把公平和效率兩塊結合起來,通過市場經濟做大蛋糕,通過社會主義進行再分配以保證共同富裕。

在行政體系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現在行政體系上。我國的行政體系因為堅持黨的領導而非常具有執行力。一流有效的執行力保證黨中央的每項政策可以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通過這種網格化的管理使得黨中央的方針政策順利下達到每個基層中去。在民主和法治方面,四中全會辯證地強調了民主和法治的關係。最大限度的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等制度發揚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加強制度建設是新時代的重要戰略任務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郝宇青

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關鍵時刻,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特別強調了制度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十三個方面所具有的顯著優勢,這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制度建設是全方位、系統性的,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全面的現代化。

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實踐來說,這些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顯著優勢的制度,我們要繼續“堅持好、鞏固好”,並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未來的根本保證。

加強制度建設、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是新時代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然而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制度建設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實和實施,是制度的執行力。因此,在我國強化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構建制度的層面上,不能只是滿足於制度文本的形式和“制度上牆”,而更應該追求制度的執行,追求制度執行的成效,避免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的形式主義。

制度執行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麻寶斌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勝利閉幕,會議《決定》詳細勾畫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進一步明確了將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任務。其中,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在於提升制度執行力,這需要在制度體系建設、制度能力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制度體系。向著國家治理現代化奮進,就是要更好地適應時代變化、順應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學完備的制度實現“立治有體,施治有序”。今後仍然要堅持不懈地完善制度建設、推進制度創新、優化制度結構,使國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產生制度合力。

其次,要加強制度執行能力建設,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履職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更加有效運轉。這方面工作的核心和要害在於構建責權利統一的體制機制,通過落實責任,做到有權必有責、逐利須盡責,從而切實提高制度執行力。

最後,要全力塑造制度執行文化,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強黨和國家機構內部的執行力文化建設;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外部社會公眾培養其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

發揮制度和體系的顯著優勢 開發國家戰略人才

北京師範大學戰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海南國際戰略人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王建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是“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人才是第一資源。戰略人才是實現組織和國家戰略目標的第一要素和決定因素。發揮制度和體系的顯著優勢,大力開發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國際化戰略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奮鬥目標”和“偉大復興”使命的根本保證。

有效開發國家戰略人才,關鍵在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法治體系”和“行政體制”等制度系統,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人才評價、激勵和培養與引進的制度結構。國家戰略人才的開發,應該以內部培養為根本,以國外引進為輔助。從國際戰略競爭的高度,佈局和實施國家前沿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和國家核心尖端技術與產品開發人才的內部培養與造就體系。商業性產業技術和產品研發戰略人才的使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自主全球招募與遴選,政府予以積極的政策支持。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個階段的總體目標。這項“重大戰略任務”的完成和各項目標的實現,需要全國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和管理者全力參與,積極作為。可以預測,隨著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各項制度安排、制度結構與運行系統的優化與完善,包括國家戰略人才開發在內的國家各項事業,一定能夠在高質量、高水平治理效能基礎上得以全面實現。

十九屆四中全會為推進國家行政管理領域改革指明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許光建

十九屆四中全會重點強調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舉措,為新時代國家行政管理改革奠定了總體基調;全會關於行政體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和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的論述為新時代國家行政管理改革進一步指明瞭具體方向,昭示著國家行政管理改革理論與實踐將大有作為。從國家行政管理改革角度理解四中全會,可以提煉出三個核心關鍵詞:

其一,治理現代化。四中全會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三階段”戰略是一致的,體現了黨中央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升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治理現代化將成為國家行政管理改革等各項制度改革的核心基調與關鍵目標。

其二,治理效能。公報指出,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明確了國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則。在國家行政管理改革中,必須注重行政管理效能的系統性提升,必須注重行政管理效能的依法提升,必須強調行政管理效能的綜合性提升,必須強調行政管理效能的源頭性提升。

其三,黨的領導。國家行政管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作為保持國家機器良好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必須堅決堅持黨的領導,完善黨對行政管理改革的領導,健全黨在行政管理改革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

此外,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國家行政管理改革指明瞭三大具體方向:堅持和完善國家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到了新境界新高度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 陳天祥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治理理論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創新:一是將社會治理置於國家治理的重要地位,二是實現了“社會治理體制”向“社會治理體系”的轉變,三是增加了“民主協商”“科技支撐”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四是強調重視制度權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五是提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新概念,六是重視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七是將社會治理置於國家安全體系的一部分,提高了社會治理的政治地位。至此,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進入到了一個新境界新高度,實現了質的飛躍。

這體現出黨對社會事務治理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與中國改革的逐漸深化有關,從“社會管理”到“社會管理領導體制”“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體制”,再到“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共同體”,相關理論表述越來越嚴謹、越來越科學、越來越豐富化和系統化,表現出了理論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完善,最終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的完整表述。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執政理念的根本變化,以及治理內涵的日益豐富化和科學化。

科技支撐提質增效新時代社會治理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鄒東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關於社會治理體系部分的內容,較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有進一步創新的提法,“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從“科技支撐”角度而言,公報更加明確和凸顯了新時代社會治理智能化和社會治理安全技防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是科技支撐有助於增強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執行力。在新時期的發展中,科技支撐已是增強新時代社會治理執行力的基礎性力量和重要抓手:有助於明晰社會治理的執行目標,有助於轉變社會治理的執行思維,有助於豐富社會治理的執行手段。

二是科技支撐有助於提升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治理效能。科技支撐不單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革新,同時強調技術在融入社會治理層面之後所產生的正向效益。未來的社會治理是面向科技的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既需要科技驅動下社會治理系統性、法治性、綜合性的實現,也需從源頭上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知微見著、防微杜漸。

三是科技支撐有助於維護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安全穩定。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的安全穩定是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任務,而治理現代化需要科技支撐的力量。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在基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社區、城鄉作為社會的基礎單元,是社會矛盾的聚集點、社會建設的著力點,科技對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應對社會風險的作用可從信訪維穩、環境治理、公共安全等幾個維度進行具體解析。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有價值的文藝作品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教授 俞劍紅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的新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人民性等鮮明特點,這些特點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每到重大歷史關頭,先進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屆四中全會重申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也為文化、文藝工作提出了明確方向。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的精神之源,也是所有文藝作品的精神力量。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緊緊地圍繞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要精神,將文藝創作的視角迴歸到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紅色革命文化的基因、聚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來,為人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為推進文化發展、社會進步貢獻我們的力量。

來源 |《國家治理》週刊2019年11月 甲

美編|石玉 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