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這張華麗的雙半球形式的世界地圖,是在英國出版的最早期的世界地圖之一,它的製作者約翰·斯皮德(John Speed 1551-1629)——是英國都鐸王朝末期1到斯圖亞特王朝早期最著名的地圖製圖師和歷史學家, 被英國人稱為“俺們英國的墨卡託”。

1.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5年(1558-1603),她統治的時期被視為開創了英國曆史的“黃金時代”。

約翰·斯皮德誕生於柴郡的一個裁縫家庭,早期在倫敦從事的也是裁縫工作,在24歲的時候娶了倫敦女子蘇珊娜(Susannna Draper)並育有多名子女。但是明顯的,揮舞剪刀養家餬口之餘,他一直“注意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以“學識淵博”引起了格雷維爾爵士2的注意,並資助他進行學術方面的研究,到1598年的時候,他以38歲的“高齡”離開了手工裁縫行業,終於有財力全職地專注於歷史與地理領域的學術研究,他早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引起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注意,並允許他使用倫敦海關大樓的一間辦公室進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另一位“命中貴人”威廉·卡姆登3的鼓勵與協助下,

他的歷史著作《大不列顛歷史》於1611年出版。不過即使作為歷史學者,斯皮德也無法脫離宗教改革與戰爭的大的時代背景,他被某些人描述"新教徒歷史學家"、"清教徒歷史學家"或"新教宣傳家",對於跟他同時代的威廉·莎士比亞(就是那個被中國人尊稱為莎翁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斯皮德也會因為對於其在某些戲劇中的歷史描述、羅馬征服的不同看法等等,而稱莎翁為“超級怪物”("Superlative Monster"),儘管一些人使用斯皮德繪製的地圖和相關評論來幫助人們理解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然而,斯皮德卻並不怎麼喜歡莎士比亞,他對莎翁的另一個稱呼為“教皇派(Papist)”。研究者認為,斯皮德對於歷史的記錄與描述,善於使用"戲劇隱喻"和他發展起來的"史學技巧",比如重複中世紀的神話,作為他歷史故事的一部分。斯皮德在他的歷史著述中探索了早期的現代民族認同的概念,比如他認為威爾士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而並非某種獨立的實體等等。

2.Sir Fulke Greville, 1554-1628,英國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劇作家、下議院議員,曾任職海軍財務主管,財政大臣,國王財政專員等職務。

3.William Camden,1551~1623,那個時代的古玩收藏家、英國曆史學家、地理學家和先驅者,最著名的著作有《不列顛尼亞》、他組織了第一次對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群島的地方誌調查,另著有《伊麗莎白時期的英格蘭及愛爾蘭編年史》等。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斯皮德 威爾士地圖

不管爭議如何,斯皮德已然成為一名知名的歷史學者。在當時的歐洲,這種從裁縫到學者的成功跨界也是稀罕事兒,英國人稱其為 “tailor turned scholar”,充滿了毛毛蟲變蝴蝶的 “詩情畫意”。

然而他在歷史領域的著述與成果,在其一生的成就中只能位居次席。使斯皮德的聲望能夠被英國人廣為知曉並且延續的到今日的,並不止上述的那本《大不列顛歷史》,而是第二年(1612年)出版的地圖集:《大不列顛帝國的大觀》4(The Theatre of the Empire of Great Britaine),這是一本描述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全部郡縣的地圖、以及愛爾蘭、蘇格蘭總圖的地圖集。一定程度上說,裁縫與製圖倒是有一點相同:都屬於某種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斯皮德的這些英國郡縣的地圖作品,當年受到了從王公貴族到市民農夫的普遍接受和喜愛,真正做到了“不論禍福,貴賤,疾病還是健康,都愛她,珍視她……”

4.瞭解地圖歷史的人可能已經聯想到,這個地圖集名字的靈感或許來自於人類的第一本現代地圖集- 1570年亞拉巴馬·奧特留斯的《寰宇大觀》(《Theatrum Orbis Terrarum 》英文:Theatre of the World )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大不列顛帝國的大觀》1614年版 封面

1627年,在他離世的前兩年,他的另一本地圖鉅著《世界上最著名部分的展望》(A Prospect of the Most Famous Parts of the World)面世了,這是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不過當時標價40先令,意味著這是“嫌貧愛富”的一本兒地圖冊,她的消費群體只能是“富裕的人群和圖書館”,但這也是許多此版地圖集能完好地流傳到今日的一個原因吧。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1676年倫敦Thomas Bassett and Richard Chiswell出版公司發行的 合訂版本,425x280mm 封頁,為1卷本, 含2部作品 分5個部分,第一部作品《英國大觀》包含68幅雙頁地圖,第二部作品《世界上最著名部分的展望》包含28幅雙頁地圖。

本文介紹的這個版本的世界地圖,據考是1676年再版時的版本。

斯皮德在世時,曾經和荷蘭的老洪迪斯(我們在另一篇文章裡介紹過這個荷蘭製圖黃金時代的製圖家族Jodocus Hondius)有過一段長達14年的合作佳話 。斯皮德1629年去世後,他的雕版與版權曾經多次轉手。1659年雷亞父子從威廉·加勒特手中購買了斯皮德作品的版權, 其實這是後者稍早前從威廉·漢布爾的遺孀那裡購買過來的。雷亞父子倆打算在1660再版這一地圖集,但實際上,再版工作直到1665年才完成。雷亞家族後來又將這些雕版與版權賣給了巴塞特和奇斯威爾(Bassett and Richard Chiswell),後者在增加了許多新的地區地圖後,於1676年再版,這也是那本地圖集——《世界上最著名部分的展望》——在首版近半個世紀之後,迎來的最輝煌的年代。在此圖右下方“南方未知大陸” 的空白處,印著“Are to be sold by the Bassett in Fleet Street and RIC: Chiswelll in St Pauls Church yard (本圖由艦隊大街的巴塞特售賣,聯繫人是聖保羅教堂大院兒的奇斯威爾)”就是這一版本的印證。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1676年再版的斯皮德世界地圖

在那個年代,英國人對科學的追求與崇拜在這張地圖上已經表現出某種趨勢,筆者個人比較喜歡英國人這種務實嚴謹的科學地圖風格。雖然在地圖的周圍,依然裝飾著那個年代習慣描繪的優美畫作,但細看之下,與早期那些用神話人物、或者風神頭像、或聖經故事填充滿地圖各個角落的製圖風格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

-- 圖中,那四個或豐腴或強健的年輕男女的肉體,表現的不再是天使或聖徒,而是代表著古希臘人認為的組成宇宙的古典元素-土地Earth,水Water,空氣Aire,火Fire ,就如同中國人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一樣,這些古典元素並非指向單一的事物,而是代表了構成宇宙萬物的某些神秘的基礎物質與能量;

-- 圖中刻畫了四位人物的頭像,但並非是尤利西斯凱撒之類的君主、或者是統治了歐洲天文地理認知近15個世紀的前人托勒密之類,而是換成了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現世英雄”-他們都完成過環球航行的壯舉,分別是:英國探險家托馬斯·卡文迪什爵士(Sir Thomas Cavendish 1560 - 1592);葡萄牙探險家,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今日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南美大陸最南端海峽的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1480- 1521) ;英國探險家、以其之名命名了今日世界上最寬闊海峽的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 1540 – 1596) 當然,此人的頭銜還有“奴隸販子”、“私掠船船長”、“皇家海軍軍官”等等,因為其傳奇精彩大的一生,所以在我們介紹地圖與製圖師的章節之中,此人倒是時不時地會出來串場;荷蘭探險家、第一個環球航行的荷蘭人

奧利弗·馮·努特(Olivier Van der Noort 1558 – 1627) ,此人在荷蘭與西班牙八十年戰爭期間攻擊和掠奪西班牙王國在太平洋上的多處財產與艦船、並與中國和香料群島進行貿易。

-- 地圖的四角不是某段聖經的故事,而是分別刻畫了“日食原理”、“月食原理”、“宇宙及要素系統”、“天球模型”, 圖中央部分的上下兩個小圖,則分別刻畫了夏季與冬季星空的黃道十二宮與天空的主要星座。這些天文學的原理,在17世紀早期就用類似於PPT演示的方式在圖上表現了出來,可那才是1627年啊、大明王朝的天啟年間啊!那一年,大太監魏忠賢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宦官集團與東林黨人正忙於朝堂權術之爭,大英帝國的觸角,卻已經向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開始了探索。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地圖右下角是組成宇宙的古典元素之空氣、第一個環球航行的荷蘭人馮·努特和月食原理

當然,受制於那個年代有限的科技水平和地理信息,這張地圖和那個時代其他的許多地圖一樣,有著許多的空白與偏差,比如在南半球上,斯皮德就誠實地標註了“未知的大陸(UNKNOWNE LAND)、正如我們之前在“探索未知的南方大陸”一章中所講述過的,當時的歐洲人尚沒有澳洲大陸或者南極大陸的概念;再比如今日的白令海峽,在圖上還是標註為安南海峽(straights of Anian,我們在“墨卡託的遺產”一篇中曾做過介紹),經過這裡聯通美亞的西北航道或者聯通歐亞的東北航道,雖然探索者前仆後繼,但依然還是個傳說;比如北美洲西海岸大陸、今日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半島和加利福尼亞灣,在這張圖上還表現為被海峽隔開的獨立的加利福尼亞島,在它的北方,圖上還是一片空白,北太平洋高緯度地區惡劣嚴酷的氣候條件延滯著人類探索的腳步,但總有一天這片大陸的真實輪廓會被完整的描繪出來。

這張地圖對中國人的一個“意外”是,今日臺灣、日本以東、廣闊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在英國人的這版世界地圖上,被標註為

“The Chinensis Ocean ”,Chinensis是Chinese的拉丁文拼法,按照此圖的標註,整個西太平洋水域或許都可以翻譯為“中國洋”了。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今日臺灣、日本以東、廣闊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在地圖上被標註為The Chinensis Ocean

1629年8月,斯皮德與世長辭,但是他的作品卻長期廣為流傳,直到今日,他美麗的地圖作品還經常被不少西方人家裝飾在起居室內、或者在古舊稀有地圖拍賣會上成為受到青睞的熱門拍品。斯皮德被安葬在倫敦巴比肯莊園前街上的St Giles-without-Cripplegate教堂,這教堂的名字有些拗口,直接翻譯過來應該是聖吉爾斯——不帶克里波門教堂,可能是因為靠近克里波門又沒有老城牆的緣故吧,它可是在1666年那場恐怖的倫敦大火之後,留給倫敦老城區為數不多的幾個中世紀教堂之一,《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也安葬在這裡、《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在這裡與世長辭、護國公克倫威爾曾在這裡喜結連理、哈佛大學的首任校長曾在這裡受洗 。

在教堂的祭壇後面, 約翰·斯皮德的雕像靜靜但驕傲地矗立著,和那些一個個代表著大英帝國榮耀的名字,被人們長久的瞻仰與紀念。

立體與平面之間的轉換藝術—第一本英國人用英語印製的世界地圖集

聖吉爾斯教堂的約翰·斯皮德銅像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