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前兩天,去看了《少年的你》。

從影院出來時,已經是深夜。深秋的風打在身上,讓電影帶給我的冷意又多了幾分。

就像影片的主色調,暗暗的、昏黃的,整部電影帶給人的刺痛感遠遠要大於在影院留下來的幾滴眼淚。

兩位少年的感情,是絕境中唯一的光。

那份想要分擔罪惡的極致之愛,明明帶著暖意,卻灼傷了每一位觀者的心,讓人不由地跟著兩位少年狠狠地疼起來。

這部影片自上映之日起,就一直深陷“融梗”、“抄襲”的輿論漩渦之中,也讓我猶豫著到底要不要觀看。但直到電影的片尾曲響起,我才發現,幸好自己沒有錯過。

除了因為周冬雨和四字弟弟頗為驚豔的演技之外,更因為整個故事所傳達的主題,是一個做母親的最為痛心、最不願意看到、卻也必須要面對的話題。

抄襲與否,咱們就交給專業人士來定奪吧。單純從對

“校園欺凌”的聚焦這一點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挺難得的。畢竟,其他國家類似主題的電影比比皆是,在我們本土卻比較鮮見。

但不提、不講,不代表我們就沒有校園欺凌。

恰恰相反,從這部片子上映以來,在網絡社交平臺,大家紛紛回憶自己上學時曾經遭受過的欺凌就不曾停過。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01

我一直想弄明白,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在我印象裡,那些看上去和別人不一樣的人,最容易被欺負。胖的、矮的、不合群的、表現差的…但似乎,劇中的陳念看上去和別人沒什麼兩樣。

她被“選中”,只是因為在胡小蝶跳樓身亡之後,在所有人都在拍照、錄像,事不關己的充當看客時,只有她走了出來,為小蝶蓋上了一件衣服,替她保留了最後的尊嚴。

就是這樣一個動作,讓陳念成為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陳念最開始的隱忍,應該來自於對胡小蝶的內疚。她的腦中,胡小蝶的那句質問“他們一直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成為了她的心魔。

曾幾何時,她也是欺凌時的一名普通看客,沉默地面對好友被人欺負的事實。陳唸的第一次反抗,是她向老師、警察的報告和坦白,但結果,支持她的班主任老師被迫辭職。

幾位欺負她和胡小蝶的同學,雖被校方退學,卻因證據不足沒有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並且依然可以參加高考。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自此,對陳唸的欺凌,從校內轉到了校外。

放學路上,陳念被打得傷痕累累。她給母親打電話,滿腹委屈還未開口,就被母親的慘狀堵了回去。做微商被騙、東躲西藏,母親的狀況不得不讓陳念充當起小小的保護者,本應該的哭訴變成了一句“我很好,我會努力的。”


她的傷痕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但是學校的同學、老師沒有一個人關心她,最好的哥們也只是勸她“忍一忍,熬到高考”

就這樣,陳念心裡殘存的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被擊碎了。她再也不相信那些本應該能保護她的成年人,親人、老師、學校、警察。她寧願去相信一個不曾有過交集、看起來帶著動物危險性的“不良少年”,求得片刻的保護和溫暖。

小北與陳念,擁有著相似形狀的傷口,他們嗅到了彼此人生裡相似的悲涼,被現實一步步逼迫著,投入彼此的羽翼。互相取暖、彼此守護,甚至不惜為對方放棄人生。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02

為什麼欺凌難以杜絕、霸凌者難以懲戒?

片中兩位警察在飯桌上,將真相一語道破:

“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去找學校,學校只能去問老師,老師只能去找家長,家長會說:我在外打工,一年也見不到孩子一面,怎麼管?”

校園欺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它並不是父母告訴孩子一句:“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這麼簡單;也不是在問題浮出水面之後一句“嚴懲霸凌者”就能終結的。

法律、學校、老師、父母、做看客的同學們,它需要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能讓類似的悲劇減少。

片中,一位警官在討論小北是否會替陳念頂罪時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我和你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是啊,少年有著不計代價的執著。所以,小北會說:“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他不惜用崩塌的未來,換陳念光明的前途。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但也正因此,少年,有著不計後果的無畏。

所以,那幾個霸凌的孩子,才會下手狠,不惜毀掉別人的未來,換自己一時的暢快。

這也是為什麼,校園欺凌的殺傷力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強大到我們僅教會孩子如何自保、反抗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成年人的介入和保護。

但可悲的是,在這部片子裡,變成了少年與少年的單打獨鬥。

最應該保護受傷的孩子們的父母,不論是陳唸的、小北的,都因為各種原因消失得不見蹤影。

最應該肩負教育使命的,那些霸凌者的父母,要麼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推卸責任;要麼就是隻認分數,不關心其他;要麼就是遇到問題一頓毒打,簡單粗暴。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而許多真實的校園霸凌事件都表明,那些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父母在教育和陪伴上缺位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那些孩子,彷彿散發著某種危險的氣息,無聲地對別人宣告著:來傷害我吧,反正也沒有父母為我撐腰。

此外,片中校方的態度,也非常值得思考。

雖然影片對此描寫都比較間接,但導演花了許多精力將鏡頭對準高考,用平行敘事、蒙太奇等拍攝手法,給予校園教育只重分數的扭曲現狀以沉痛一擊。

不論是校方,還是班上的同學們,內心的底線並非良知,而是高考。為了高考,同學們可以帶著耳機不聞窗外事,不管他人死活;為了高考,老師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切用成績說話。

在這樣一所高考高分頻出的“優秀”學校,老師們只管教書,但卻不管育人。就像陳唸對警官所說的那樣:“彷彿過了高考,我就成了大人。但其實,根本沒人告訴我,該怎樣成為一個大人。”

當鏡頭在魏萊的屍體和高考被封印的試卷、被塗滿的答題卡、以及判卷機器之間來回切換時,我哭了。

因為曾經感同身受,我為那些將未來交付給幾張試卷和幾個機器的過往,那些瘋狂的、麻木的、壓抑的高三歲月,而哭泣。也為那些再也無法重見天日的年輕生命失掉的未來而哭泣。

生而圍困,出局即亡。

隨著導演的鏡頭,我似乎感受到了,考試與欺凌之間緊密的關聯。

它們都有著定奪一個孩子未來的權力。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03

但是人生答卷,由誰來押中命題,又有誰來最終評判呢?

難道只能像片中的鄭警官所說:“長大就像跳水,閉上眼睛什麼都別想,往河裡跳,河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

難道,父母、學校,沒有人能在這條成長之路上充當孩子們的導航塔?

劇中的悲劇,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也許對待校園霸凌,正義和懲戒還遠遠不夠,我們更應該為如何預防,投入更多的精力。

校園霸凌研究專家Dan Olweus博士曾指出:“霸凌行為是一種群體現象”。《Leagal High》裡古美門律師也曾說過:“霸凌本質上是一種氛圍”。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這就意味著,旁觀者的態度,成為推動霸凌事件的核心力量。

為什麼霸凌者在欺負別人時,都喜歡錄視頻、拍照?因為,他們渴望自己的暴行被觀看。旁觀者看的越起勁,霸凌者越得意。

看客們的喝彩、圍觀或是沉默,無疑都是對霸凌的默許。就像片中,那些面對胡小蝶跳樓而瘋狂拍照、議論的同學們,以及那些在得知陳念母親的事情之後瘋狂起鬨、轉發的同學們,他們都不是最直接的施虐者,但也都是幫兇。

如果電影裡,站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陳念,而是許許多多個陳念,那麼也就不會有陳念與小北的悲劇,更不會有胡小蝶與魏萊的死亡。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所以,要解決群體的問題,終歸要回到群體中去。

對於校方,比起事後干預,提前預防更為重要。因為只有提前干預,才能把整個群體納入到這個防範霸凌的系統中來。

這一環,也是我們現在最最欠缺的。

有一些國家要遠比我們做得更好,比如芬蘭。早在2005年,芬蘭便開啟了反欺凌項目KiVa。

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讓班級所有同學的行為產生積極變化,以減少欺凌行為的成就感,從而減少欺凌者的欺凌動機。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學校為小學生開設反欺凌課程,目的是通過影響旁觀者的態度和行為,強調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負責校園的安全與健康。它讓每個人都不做沉默的幫兇,都在霸凌面前勇敢發聲。

課程採用頗為有趣的形式進行,引入了情景式教學和電子遊戲的創新元素,通過頭腦風暴、角色扮演、觀看視頻等方式,來學習如何向老師報告霸凌事件、討論用不同方式幫助和支持受害者。

通過成年人講述自己曾經的霸凌經歷、通過扮演霸凌中的不同角色,來提升對受害者的共情,和支持受害者的自我效能,認識到“旁觀者”在霸凌中的重要性。

KiVa項目的發起,大大減少了芬蘭的校園霸凌行為。而那些引進了KiVa項目的國家,英國、意大利、荷蘭等等,也紛紛都減少了10%-50%的校園霸凌行為。

但在我們的學校裡,卻很少見到這樣的課程。至少我沒在潼潼的學校見到過,也沒聽過身邊的朋友提起過。更不要提校方對家長進行的霸凌科普和宣傳,以及學校成立的,由教職工、心理諮詢專家等組成的霸凌事件處理小組。

當然,除了校方的干預與預防,還有法律的完善等,有許多需要舉全社會之力去改進的地方。

不論是新聞裡的霸凌慘劇,還是文藝作品裡的霸凌故事,亦或是千千萬萬網友們的霸凌往事,都是一個個少年,曾經的,現在的,在用他們成長的代價,呼喚著應有的矚目與關注。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電影裡,陳念在審訊室對有身孕女警官的質問,如一道鮮紅的血印,在蒼白的現實面前那麼刺眼:

“誰能幫我?錄我視頻的人嗎?站著看熱鬧的人嗎?還是那些問為什麼只有你被挑上,別人就沒事的人?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這樣的話,你放心把你孩子生出來嗎?”

這段話,也像一記重拳,打在了每個像我一樣的父母心上。

如果說,世界的惡,是因為一小部分人的惡,那麼世界的好,就必須要靠每個人的好才能實現。

走出影院,《少年的你》片尾那一幕,一直在我腦中不斷回放。看守所會見室的玻璃上,陳念與小北的臉重疊在一起,笑中有淚,我中有你。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北望今心,陳年不移。少年們的勇敢和堅強,襯得現實越發無能和灰冷。

在那一刻,我默默祈禱,孩子們的世界裡,不會有陳念,也沒有人成為小北。

希望校園,不會成為孩子們的失樂園。

-END-

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上小北,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