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少年的你》原定於6月27日上映,卻推遲到10月25日

《少年的你》上映第5天,票房已破7億,這個數字毫無疑問還會上漲,觀影的人都在說,這部電影在此刻上映真是生逢其時。

為什麼這麼說,眾所周知的原因:前有大連10歲女童被鄰居壯碩“孩子”殺害,法律卻拿這個還差兩個月才到14歲的惡魔無奈,僅僅只是做出三年勞動教養讓全國民眾都又驚又氣又憤怒又無力;後有一個學生在10秒時間內拿著磚頭將班主任老師砸到顱腦損傷住進醫院搶救,現在還沒有脫離危險。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高發逼得我們不得不正視教育究竟要怎樣去糾偏,才能讓這樣的惡行在未成年人身上儘量不再出現?

三個家庭,三種人生,父母失職是造成孩子長期欺凌作惡或被動承受欺凌的引子

陳念、魏萊、小北,三個家庭,三種人生,都是讓人唏噓不已的淒涼人生,明明還沒有長大成人,卻在複雜涼薄的世界中莽莽撞撞、冒冒失失行走,可以說,父母的失職是造成孩子長期欺凌作惡或者被動承受欺凌的引子。

陳唸的父親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好像她只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而這個媽媽也是個自認為“沒有本事,連累女兒的人”,被陳唸的同學們在手機上傳播被追債照片的中年婦女。

陳念高三最緊張的學習衝刺階段,也指望不上來自媽媽的保護和溫暖,她總是一個人來來往往,偶爾和外地躲債的母親通個電話,也是在鼓勵媽媽兩個人一起努力,等她考個北京的好大學,苦日子就到頭了。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魏萊和死黨總是欺凌陳念

魏萊,白富美的人設,家裡裝修得富麗堂皇,擺滿了各種各樣她獲得的獎盃獎牌,她媽媽張嘴閉嘴說:“我們魏萊,和他們可是不一樣的。”和誰不一樣?魏萊母親嘴裡的“他們”是被女兒長期欺凌的弱小者!這樣的母親怎麼可能教導出價值觀正確的子女來。

魏萊的父親在女兒高考失利後已經和女兒一年不說話了,這種冷戰又讓魏萊既自卑又抓狂,在父親那裡收到的被冷漠、被輕視的訊息被魏萊發洩在了同學身上,先是胡小蝶被欺凌得實在受不了跳了樓,再後來被欺凌的對象變成了陳念,一個一心只想安安靜靜考大學的女孩子。

魏萊這樣的孩子其實也是缺愛的類型,心長時間被擱置在“沙漠”中,沒有愛的養分,讓她心靈扭曲得像蛇蠍一般,既冷酷又無情。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魏萊有著白富美的人設,但卻是校園欺凌的始作俑者

小北,一個街頭努力討生活的小混混,父親扔下他們母子倆跑了,13歲的時候母親也想丟下他不管了,給他買了肉包子吃,他本來很高興地享用平時不怎麼能吃到的“美食”,可是母親卻一邊哭一邊打他,他才知道母親新找的男人又不要她了,因為她帶著自己這個“拖油瓶”。這後來就是小北一個人在外面流浪,實在想母親的時候回去發現她已經搬走了,從此,那個叫“劉北山”的少年就變成了街頭上的小混混。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小北說自己沒有未來,所以他希望陳念能贏,能從陰溝裡掙脫出來

這三個孩子其實都是可憐的孩子。在精神層面上,父母給的鏈接是不夠的,我看著電影,第一次在國產的影片中正視:長大在某些人那裡原來是那麼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會生孩子就有資格成為父母,這三個孩子的父母原本是應該引導孩子長大的人,可是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做出的示範和引導究竟在哪裡呢?他們實質上缺席了孩子的成長,因而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和心理承受的東西,他們也從未感知。

連父母都無法護佑的人生,任由一個孩子單槍匹馬在世界中摸索、磕碰,認知上父母行為的是非對錯在孩子心中還沒弄明白呢,就要面對生活上的窘迫和困難,陳念和小北在這一點上對彼此的際遇感同身受,惺惺相惜也就很容易理解。

聽到小北對陳念說:“只有你贏了,我才不會輸!”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即便生活富足如魏萊,在胡小蝶因為她的欺凌跳樓而死之後,魏母輕描淡寫的樣子就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麼魏萊視別人的生命如草芥,可怕的母親,她根本意識不到,如果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觀念上出現了偏差,女兒就不會被陳唸錯手推下樓梯而死。

教育中最大的惡是縱容惡行發展:雪崩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忘不了影片開頭胡小蝶的跳樓引來了樓上樓下圍觀的同學,同是十幾歲的中學生,陳念意識到是同班同學胡小蝶倒臥在樓下的血泊中時,渾身止不住地在顫抖,眼淚奪眶而出卻又拼命剋制,跑到樓下步履艱難地走到胡小蝶身旁,脫下了身上的校服蓋在了並不太熟悉的胡小蝶身上,她身上體現出來的內疚、自責、懊悔和痛惜,和身邊成群結隊掏出手機在咔嚓作響地拍攝死亡現場的同學們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們變成了這個樣子?大家看著欺凌在身邊發生,卻都像商量好了一樣默不作聲,要知道,教育中最大的惡就是縱容惡性發展,畢竟當雪崩的結果到來之時,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學生們的成長中也隱藏著驚濤駭浪

陳念懊悔自己沒有在胡小蝶生前伸出手幫她一把,更沒有想到胡小蝶死後,自己變成了被魏萊一夥兒欺凌的對象;魏萊的母親不願意正視女兒品行上出現了問題,把警官們用言辭打發走了,還幫助女兒準備好了來年再參加高考的事宜,卻沒有想到魏萊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陳念,被陳念失手在樓梯上推了下去而喪命;小北的母親扔下兒子嫁給別人,任由13歲的少年在世間自生自滅,卻不知道自己由一個本該護佑兒子長大的親人變成了欺凌兒子的幫兇,小北在街上漂泊,卻被陳念一句“疼不疼”輕而易舉帶出了眼淚……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壞人,但是壞人在變壞的過程中其實是有很多人在默不作聲地看著,甚至有時候還充當了幫兇的角色。

《少年的你》: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陳念、小北還是魏萊?

小北喜歡陳念,希望給她最好的結局

我們應該正視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把原本專注於成績的目光投射到學生的品行和道德建設上,避免此類校園欺凌案的再次發生

陳念高考考出了632分的高分,但是她在鄭警官的暗示下還是決定公開事實真相,承擔自己該承擔的法律責任,跟著鄭警官去看守所換替她頂罪的小北出來,兩個“劫後重逢”的小夥伴眼淚在笑中再也抑制不住奔湧而出,這可是過命的交情啊。

影片中的幾個大人在片尾都很自責,陳唸的媽媽、魏萊的媽媽、鄭警官、楊警官……這些孩子給大人們也上了一課,關於生命、尊嚴、成長和自省。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被高考的指揮棒押著,老師們都圍著學生的成績在打轉,父母也有很多都像上面三個孩子的父母一樣在教育過程中缺失了,孩子們的品性和道德的建設被忽視了,這些年頻出的未成年人的傷亡事件有很多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劇,只要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提前注意並有技巧地在學生們的品行方面去做出引導。

我們應該正視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把原本專注於成績的目光投射到學生的品行和道德建設上,避免此類校園欺凌案的再次發生。

感謝曾國祥導演,在給我們呈現過校園友情的《七月與安生》之後,又帶給我們這麼現實的又一校園話題,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必須反思: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在現階段的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那個核心到底在哪裡。

但願我們都能夠明白並堅信這一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長”,我願意和你一起分享記錄生活裡的美好時刻,讓我們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