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白話歷史君


“服官五十餘年,居相位十餘年,朝廷依賴之如肱股”,劉統勳可以說是乾隆時期,自張廷玉之下最受信任的漢臣,被乾隆視為最信賴的肱股之臣,乾隆曾當著群臣的面盛讚劉統勳“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能讓乾隆如此信任的劉統勳,他能不牛嗎?



當然劉統勳最牛的還不是這個,而是他死後得到的諡號,他是清朝二百餘年間八個得到“文正”諡號的官員之一。大家可別小看這“文正”二字,它可是歷朝歷代的文官中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諡號,司馬光曾言:“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因此歷代文官自當官起就夢寐以求地想得到這個諡號。

也正是如此,歷朝歷代對於“文正”諡號的給予都是十分嚴格的,北宋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人獲得,元朝只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等六人獲得,明朝只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等四人,而清朝也只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八人。從中可以看出受賜“文正”諡號的無一例外是當時的忠貞不渝之臣,皆為當世名臣,無一例外都深受當世皇帝的厚寵。



因此,劉統勳能得授“文正”諡號,這就足以說明他的牛,他的厲害。

那為何劉統勳在乾隆能這麼牛呢?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受到乾隆如此的厚待呢?

“統勳自十四年長工部,二十四年拜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屢出勘河工事宜,皆能籌劃周詳,革除積弊”,劉統勳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治理水患的能力。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始,他就開啟了治理水患之路。當時山東運河河水瘋漲,稍微應對不力,就極有可能引發一場大規模的水災,此時劉統勳快速應對,他先是上疏朝廷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運河之水引出大海,同時下令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秋天後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如此正是劉統勳應對得當,山東才避免一場特大水患的發生。



此後十餘年的時間,劉統勳先後完美的處理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等事件。

當然,劉統勳除了擁有不俗的治理水患的能力外,還是為剛正不阿,秉公執法,不事權貴,廉潔奉公的好官。當年劉統勳初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就彈劾大學士張廷玉、尚書訥親,說“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竊聞輿論,動雲‘張、姚二姓佔半部縉紳’,張氏登仕版者,有張廷璐等十九人,姚氏與張氏世婚,仕宦者姚孔鋹等十人。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請自今三年內,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轉”,說晚年的張廷玉為官期間,在外過於招搖,且多有包庇本家子弟的事情發生,甚至是公器私用,私自舉薦本家子弟,讓其在地方為官,所以希望乾隆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一生多次奉命審理官員貪瀆案件,所擬判決多得皇帝嘉許”(《中國名人志》),正是因劉統勳的忠君體國,乾隆才會如此信任於他。乾隆每次交代劉統勳的旨意,劉統勳都能完美無瑕的完成,且從不徇私枉法,而是秉公執法,無論對方的勢力有多大,他都能無懼無畏的去法辦他。



如此,這麼一個頗有能力,又忠君體國,同時從不貪贓枉法的好官,乾隆自然就十分寵信於劉統勳,而劉統勳因此也得到了較之常人更高的地位。


澳古說歷史


劉統勳與劉墉是父子關係,劉墉是劉統勳的長子。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者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其再往上,估計也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等虛銜能夠壓其一頭了。而如果僅從知名度而言,劉墉無疑要比老爸劉統勳高很多,當年那部《宰相劉羅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劉墉也和紀曉嵐一樣,成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劉墉,遠沒有那麼厲害,其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其終其一生,臨到死八十多歲了,才被嘉慶皇帝給升到了內閣大學士的位置,而年紀更小的和珅三十六歲就已經坐上了大學士的位置。

而且劉墉早年多在外為官,與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調回京城,已經年逾六十。此時的劉墉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爭鋒相對。其為人變得圓滑世故,面對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劉墉並沒有選擇於其作對,而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後,嘉慶著手收拾和珅,而查辦者正是劉墉。

所以,劉墉其實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厲害。相對而言,他老爸劉統勳其實要更厲害。

相比劉墉靠著老爸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直接越級參加科舉,而且頂著“宰相之子”的名頭到處伸張正義。這麼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個大學士的地位。

劉統勳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雖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談不上恩蔭。只能說是書香門第帶來了良好的培養環境。劉統勳可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秀才到舉人,最後中的進士。那一年他才26歲。這個年紀在進士裡面已經算是了不起了。

他兒子劉墉走後門,都得32歲才考上。

劉統勳比較幸運,在雍正朝沒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宮裡辦事兒,比如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官銜不高,但近水樓臺,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時期被當成了新班組成員的重點培養對象。乾隆剛登基,他就被拜為內閣學士,開始跟著大學士嵇曾筠下地方調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官兒可厲害了,從一品啊。而且具有監查百官之責,相當於今天的紀委書記,這個地位可不低啊,可謂是官運亨通。

而且這還是中間他母親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結果。

而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劉統勳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諫張廷玉,說其晚年驕橫,不宜重用。張廷玉是誰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年間他就是內閣大學士加軍機大臣,位極人臣。而雍正駕崩前更是任命其為顧命大臣,輔政乾隆,有點託孤重臣的感覺。而在劉統勳上諫之時,他已經是總理事務大臣,可以說是為臣者之頂峰。論權力、論地位,十個劉統勳都不夠看的。可是劉統勳就是不畏權貴,一切坦白講。

當然,乾隆無疑是十分開心得,他正愁怎麼大權在握呢,劉統勳這一出,直接給他機會,把張廷玉給革職了。三朝元老,就這麼被劉統勳和乾隆這兩個小年輕給絆倒了,劉統勳因此聞名朝野。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劉統勳也因此走上屬於自己的歷史大道。

這個人為人正直,且頗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績就是治水。運河疏浚,黃河水患、江南決口……每一個事關萬千百姓生命的大災,都是在他的帶領下渡過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少有出現咱們再歷史上所常見的豆腐渣工程,虧空賑餉,腐敗貪汙。因為劉統勳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發現,絕對嚴懲不貸。他經常微服私訪,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貪贓瀆職的官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由於地方上的出色政績,劉統勳後來又被調職入京,正是進入到清朝的權力中樞——軍機處。這地方,劉墉終其一生,都沒進來過。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劉統勳還沒拜大學士,這在軍機處裡是比較罕見的,可見其能力。後來劉統勳又升任東閣大學士,加上其軍機大臣的職位,在當時的清朝,差不多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大學士加軍機大臣,在清朝就相當於宰相。這個高度劉墉可沒達到過。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見劉統勳之地位。

1773年,劉統勳於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歲。乾隆悲痛不已,親自上家悼念,並作輓聯。

此外,他還追授劉統勳為太傅,並賜諡號“文正”,這個諡號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獎,是每個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死後哀榮。

司馬光曾說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由此可見,劉統勳不失為清朝一代名臣!


白話歷史君


首先,我們從劉統勳擔任過的職位來看,他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另外從給他的諡號也可以看的出來,劉統勳的諡號是文正,在古代文正是對人臣極美的諡號,可以看出劉統勳生前是多麼牛才能得到朝廷如此褒獎。

直言敢諫,參奏張廷玉和訥親

劉統勳在做監察御史的時候,向皇帝上疏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說當時已經在晚年的張廷玉不夠謙謹。朝廷外面對他的責備很多,讓乾隆三年內不要再提拔重用張廷玉。對於訥親,他同時管理吏部和戶部,在部裡討論大事的時候,訥親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心存謙誠,集思廣益,讓乾隆批評訥親,讓訥親改正。

奏章上了之後,乾隆認為如果張廷玉和訥親沒有作威作福的話,劉統勳是不會上這樣的奏章的。後來乾隆確認之後,確有其事,就將張廷玉和訥親革職了,並把劉統勳的奏疏公開給眾臣看,自此之後劉統勳聞名朝野。

深受百姓愛戴,治水有功

劉統勳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開啟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漕運河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每年夏天的長江汛期,黃河汛期,對現代社會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棘手的事情。在古代生產力並不發達,導致資源也比較匱乏。漕運河治水更是重中之重。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隨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在這期間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為清朝政府挽回損失。同時興利除弊,親自監督並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能臣。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因為操勞猝逝,乾隆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通過這些就能看出當時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了。


月古史話,歡迎大家一起多角度暢談歷史文化,歡迎【評論】、【點贊】、【關注】。

月古史話


劉統勳為相近二十年,成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勞,以七十五歲高齡猝死於上朝途中。劉統勳是為官清廉,為人剛直,為政出眾,在德和才兩方面都做到了極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評價劉統勳:“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剛勁。進者無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勳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出任編修。整個雍正王朝,劉統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後,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仕途才開始走向快車道。

乾隆二年,學習完治水之法的劉統勳,被提拔為刑部侍郎,副部級;乾隆六年,丁憂期剛過,他又立刻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級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閣軍機處,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麼,劉統勳到底做過什麼?以至於乾隆帝因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劉統勳為官清廉,堪稱士林表率

大清王朝的腐敗,在列朝列代中屬於比較嚴重的,官員們一個個都養得肥肥的。其實大清的官員們,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資,還有很多默認的官場潛規則,比如火耗銀等。可是人的慾望無止境,大清的高福利還是沒能止住官員們的腐敗。

劉統勳比較另類,為官清正廉潔,一生無所積蓄。到他去世後,乾隆皇帝親自上門弔唁,才發現劉統勳家門楣低矮,陳設簡樸,完全不像個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風,讓他保持了高貴的品性。滿清的腐化墮落,從最鼎盛的乾隆朝開始,越發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風邪氣,敗壞了士林風氣。

即便像張廷玉這樣的國之柱石,晚年也沒有擺脫營私的窠臼!

劉統勳為人剛直,堪稱貪官伐木機

彈劾張廷玉和訥親,堪稱劉統勳的經典之作。張廷玉晚年通過家族聯姻的方式,自肥家族。當時的輿論矛頭直指張廷玉,抨擊他的家族在他的護佑下,相互舉薦。訥親專橫跋扈,只要他的命令,無論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屬必須照辦。

劉統勳建議乾隆,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對訥親嚴厲批評!

張廷玉和訥親都是宰輔級忠臣,前朝元老,劉統勳頂多是政壇新星,剛剛步入正部級,資歷淺得很,就敢直接彈劾帝國宰相,而且用詞如此尖銳,毫無顧忌。

乾隆選擇了力挺劉統勳,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將張廷玉和訥親免職!劉統勳雖然對二人的作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願,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計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舊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劉統勳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從此貪官汙吏們,聽到劉統勳的名字腦瓜就嗡嗡的!

劉統勳作為宰輔,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難雜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決問題。劉統勳每到一處,就成了貪官們的伐木機,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劉統勳為政出眾,堪稱治國能臣

最難能可貴的是,劉統勳不是死守道德說教的書呆子,他之所以能成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極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說劉統勳“以決疑定計見契於高宗”,被乾隆譽為“真宰相”。科舉制四書五經體制選拔出來的官員,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員能說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論一套一套的,到實際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劉統勳治水患,每到一地他總能發現天災背後的人禍——官員們的不作為,甚至貪汙腐敗!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們一般都團伙作案,形成複雜的利益鏈,外人一般很難查出漏洞。監察官員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標不治本,甚至弄成糊塗案。

我們發現,劉統勳自乾隆十一年,擔任漕運總督開始,他每到一地,從來都是天災人禍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黃河決堤,劉統勳到達後,地方官員抱怨治河的乾草收不上來,導致了工程延誤。

劉統勳很聰明:乾草不是稀奇的東西,朝廷有撥款,為何收不上來呢?他來了個微服私訪,結果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在某個地方聚集了幾百輛車的乾草,送草的百姓在那裡哭。劉統勳私下一打聽,原來是收草的官員向他們索要賄賂,否則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將草大老遠送來,給賄賂就所剩無幾,不給賄賂就賣不出去,再拉回去兩頭損失!這些官員就這麼可惡,拿準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勁卡脖子!

劉統勳一次私訪,就搞清楚了淵源,回到衙門就綁人!

他的這種敏銳和親身調研的精神很難得,乾隆十七年,為了編撰《西域圖志》,已經五十五歲的劉統勳,帶著測量隊,親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區。

劉統勳為官五十年,為相十幾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幾年,幾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為他真能解決問題,無論多複雜的情況,他一到,總能找到根源,總能對症下藥。

這就是劉統勳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眾的專業型人才,同時又有不畏權貴的剛直不阿,和個人清正廉潔的作風,這些條件加在一起,讓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擾,專心致志地為民請願,為國盡忠!


尋根拜祖


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劉羅鍋——劉墉的故事,感覺劉墉上能忽悠皇上,下能懲治和珅,非常牛氣。然而歷史上劉墉卻沒有這麼牛,牛的是他的父親劉統勳。

劉統勳是雍正二年考取進士,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擔任編修,在雍正時期,劉統勳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務。看上去品級不高,但是由於上書房是清代皇在宮中讀書上學之處,所以上書房行走是實際上就是清朝時候皇子師傅的副手,職位不高但是能接觸到皇子,所以在雍正時期,劉統勳就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寶親王弘曆,也就是後來到乾隆皇帝。

也是有了這層關係,弘曆對劉統勳就很賞識,到乾隆繼位之後,就將劉統勳提拔為內閣學士,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這劉統勳將來治水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治水學習完成之後,乾隆就將劉統勳升為刑部侍郎,成為了一個副部級官員。後來劉統勳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滿,乾隆有將他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成為了國家的正部級官員。

乾隆如此提拔劉統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乾隆要提拔年前的臣子來撼動當時朝廷的兩位元老,即張廷玉和鄂爾泰。劉統勳也很懂乾隆,所以他上書參奏大學士張廷玉,而張廷玉當時的門生故吏遍佈朝野,劉統勳這樣被乾隆當做棋子是很容易翻船。不過在乾隆的力挺之下,張廷玉最後還是被迫辭職回家,這也章劉統勳有了直言敢諫的名聲。

劉統勳不僅僅直言敢諫,而且為官清廉,他一生無所積蓄。到他去世後,乾隆皇帝親自上門弔唁,才發現劉統勳家門楣低矮,陳設簡樸,完全不像個宰相之家。劉統勳清廉和滿清的腐化墮落形成明顯對比,而劉統勳也非常痛恨貪官,他每到一處,就成了貪官們的伐木機,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如果你認為劉統勳只是這樣那就他小巧他了,劉統勳同樣還是幹吏,他學習了治水之法在乾隆十一年派上了用場,這一年他擔任漕運總督,他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

乾隆十三年,劉統勳巡查山東賑災情況,並勘察河道。當時運河漲水很快,劉統勳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運河之水引出大海。並下令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秋天後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

乾隆二十一年,河南祥符黃河決堤,劉統勳到達後,地方官員抱怨治河的乾草收不來,導致了工程延誤。其實幹草不是稀奇的東西,朝廷有撥款,應該很好收,那為何收不上來呢?劉統勳就來了個微服私訪,結果看到在某個地方聚集了幾百輛車的乾草,送草的百姓在那裡哭,劉統勳私下一打聽,原來是收草的官員向他們索要賄賂,否則就不要。於是劉統勳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劉統勳為官五十年,為相十幾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幾年,幾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為他真能解決問題,無論多複雜的情況,他一到,總能找到根源,總能對症下藥。

乾隆十七年,劉統勳進入帝國的核心權力機構,擔任軍機處行走,從此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但是為了編撰《西域圖志》,已經五十五歲的劉統勳,不顧年紀大,也沒有因為自己是身居高位就不親力親為,而是親自帶著測量隊,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區。

劉統勳既是能力出眾的專業型人才,同時又有不畏權貴的剛直不阿,和個人清正廉潔的作風,是清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是一位官員的楷模,是一位“牛”官,他也為大清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劉統勳赴紫禁城早朝,行至東華門外時,轎內忽然傾斜,抬轎人拉開轎簾發現劉統勳雙目緊閉,離開了人世。乾隆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文正是古代臣子最高的榮譽)


帝國烽火


劉統勳有多厲害?大家都知道劉墉和紀曉嵐吧,劉墉是他的兒子,紀曉嵐是他的學生。你說他厲不厲害。

劉統勳去世後,被朝廷追贈其為太傅,並授予文臣最高榮譽“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據史料記載,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做過地方官。劉統勳也繼承家族傳統,於雍正二年考取進士,後到翰林院做編修。不過劉統勳很快引起雍正帝的重視,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侍奉皇帝、皇子讀書,官職雖然不高,但能夠接近皇帝以及未來的皇帝。

果然乾隆帝一即位,就提拔劉統勳為內閣學士,第二年又提升為刑部侍郎,留在浙江辦理海塘工程。乾隆六年,服喪期滿的劉統勳升任左都御史,執掌督察院,在此期間,他不避權貴,敢於彈劾張廷玉、訥親等人,得到乾隆帝的嘉獎。之後又擔任漕運總督,辦理漕運、水利工程。

劉統勳也歷經宦海沉浮,在陝甘總督期間負責西征大軍的後勤,因直言上奏,被乾隆帝一度逮捕罷官。之後乾隆帝又命劉統勳為刑部尚書,負責運河治水工程,多次得到皇帝的讚賞。乾隆十七年,劉統勳進入清朝最高權力核心——軍機處,乾隆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

後來劉統勳又被授予“充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之後他又成為領班軍機大臣。要知道清朝統治向來是“重滿輕漢”的,而劉統勳以一介漢臣出任領班軍機大臣,管理禮部、兵部、刑部,可以說他已經成為大清朝的宰相。

乾隆三十四年,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帝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四年後,劉統勳乘轎上朝時病故。乾隆帝當即做出決定,追贈其為太傅,並將文臣最高榮譽授予劉統勳,“諡文正”。清朝有史以來,只有8位大臣得此諡號,而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幾天後乾隆帝親臨劉統勳家弔唁,“見其儉素,為之慟”。回宮後,乾隆帝流著眼淚對群臣說:“朕失一股肱!”一會又說道:“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劉統勳為官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對此乾隆帝稱讚他有“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正所謂愛屋及烏,當劉統勳之子劉墉服喪期滿後,乾隆帝特意加封劉墉為“內閣學士,直南書房”,將其從地方調入京城,自此才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東海裔族


在1996年電視古裝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熱映,電視劇中講述了乾隆年間劉羅鍋(劉墉)與當朝一品大員和珅在多個方面進行鬥智鬥勇的民間故事。這部連續劇中的主人公劉墉機智果敢、不畏強權,深得觀眾的喜愛,因此圈粉無數。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出自書香門第之家,祖上幾代都在朝廷為官。今天觀景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劉墉之父劉統勳。

劉統勳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劉統勳祖父到劉統勳孫子這一代,劉氏一門五代進士,被譽為佳話。

  • 劉統勳祖父劉必顯(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啟四年時的舉人,在清朝順治九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正五品官銜)。
  •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從二品官銜)。
  • 劉統勳大兒子劉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劉墉後期官銜為正一品。劉墉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 劉統勳孫子劉鐶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戶部尚書、順天府尹、吏部尚書、太子少保等職,劉鐶之最高官階為正二品,死後賜諡號文恭。
《清史稿 劉統勳傳》:統勳,雍正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先後直南書房、上書房,四遷至詹事。

  • 劉統勳在康熙五十六年中舉人時19歲,雍正二年考取進士時才26歲。劉統勳先後任軍機處行走、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國史館總裁、《四庫全書》總裁官等重要官職,劉統勳官銜為正一品大員。死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劉統勳到底有多厲害?

盡忠職守,不畏強權,敢於彈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劉統勳傳》: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闋,詣京師。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劉統勳在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間,盡忠職守,負責監督朝廷官員的言行舉止。沒過多久劉統勳就幹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學士張廷玉給參了,說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應謙虛謹慎,結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對他的恩寵,與縉紳望族裡的姚姓相互之間聯姻,在官場上更是相互勾結包庇。因此劉統勳上奏請求皇上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



接著劉統勳又上奏彈劾尚書訥親,說他在管轄吏部和戶部時,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麼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部下之人必須照辦,完全沒有集思廣益,採納忠言的作風。他請求皇上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讓他能及時的反省改正錯誤。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諭曰:“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尋命以統勳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劉統勳的這兩道奏章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張廷玉和訥親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給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時乾隆也認為如果不是張廷玉和訥親平時作威作福,身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劉統勳也不敢上這樣的奏章彈劾他們兩。乾隆皇帝對事情調查一番後,將兩人革職,並把劉統勳不畏強權敢於上奏的摺子給大臣們看,劉統勳由此名聞朝野。

劉統勳成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劉統勳被乾隆皇帝任命為漕運總督,開啟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築河道之路。身為朝廷主管漕運的官員,劉統勳盡忠職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貢獻。

乾隆十三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前去山東視察災情,並對當地的河道進行檢查。當時運河漲水過猛,劉統勳上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將漲勢過猛的運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劉統勳傳》: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命偕署尚書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員虧帑誤工,詔奪河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職,窮治侵帑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學士的劉統勳前往視察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期間查出了河道官員私自挪用公款等情況,劉統勳如實上報。貪汙官吏被乾隆嚴懲,同時把河道總督高斌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撤職。

劉統勳在此後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運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對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讚賞。他因功勞巨大,逐漸的從一個地方官員進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權力機構。


劉統勳成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劉統勳被乾隆任命為軍機處行走,從此成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獻《西域圖志》時,劉統勳親自帶隊前往天山以北地區進行實地測繪,此書後來成為了新疆地圖的藍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經74歲高齡的劉統勳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總裁官。從乾隆十七年起,劉統勳先後任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禮部與兵部事務、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

《清史稿》: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劉統勳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歲。乾隆皇帝聞此噩耗,親自前往劉統勳家弔唁,發現劉家簡樸,深為感動,特地親自為其作輓聯和懷舊詩,把劉統勳定位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文臣最高的諡號,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八個人獲此虛榮)。


資料參考:《清史稿》


觀景說史


拜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所賜,劉墉劉羅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清朝名臣,然而,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真實歷史上,他的父親劉統勳,其名聲和影響力,都遠在其子劉墉之上。

歷史上的劉統勳,乃是乾隆皇帝的股肱之臣,他一生政績卓著,為官清廉,自奉節儉,更是乾隆年間有名的大學士、軍機大臣。雖說兒子劉墉因為電視劇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是,他的父親劉統勳的事蹟,其實絲毫不弱其子。那麼,作為清廷重臣的劉統勳,在歷史上到底有多牛呢?

劉統勳劇照

劉統勳於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他擔任過翰林院編修,入南書房、上書房為皇帝、皇子陪讀,逐步獲得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賞識。隨後,他曾親自前往河南、湖北等地擔任鄉試主考官,為朝廷選拔了不少優秀人才,深得皇帝好評。

乾隆元年,劉統勳被新繼位的乾隆皇帝青眼有加,直接提拔為內閣學士;第二年,擔任刑部侍郎的劉統勳,又前往浙江擔任興修水利一職。他到任以後,由於當時官員鑽營之風大盛,敗壞了清朝吏治,劉統勳上書乾隆建議廢除一些用來培植親信的職位,比如河功、軍前效力等職,此舉得到皇帝贊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官場上任用親信的不良風氣。

劉統勳畫像

乾隆六年,回到京城的劉統勳,又被提拔為都察院左督御史一職,此後,他正式開啟了嚴查、嚴辦貪贓枉法官吏的“鐵面御史”生涯。作為朝廷監察機構的重要人物,劉統勳在面對地方的貪官汙吏之時,從來不留情面,對於那一些苛扣軍餉、收取賄賂的官員,更皆按照律法處置。

不僅如此,劉統勳對於作風不正的朝廷重臣,也敢於向皇帝直接上書彈劾。在他尚書皇帝的奏章中,就彈劾過一位三朝元老張廷玉,此人藉助自己的勢力與聯姻之名,為兩個家族的親信舉薦、襲蔭,導致冗員虛銜氾濫。此事過後,乾隆下令三年以內這些人停止升轉,以正朝廷風氣。

劉墉、劉統勳父子

劉統勳之所以能夠聞名朝野,還有他清正儉樸的作風有關。據史書記載,劉統勳做官期間,每次外出巡視從不鋪張浪費,只有兩三僕從隨同左右,到了地方也不滋擾地方官員,在吃喝住宿上也不多加講究。更是注意與地方官員的私下往來,凡是有人請客或者饋贈禮物與他,劉統勳一概嚴厲拒絕。

正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更何況,劉統勳擔任還是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沒過多久,就有同窗好友託親戚捎來重金拜託他,對於自己剛當上山西巡撫的兒子多加照顧,可是,劉統勳卻當面拒絕了好友的禮金,並讓送來禮金之人將這筆錢帶回去送給生活貧苦的親戚朋友。

劉統勳畫像

在有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清朝官場上,能夠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的廉潔與公正的大臣,實屬不多、也實屬不易,歷朝歷代官場上為權勢索取者比比皆是,像他這樣的清官確實難得。尤其是他在治水這樣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上,劉統勳更是建樹頗多。

擔任工部尚書期間,劉統勳查辦過侵吞公款的河道總督,更微服私訪、暗中調查過向鄉民所要賄賂的河吏,其雷厲風行的作風,實在是令人敬佩。劉統勳去世以後,在朝為官50年的他,家中一貧如洗,土地更是未增一寸,像他這樣的“真宰相”,也難怪能夠得到乾隆皇帝“終身不失正”這樣的高評價。


鳶飛九天2018


劉墉的大名我想諸位讀者都不陌生,電視劇《天下糧田》和《大清官》中劉墉清正廉潔的形象格外鮮明,是個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歷史中的劉墉亦是如此,兩袖清風卻又愛國愛民,曾與大貪官和珅抗爭到底,但又不帶有私人情緒,不得不說,劉墉就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不過有道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既然劉墉如此優秀,那他的父親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事實上,劉墉的政治地位和成就遠遠不及他父親劉統勳,劉墉能夠在官場上順風順水離不開劉統勳的蔭庇。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劉統勳到底有多厲害呢?

劉統勳的厲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察顏觀色,善於把握人心。

《清史稿》中劉統勳被譽為當政既“縝密”又“通敏”,也就是說他有主見有原則,辦事又很利索,要知道《清史稿》幾乎惜字如金,很少讚譽某個官員,所以這種評價不可謂不高。

劉統勳能夠得到如此美譽與他善於把握人心密切相關。乾隆皇帝剛剛上位時,由於資歷太淺還無法使所有人心悅誠服,尤其是鄂而泰、張廷玉、訥親這些前朝元老,仗著自己門生故吏遍佈朝野行事囂張跋扈,讓乾隆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乾隆將剛正不阿的劉統勳任命為“督察院左都御史”,表面上是對他的提拔,其實更主要的為了震懾那些倚老賣老的大臣,讓他們收斂一下自己乖張的作風。

善於察顏觀色的劉統勳領會了乾隆做法的內涵,所以他順著乾隆的意思上疏提醒張廷玉“歷事三朝,晚節當慎”,警示訥親“同僚爭避其鋒,請加訓示”。

看到奏摺以後乾隆頓時龍心大悅,劉統勳沒有明確指出這些大臣有什麼過錯,但是卻提醒他們言行舉止要慎重,同時給乾隆留下後續處理的餘地,簡直貼心無比。最後乾隆只是讓那些大臣自勉,而沒有加以懲處,如此一來不但凸顯了自己的仁慈,又成功警示那些“囂張跋扈”的重臣,可謂是一舉兩得,試問這樣縝密通敏的劉統勳怎麼會不得到乾隆的喜歡呢?所以劉統勳後來的仕途生涯一直順風順水,直至離世。


深得乾隆信任

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以後,劉統勳便全心全意地開始檢舉工作,他甚至還上述乾隆稱張廷玉舉薦賢臣時參雜個人情緒有失公允,按理來說張廷玉作為前朝重臣乾隆不應過分觸犯其利益,可考慮到劉統勳的心思他最後還是將張廷玉罷免,由此可見乾隆對劉統勳的信任。

後來乾隆又任命劉統勳為漕運總督,負責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適逢孫家集沿岸黃河水氾濫淹沒良田,乾隆又命他暫代河務總督一職,接到任命後劉統勳立刻趕赴現場修築大壩疏浚河道,由於當地官員不作為使得疏通工作一直無法順利開展,即使完工沒過多久堤壩又會重新崩潰。

剛正不阿的劉統勳立刻派人查明事情真相,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才慢慢浮出水面,他將這些人的名單記住上疏乾隆請求懲處,乾隆二話不說就將這些人要麼革職、要麼處死,顯然對於劉統勳無比信任。

死後享受殊榮

劉統勳逝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弔唁並賞賜他的家人兩千兩白銀,同時給予他“文正”的諡號,允許其入祀賢良祠。這可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縱觀歷史只有那些對王朝作出巨大貢獻之人才有資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張廷玉為了這個諡號還差點與乾隆鬧翻,但最後仍然沒有如願,我們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劉統勳逝世後六年,乾隆在一次吟詩作對中突然想起他,便將其寫進詩中稱“得古大臣風,終生不失正”,一位大臣死後六年皇帝都無法將其忘卻甚至還無比緬懷他,劉統勳的厲害可見一斑!

劉統勳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讚許,一切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他不但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為民,又剛正不阿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時還擅長察顏觀色揣摩皇帝的心思,這樣的優秀人才放在哪裡都會閃閃發光。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親都是進士,按照現在的理論來說,他就是官三代。父親劉棨是康熙時期著名的清官,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也讓劉統勳養成了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品德。

(劉統勳劇照)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親往弔唁,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這是文臣身後可以得到的最高諡號。而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榮譽!可見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劉統勳的突然離世。當然乾隆帝這麼高的評價是建立在劉統勳為官幾十年的兢兢業業!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

劉統勳作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當然這裡說的是他的政績上。主要兩個方面:治理水患及漕運、不畏強權!

治理水患及漕運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我們也聽說過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會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飯,水災,水路不通都會阻滯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但由於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運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劉統勳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試想下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長達幾十年之久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據《清史稿 劉統勳傳》記載: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這是他正式開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時間,也是他之後幾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將生命的一大半都獻在上面的基礎;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災情況。因運河漲水很快,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劉統勳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當地民眾紛紛讚美劉統勳為民請命的態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勳暫代其職,督促修築堤壩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證了人民安全。

從各種實例可以看出,只要劉統勳管轄的地方必先重水務,漕運。畢竟這個是人民的根本!劉統勳不管條件有多麼艱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將危險扼殺在搖籃裡。同時劉統勳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愛戴。

(劉統勳治理河道前線)

不畏強權,整治貪官汙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運的時候,他都能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絕不像困難和權貴低頭。就算是面對被雍正欽點享配太廟的張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訴。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代天視察,最終查出河道官員賬目虧空,貪汙、延誤治河,最後據實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響誘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河道官吏卻以修壩的乾草不夠為託辭。跟河道打交道許久的劉統勳,知道當中肯定有問題,由於偷偷去堤壩發現有大小車數百輛滿載乾草,捆好後卻被擱置。經查實,是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乾草。於是一氣之下,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當事官員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敢於直諫言舉報張廷玉

《清史稿 劉統勳傳》疏言:“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

面對張廷玉,劉統勳不畏強權向皇帝上疏說,張廷玉作為三朝重臣,本應該作為朝堂表率,可他卻存在舉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內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經過調查,最後將張廷玉革職,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要知道張廷玉當時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幟,連雍正帝臨死前都要特別的人,也是一個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張廷玉的跟腳,他都敢直言,可見他的眼裡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蟲的存在。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也難怪他死後,乾隆嘆息說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這樣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劉統勳這一生歷任刑部、工部、吏部尚書,最後官至軍機大臣等要職,而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家各部委的部長,可見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員。他在治河、吏治、軍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說文武全才也不為過,所以說劉統勳真的很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