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為何誅殺抗金名將袁崇煥?

冉之酉色


民族英雄

袁崇煥(1584年~1630年),明朝抗金英雄,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歷兵部主事,監軍僉事,寧前兵備僉事。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奉命築寧遠城,進而升為右參政、按察使職,駐守寧遠。


國難當頭 自告奮勇

1622年,努爾哈赤向廣寧進攻,閹黨王化貞帶頭出逃。當地駐守官員熊廷弼面對混亂的局事,只好保護一些百姓退到山海關內。 廣寧失守後,明王朝不問事由,便把熊廷弼和王化貞一起打進大牢。熊廷弼一死,派誰去抵抗後金軍呢 。這時,詳細研究了關內外形勢的主事袁崇煥向兵部尚書孫承宗說:“只要給我人馬軍餉, 能負責守住遼東 。



戰績顯赫 力挽狂瀾

那些被後金的攻勢嚇破了膽的朝廷大臣聽說袁崇煥要自告奮勇,都贊成讓袁崇煥去試一試。 明熹宗給了他20萬的餉銀,要他負責督率關外的明軍。 袁崇煥到了關外,在寧遠築起三丈二尺高、兩丈寬的城牆,裝備了各種火器、火炮。

袁崇煥號令嚴明,遼東的危急局面很快就扭轉過來。正當孫承宗、袁崇煥守衛遼東有了進展之時,卻遭到魏忠賢的猜忌。 魏忠賢先是排擠孫承宗離了職,又派了他的同黨高第指揮遼東軍事。高第是個庸碌無能之輩,他一到山海關,就召集將領開會,說後金軍太厲害,關外防守不了,讓各路明軍全部撤講退。

袁崇煥堅決反對撤兵,高第見說不服袁崇煥,只好答應袁崇煥帶領一部分眀軍在寧遠留 守,但卻要關外其他地區的明軍,限期撤退到關內。

努爾哈赤看到明軍撤退時的狼狽相,認為明朝容易對付。1626年,他親自率領13萬人馬 渡過遼河,向寧遠進攻。 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軍氣勢洶洶地到了寧遠城下,冒著明軍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軍 雖然英勇抵抗,但是後金兵倒下一批,又上來一批,情況十分危急。袁崇煥下令動用早就準備 好的大炮,向後金軍轟擊。炮聲響處,只見一團火焰,後金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紛紛後撤。 第二天,努爾哈赤親自督戰,集中優勢兵力攻城。袁崇煥登上城樓瞭望臺,沉著應戰。等 到後金軍衝到逼近城牆的地方,他便命令炮手瞄準敵人密集的地方發炮。這樣一來,後金軍傷 亡就更大了。正在後面督戰的努爾哈赤也受了重傷,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

袁崇煥見敵人退兵,就乘勝殺出城去,一直追了30裡,才得勝回城。 努爾哈赤受了重傷,回到瀋陽後,傷勢越來越重,沒過幾天,就嚥了氣。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接替了他,做了後金大汗。寧遠大捷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其後他積極調兵遣將,修繕城池,有力地遏制了後金的軍鋒。


重創皇太極 受閹黨排擠

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年,皇太極親自率領人馬,攻打明軍。後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包圍 了錦州城。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鎮守寧遠,派部將帶領4000騎兵援救錦 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派兵來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戰,用大炮猛 轟後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配合戰鬥內外夾擊,把後金軍打跑了。皇太極把人馬調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很嚴密,皇太極只好退兵。

袁崇煥雖然打了勝仗,可是魏忠賢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的名下,還責怪袁崇煥沒有親自救錦州是失職。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跟他過不去,就辭了職 。

天啟七年,明熹宗病逝,崇禎帝即位。為了真正掌管朝政,崇禎帝開始對魏忠賢動手。魏忠賢作惡多端,又沒有了明熹宗撐腰,很快被逮捕。禍國殃民的閹黨頭目魏忠賢自縊而亡。


怒殺毛文龍

崇禎帝又把袁崇煥召回朝廷,提拔他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將才,整頓隊伍,士氣大振。有一次,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力,虛報軍功。袁崇煥使用崇禎賜給他的尚方劍,把毛文龍殺了。

皇太極的反間計 崇禎帝動殺心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 1629年農曆十月,皇太極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 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這一著出乎袁崇煥的意料。袁崇煥得到情報,趕忙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沒 顧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後金軍退走後,崇禎帝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

但是一些魏忠賢的餘黨卻到處散佈謠言,說這次後金軍繞道進京,是由袁崇煥引進來的。 崇禎帝是個疑心極重的人,聽了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時,有一個被後金軍俘虜去的太監從後金軍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報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訂下了密約,要出賣北京。

崇禎帝把袁崇煥召進宮拉長了臉責問說:“袁崇煥,你為什麼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麼金軍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

袁崇煥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正想答辯,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把他捆綁起來,押進大牢。崇禎帝拒絕大臣的勸告,到了第二年,下令把袁崇煥殺了。

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掉了對手袁崇煥,高興得無法形容。到了1635年,皇太極把女真改稱滿洲;又過了一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叫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袁崇煥可能是最後一位能保明朝江山不倒的英雄,他是中國歷史上文官帶兵打仗的典範。可惜,自古忠臣難逃殘害的命運。崇禎帝殺死袁崇煥的同時,也為大明江山的傾覆鋪平了道路。

我們看過的武俠電影,碧血劍,就是講述的袁崇煥死後,他的後人袁承志幫助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的故事片段。雖然袁承志不一定有其人,但是其故事襯托出人們渴望忠良,悼念忠良的情感。


讓我們記住袁崇煥這樣的民族英雄,正是他這樣的人,讓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灑脫天涯路


崇禎帝宣佈袁崇煥九大罪名,件件屬實,件件該殺、鐵證如山。

謀款斬帥,袁崇煥為了與滿清議和,假傳聖旨,殺了毛元帥。這是給滿清送的投名狀。毛元帥一死,滿清再無後顧之憂。

賣糧資敵,在滿清最困難時候,袁崇煥賣給他們糧食,讓滿清渡過難關。

縱敵長驅。北京保衛戰,袁崇煥自己不抵抗不說,還趕走前來勤王的大明軍隊。

箭射滿桂。滿桂在北京保護戰英勇殺敵,卻被袁崇煥部下射了五箭,導致大明悍將滿桂死亡,這也是崇禎帝最恨的。

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崇禎帝再傻,兵臨城下也看出苗頭。袁就是想裡應外合。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北京人民爭相食其肉,是因為北京保衛戰中,袁崇煥任由滿清燒殺搶掠,京郊很多是京城百姓親戚,誰忠誰奸,人民眼不瞎。

事實上,袁崇煥死後,其家人全部投降滿清,並做了高官。

最後一點,乾隆為袁崇煥平反,一是感激袁為滿清立下大功,二是故意顛倒黑白、抹黑崇禎帝,將崇禎帝塑造成無道昏君。


人之無良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袁崇煥被賜死,流傳最廣的就是說他通金,也就是說袁崇煥賣國求榮。所謂通敵賣國一說是來自後來清朝所撰寫的《明史》。其實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把袁崇煥記載為通敵賣國的人,主要目的就是強調清取代明的合法性,強調明帝國的昏庸。

一是政治上不夠成熟,從毛文龍之死就可見一斑,毛文龍被殺前是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而袁崇煥敢僅憑一把尚方寶劍就殺了,這件事引起了崇禎的極大不滿,只是礙於當時的形勢不得不接受了這個事。再就是與崇禎奏對時許下了五年平遼的諾言,而事後卻對別人說是隨便說說的,崇禎是出了名的認真,你隨便說說,他可不會是隨便聽聽的。

二是軍事上的失誤,主要就是己巳之變,“己巳之變”是皇太極針對明朝的一次突襲,面對這次突襲,崇禎帝是非常震驚的,袁崇煥當初吹噓五年平定後金,可是後金沒有平定,還打到了明末的家門口,崇禎帝認為袁崇煥欺騙了他,這也直接導致了袁崇煥下獄。



歷史的蝸牛


老爹的看法:

從表面上看,袁崇煥會被崇禎帝,以通敵叛國的罪名,最後被千刀萬剮而死,是因為皇太極的反間計。但是,真正造成袁崇煥,揹負罵名而死的原因,應該是:崇禎帝對袁崇煥的猜忌、不信任以及失望。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個。

1.崇禎帝對袁崇煥的猜忌。

袁崇煥手握重兵,獨自防衛明朝的山海關、寧遠、錦州防區,基本上明朝的東北部軍政事務,都是袁崇煥所決定。權力大,又有兵權,難免會讓崇禎帝,有所擔憂。

這就是中國古代政治歷史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

一方面,皇帝平定戰亂,治理國家,都需要用到文臣武將;一方面,文臣武將的威望、權力等等過大,又會讓皇帝猜忌。

君臣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是崇禎帝最終殺害袁崇煥的原因之一。

2.崇禎帝不信任袁崇煥。

皇太極的反間計,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崇禎帝不信任袁崇煥。他寧可相信自己的貼身太監之詞,也不相信袁崇煥。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身為人臣的悲哀。

為你鞠躬盡瘁,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在為你保衛北京,抵禦皇太極,你卻在懷疑我?

袁崇煥的這種遭遇,的確是讓人替他感到痛惜。

3.崇禎帝對袁崇煥的失望。

崇禎帝剛剛繼位後,就重新啟用了袁崇煥,讓他全權負責遼事。袁崇煥也很高興,給崇禎帝承諾,五年的時間,就可以收復失地,也就是五年復遼。

崇禎帝聽了,也很高興。

可是還沒有五年,皇太極就借道蒙古直達北京城下,崇禎帝驚慌失措,匆忙組織軍隊阻擋,幸虧袁崇煥和其他附近駐軍,及時趕到,成功打退了皇太極。

說好的“五年復遼”,不到兩年,皇太極就打到北京城下,這種巨大的落差,讓崇禎帝對袁崇煥的積怨,徹底的爆發。

皇太極在這個時候,又使用反間計,這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袁崇煥身首異處的結局。

老爹有話說:你對“袁崇煥真正的死因是什麼?真的是中了滿清的“蔣幹盜書”計嗎?”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話說


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名將,但是卻因為功高震主,被劉義康下詔回京,結果慘遭殺害。檀道濟臨死之前說了一句話:汝乃自毀萬里長城。果不其然,沒有了檀道濟鎮守邊界,北魏進攻越發猛烈,劉義康欲哭無淚。從此以後就把擅自殺戮朝廷大將稱之為“自毀長城”,還有宋高宗殺岳飛,明英宗殺于謙,都屬於自毀萬里長城。而明朝這種事乾的似乎不少,有名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也是被崇禎帝下詔殺死,不過史上對此卻頗有言論。那麼崇禎帝殺袁崇煥,到底是不是自毀長城。

一、袁崇煥吹牛不打草稿

在1622年廣寧慘敗,王化貞六萬大軍死傷殆盡,熊廷弼只好護送百姓入關,此時遼東形勢危急。而袁崇煥就在這個形勢之下,單騎出關,巡視形勢,更是向朝廷進言:給我錢馬糧草,我一個人就能守住遼東。袁崇煥到任之後,練精兵猛將,死守山海關,打造軍械,招撫流民,而且在山海關外建築新城。後金努爾哈赤攜帶大軍數十萬,結果卻在寧遠城下折戟沉沙,只能夠唉聲嘆氣,這就是著名的寧遠大捷。寧遠大捷獲勝之後,袁崇煥在遼東和朝廷的聲望一時無二。

而後1627年明熹宗駕崩,崇禎帝即位,立刻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並且召見他在平臺,詢問他平遼方略。袁崇煥斬釘截鐵向崇禎許諾五年復遼。但袁崇煥自己也清楚,這根本不能實現的事情。結果袁崇煥慷慨陳詞,表示自己五年就能收服遼東,得到崇禎帝的讚揚,乾脆賜給袁崇煥尚方寶劍,讓他全權委任。

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

袁崇煥拿到尚方寶劍後不久就把毛文龍給殺掉了。毛文龍的官職其實跟袁崇煥是平等的,他帶的兵實力都是非常強的,而袁崇煥本著物盡其用,不讓尚方寶劍生鏽的原則,在1629年立刻祭出寶劍,斬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這下可把崇禎帝氣壞了,畢竟毛文龍抵抗後金也有些功勞,在遼東多少也能掣肘袁崇煥。結果袁崇煥上來就把毛文龍給殺了,擅殺朝廷大將,任何一個皇帝對此都無法接受。此時崇禎帝對袁崇煥已經從信任轉為了懷疑,要不是袁崇煥在遼東還有大用,只怕崇禎帝已經要把袁崇煥給叫進京城,好好的訓斥一頓了。

三、己巳之變指揮不當,致使皇太極兵臨北京城

在這時,皇太極為了躲避袁崇煥的寧錦防線,領十餘萬清兵繞道蒙古,入寇京畿。而此時恰好飄起了一陣流言,說袁崇煥私底下和女真人勾結議和,所以這一次清兵才沒有從山海關入寇。生性多疑的崇禎帝越發猜疑,急忙召集袁崇煥入京,他攜帶關寧鐵騎萬人馳援京城,結果被崇禎帝逮捕下獄,處以磔刑。

四、關寧軍有私兵化的傾向

袁崇煥被捕下獄後,祖大壽直接率領關寧軍撤回山海關。要知道當時皇太極還沒有撤走,崇禎只得讓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這才將祖大壽召回。崇禎大怒,關寧軍近乎成為袁崇煥的心腹軍隊,軍權下移這是每個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崇禎帝暴怒,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讓崇禎帝痛下剷除袁崇煥的決心!

可以說袁崇煥之死不光是埋怨崇禎帝,他犯的條條都是死罪,,皇帝還有什麼留他的餘地,就算敵軍兵臨城下,如此關鍵的時刻,也覺不可能在容忍袁崇煥了。


千秋之評歷史短視頻


人們都說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導致明朝滅亡,這是對崇禎帝的偏見。明朝亡於內憂,而並非外患。是李自成滅了大明朝而並非遼東。況且岌岌可危的大明朝從前幾代皇帝就已經走下坡路,不能怪在崇禎身上,也不能怪在袁崇煥身上,一個袁崇煥救不了瀕臨滅亡的大明朝。崇禎之所以要殺袁崇煥,原因有幾點。

吹牛過度,當年出任遼東總兵,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要五年之內解遼東之困。旁人問他為什麼有那麼大把握,他卻說是為了哄皇上開心,報喜不報憂。這算是欺君之罪吧。

未經請示,假傳聖旨殺了毛文龍,用此來議和,也徹底打消了滿清的顧慮,毛文龍鎮守的覺華島,地勢險要,滿清都忌憚三分,卻敗在了自己人手裡,沒了毛文龍,滿清也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在滿清最困難的時候,袁崇煥買給了滿清將士很多糧食,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個算是通敵吧。

殺了滿桂。這個雖然不是他親手殺的,但他罪過也不小。滿桂在北京頑強抗清,袁崇煥不幫忙不說,還讓他的部下射了滿桂五箭,明顯是為了殺人去的,這一條也夠判他死的。

還有一點,皇太極殺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雖然帶兵回城,不僅自己不抵抗,還趕走了前來勤王的大明軍隊,說他不通敵,誰會信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年凌遲袁崇煥,群眾分肉吃,可憐老百姓並不把袁崇煥當英雄。


村裡開會了村長不是我


袁崇煥之死最重要的一點是,袁崇煥一下獄,遼東軍自己就跑了,朝廷幾次號令理都不理,最後還是袁崇煥出馬解決的,遼東軍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啥袁崇煥上任沒多久這支軍隊就不聽朝廷號令了呢,這抗金療效沒見多少,到是軍隊已經不聽朝廷使喚了,朝廷以全國之力打造的遼東軍,結果到了袁崇煥手裡沒多久就開始脫離朝廷控制了,這誰受得了。

袁崇煥抗金的意圖不知道有多少,但是這養寇自重到是玩脫了,比起李成梁之類的來說,他把遼東都快經營成了軍閥了,後來祖大壽也是有樣學樣。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就足夠了。袁崇煥曾經說過要在五年內平遼,可是清軍卻打到了北京城下,這的確讓皇帝很沒有面子,就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誇下海口的袁崇煥就成了背黑鍋的。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讓崇禎皇帝覺得他手中的權力太大,或許讓皇帝覺得很難控制。朱明王朝從建立開始,君王與臣子之間就存在隔閡,不然也不會建立錦衣衛來監視百官,皇帝性格多疑,內心深處並不相信底下的臣子。


2357972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袁崇煥投筆從軍之時,已是內憂外患之世,明朝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努爾哈赤於馬下(致其不久傷重不治而亡),卻皇太極十年徘徊於關外,而不能奈何。數十年間縱橫遼東,而無人能敵。以明之積弱,與漢唐之強盛相比,袁崇煥能有如此功績,遠非衛青等人堪比。

  雖終陷於范文程反間計得逞,可恨朱由檢一小兒昏主,自毀長城、自廢武功。自袁崇煥死後,山海關內再無人能堪此大任,終致大明國破族亡。只要范文程陣前一句話:你們只要看看袁崇煥是何等下場?便致諸明軍大將下旗稱臣,傾刻間三軍俯首。

  公元1643年,李闖攻入北京,朱由檢急命崇煥手下大將吳三桂入京勤王。然吳三桂坐擁八萬關寧軍,卻按兵不動,只等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前,身邊只餘一名太監陪同。要怪,只能怪崇禎自己。

  當李闖軍攻入北京城,打開崇禎皇帝的銀庫時,李自成驚呆了,天天在喊窮的崇禎皇帝,根本不窮,徵來的“遼餉”都躺在了倉庫裡,直堆到了天上。

  袁崇煥之死,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明朝誤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但是,綜合歷史來考查,其實反間計只不過是導火索,使崇禎有了殺袁崇煥的藉口。其實,崇禎對於袁崇煥隱忍已久,即使沒有反間計,袁崇煥仍然難逃一死。

一、擅殺毛文龍埋下禍根。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底,袁崇煥巡視東江。其間,袁與東江總兵毛文龍進行了幾次談話,明確要求毛不得再持續以前的半獨立狀態,而要聽從朝廷的指揮。但是,毛文龍以各種理由搪塞。眼看無法談攏,袁崇煥便下令將毛文龍逮捕,公佈了其十二條罪狀,條條當斬。

 二、後金襲京使崇禎惱羞成怒。崇禎二年10月,後金繞道蒙古,破邊牆而入,直襲北京。袁崇煥接報後,除自己率軍入京勤王外,還先後在遵化、薊州和通州進行攔截,但都沒有成功。在此情況下,袁崇煥帶領9000騎兵日夜兼程,終於於11月19日趕到了北京城下,比後金軍總算早了一天。

當時的北京城已經一片慌亂。崇禎不得已,只好重新起用孫承宗。方寸大亂的崇禎先是命孫承宗負責通州防衛,旨意剛下沒多久,又叫孫承宗負責京城防務,等孫承宗巡視完京城,他又命令孫承宗去通州。如此一令三改,顯示出崇禎的極度慌亂。而這一切,距離五年復遼目標的提出才僅僅一年多。在崇禎看來,我給了你袁崇煥那麼大的權力,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沒看到你收復多少失地,可你卻以後金的兵臨城下來回報我!既然如此,我要你何用?

  三、入京勤王引發猜忌。

袁崇煥被抓的場面頗具“戲劇性”。 他是被崇禎皇帝讓士兵用大筐吊進北京城的。

袁崇煥被吊進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就以通敵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獄。

與袁崇煥同時來到北京城外的,還有他的“關寧鐵騎”。如今主帥被抓,浴血奮戰多日的這支鐵騎,帶著一身血跡和滿腔悲憤,返回關外。

“關寧鐵騎”一走,後金軍沒有了對手,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他們先是在盧溝橋幹掉7000多明軍,接著在永定門外把滿桂等人率領的40000多人打得潰不成軍,把4000名山海關援軍殺得一個不剩。

後金軍的“瘋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北京城外的明軍已經全軍覆沒,再無一兵一卒,意味著此時的北京城完全不設防,意味著只要後金軍願意,一個衝鋒就可以殺入北京城,然後血洗北京,大明朝無論君臣,想怎麼抓就怎麼抓,想怎麼殺就怎麼殺。

面對即將到來的這種結果,作為這幫人的老大,崇禎皇帝急得宛若熱鍋上的螞蟻,這才意識到,“趕”走這支此時唯一能與後金軍抗衡的軍隊,是多麼愚蠢。

袁崇煥被抓後,“關寧鐵騎”由祖大壽掌控。這位先森對皇帝老兒要他進京勤王的調令卻視而不見,因為他只聽袁崇煥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身為一國之君,居然調不動自己的軍隊,這使崇禎皇帝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感到不寒而慄。

先別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決了再說。

崇禎皇帝不得不讓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接到袁崇煥的信,祖大壽這才率領“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

“關寧鐵騎”尚未抵達北京,僅僅是消息傳來,就把皇太極嚇尿了,立即撤兵。

完全撤走當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諸多努力全TM白費了。皇太極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讓他們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

皇太極沒想到,他前腳剛回到盛京,阿敏後腳也回來了。

原來,手握重兵的阿敏僅僅堅持了幾天,就被“關寧鐵騎”打得丟盔卸甲,阿敏算是運氣不錯,好歹撿了一條命,狼狽逃回盛京,其據守的關內四城復歸明軍之手。

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遵永大捷”。

對於“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崇禎皇帝似乎不是高興,而是深深的恐懼,因為擁有如此戰鬥力的這支軍隊,心中根本沒有他這個皇帝,除了袁崇煥,誰也指揮不動。

一支最能打仗的軍隊,除了主帥連皇帝的命令都不聽,這對皇帝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後患,唯一的辦法是弄死他們的主帥。

“關寧鐵騎”只聽袁崇煥的,讓崇禎皇帝感到恐懼。“遵永大捷”,後,北京暫時安全了,崇禎皇帝立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據《石匱書》記載,行刑那天,毫無懼色的袁崇煥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袁崇煥被處死後,“關寧鐵騎”也遭到肢解,被一分為三,祖大壽一部分,吳三桂一部分,其餘被調進關內。

祖大壽那一部分和調進關內的那一部分,後來分別“死”於清軍和李自成之手。

也許,袁崇煥至死也不明白崇禎皇帝為什麼那麼恨他,非千刀萬剮不可。

和歷史上不少軍事天才一樣,袁崇煥在政治上也是個“白痴”,不然,當初組建“關寧鐵騎”時,他就應該意識到:一支只忠於主帥,連皇帝都不鳥的軍隊,實際上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殺死別人,也能讓自己死於非命。








戀戀紅塵714


誰也搞不清楚,只有崇禎自己知道。袁崇煥有功勞也有錯誤,有謀略,也有謀錯事的時候,很複雜。說不清,道不明。我自己愚淺分析,袁崇煥沒有謀反通敵,但還是有罪過的。擅自誅殺國家重臣是錯誤的,與後金談判、繞圈子也是可行的,沒有大錯。內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極,大明擁有三個袁崇煥也不行,氣數已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