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

sghefbjg


袁崇煥的破壞有多大?咋不說,岳飛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呢?


為何不說岳飛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統一,否則康乾盛世至少可以提前600年到來?或者,岳飛嚴重破壞了南宋的北伐,阻礙了秦檜、劉光世、張浚等名臣猛將收復中原?



或者說,岳飛和韓世忠破壞和平,反對宋金和議,導致中原數百萬生靈塗炭?


袁崇煥,確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有誇口說大話的時候,但功勞卻是實打實的,能力也在明末文臣中的平均水準之上。但現在某些人卻將其抹黑成陰謀家,完全是譁眾取寵了。


這種現象,很像是舊中國的一幫“低調協會”分子,打仗躲在大後方讓別人送死,而且還要給死者扣上破壞和平、誤國誤民的帽子(陶慕劍)


博物館的狐狸


說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其實是不恰當的,相反袁崇煥的功勞又有多大呢?其實袁崇煥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1603年,袁崇煥因為擅自斬殺毛文龍,與後金勾結,被凌遲處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煥與後金勾結,其實是無稽之談,只是當時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說辭。不過袁崇煥確實擅自殺了東江主將毛文龍,而且是因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這個罪名,袁崇煥被處死也算是合理,畢竟法不容情。



如果沒有袁崇煥,滿人的軍隊,早就打進了關內,袁崇煥為了救京城,離開邊關,卻成了放滿人進關的千古罪人。

萬曆年間,袁崇煥通過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在遼東軍中任職。袁崇煥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遼東地區,與滿人對峙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受到軍中主帥的器重步步高昇,開始在軍中有了自己的勢力。

袁崇煥在遼東地區立下戰功,不過朝中掌權的魏忠賢卻不開心了,因為袁崇煥並不是魏忠賢一黨的,袁崇煥既然不能為魏忠賢所用,魏忠賢也就不想留著他。後來袁崇煥被迫離開官場,賦閒在家。


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後,滿人在遼東地區的勢力一天天坐大,在於滿人的鬥爭中,明朝軍隊節節敗退,朱由檢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個熟悉遼東軍務的人去前方指揮戰事。

就在此時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煥,朱由檢也知道袁崇煥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煥也確實有才,所以朱由檢再次啟用袁崇煥。這次袁崇煥到了遼東後,成為了遼東的主將,開始與滿人對抗,努爾哈赤與袁崇煥的戰爭中,並沒有佔到上風。

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所把守的關口,直奔京城而來,袁崇煥在沒有皇帝聖旨的情況下,私自帶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過這也讓滿人大軍有機可乘,滿人趁袁崇煥增援京城,大舉進攻,拿下了邊關。

後來魏忠賢的餘黨誣陷袁崇煥與滿人勾結,企圖篡奪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的事,朱由檢最終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沒有袁崇煥大明很難與滿人對抗,但是袁崇煥擅自殺害大臣,不守法度,這樣的臣子有哪個君主又能不忌憚呢?


斯幽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黑袁崇煥大約是從2005年以後突然出現的,是有系統有組織,隨後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風。

其實,任何網上的這種覆蓋全網又能夠持續多年的事件,背後沒有金主和推手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而,滿遺團體對袁崇煥倒是沒必要太黑。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殺掉的,而袁崇煥又是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將。殺袁崇煥可以體現崇禎的無能,所以滿遺或者為滿清歌功頌德的人比如金庸、閻崇年等人多讚揚袁崇煥,藉此諷刺崇禎和大明無能。


對於大漢民族主義者,也沒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煥。因為袁崇煥雖然有些問題,畢竟駐守遼東多年,獲得兩次戰役大捷,對國家是有貢獻的。

就像秦檜後人不惜代價在網上黑岳飛一樣。真正想方設法黑袁崇煥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龍麾下投靠滿清的叛徒後代。

這些人在2000年以後,試圖為他們祖先平反,還搞了一些祭祖運動。

結果,被中國民間老百姓罵的狗血噴頭,政府也不支持。

鑑於公開平反似乎不行,這票人就花了不少錢,找來一群無良文人和網絡水軍,不惜代價的黑袁崇煥。

原因不復雜,想要為他們祖先所謂平反,弘揚他們祖先是所謂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須黑袁崇煥。

因為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為,同袁崇煥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煥,他們祖先也就無法平反。

這種事情其實不罕見,比如秦檜後人、方伯謙後人之流,只要有錢有身份,找無良文人寫一寫胡說八道的歷史解密文章,再讓水軍常年發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歷史,很容易被他們迷惑。

但這些人的文章,在對於清史略懂一些的愛好者和專業歷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駁。

他們諸如袁崇煥勾結滿清殺死毛文龍,勾結滿清放清軍進入館內,試圖自立為王叛亂等等謬論,毫無任何歷史根據,完全是造謠而已。

其實大家有興趣去明清歷史論壇看一看,這些人的文章早已經被駁斥的體無完膚。

但因為是水軍發帖,水軍本身不懂歷史不可能去駁斥,只能單純的複製粘貼而已。


中國網絡的亂象,就在於這些牛鬼神蛇亂竄。不是說你不能討論歷史,但如果只是為了宣揚某種觀念編造歷史,就是下三濫的做法。


薩沙


而網上對於袁崇煥的評價處於兩極分化。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國之棟樑。有人則稱之為漢奸,國賊。

袁崇煥這個人很複雜,說他是民族英雄,絕對是子虛烏有。要說他是奸臣,絕對可以上榜,但說是漢奸則未必。無論如何,他至少也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庸碌之輩。

袁崇煥35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就跟人家討論邊塞的事,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在天啟朝代,袁崇煥就已經表現出了好吹牛皮這性格。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

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他招兵買馬。

天啟六年,袁崇煥曾經上奏疏吹牛,依靠在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還對魏忠賢大拍馬屁: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天啟皇帝對袁崇煥的大話以及給魏忠賢拍馬言辭沒有絲毫反應,相反針對他的大話吹牛,接連提了六個問題,把袁崇煥的牛皮戳的體無完膚。

而且最後更是明確告誡袁說:“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要他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再說,少來這些大言不慚的把戲。

在崇禎上任以後,袁繼續吹牛“五年平遼”。很多人替崇禎洗白,說是未必相信袁吹吹。

其實以崇禎一慣的政治智商來看,崇禎還真的相信袁崇煥。事實上崇禎為何在把政之後立馬推翻天啟布的政局。他是相要證明自己能力不比天啟差。

袁崇煥就任沒多久,就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卻不知道紅衣大炮正是秘密裝配在毛文龍的部下!結果導致掌握紅衣大炮的部隊投降了後金!

而且袁崇煥為了抹殺毛文龍,禁止給東江鎮補給,餓死東江鎮10萬餘人,同時賣糧食給投降後金的蒙古一部。

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袁崇煥雖然在與後金的戰鬥中取得過幾次勝利,但基本都是以被動防守為主,而且當時明軍的整體實力要高於後金,因此並不能證明他的軍事才能。

再說說袁崇煥該不該殺?絕對該殺。袁的十宗罪,每一條都是死罪。只是崇禎殺的不是時機。

當時袁崇煥矯殺毛文龍時,其實崇禎就可以殺袁崇煥。這是第一個時機。因為不經過審判直接矯殺一個朝廷二品官員,這是嚴重越職,已經無視大明法律。袁的狂妄,目無君主這裡表現非常露骨。

已巳之變時,袁崇煥回師勒王,他的做法再怎麼令人不滿。至少表面上袁沒有叛變大明,而且還處於戰時狀態。而崇禎此時殺袁,導致了關寧軍心不穩。

崇禎在朝堂上對內閣,動則革職,對於武將動則下獄。只要稍有不順意崇禎是開始猜忌,甚至暴怒。對軍事戰爭,崇禎每次都要干預,每次干預的結果都是導致明軍全軍覆沒。孫傳庭,盧像升,被坑死。洪被逼得叛變。

因此,葬送大明的不是別人,是崇禎自己。


小武痴史


明朝末年,局勢紛雜,身處漩渦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飽受爭議,袁崇煥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他是擎天一柱,崇禎處死他就是自取滅亡。也有人說他通敵賣國,欺君誤主,加速了大明的滅亡。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袁崇煥赴遼作戰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35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了福建的邵武知縣。在任內,袁崇煥因為喜歡軍事,所以經常向一些老兵打聽邊塞地區的戰事。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提拔進入了兵部。不久,後金攻破廣寧,朝廷商議派人鎮守山海關。此時,袁崇煥在查看了關外地形之後,在朝堂上誇下海口,只要有足夠的兵馬錢糧,自己一人便可以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顯然,袁崇煥這句話吹牛皮了。一個從未參加過實戰的文官,又怎麼可能以一人之力捍衛整個帝國的安全。從這裡,袁崇煥不切實際的性格已經顯露無疑。



幸好,當時薊遼督師為孫承宗。孫承宗是一個著眼於全局的人,他認為如果想要穩定遼東局勢必資於海。為此,孫承宗上書天啟帝,請求將後勤補給分配給登萊巡撫袁可立一定數額,好讓袁可立經營海上對抗後金的防線。

袁可立能力出眾,迅速在沿海地區構建了上千裡的防線,並且輕而易舉的節制了毛文龍。

再說袁崇煥,來到遼東之後,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駐守寧遠城。一時間,明朝短暫形成了對後金的軍事包圍。如下圖;



袁崇煥督師薊遼

實際上,袁崇煥的崛起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

雖然歷史上魏忠賢是一個大奸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雖然拼命斂財,但他並沒有向窮人收稅,而是向那些中高層的富有階級抽重稅。因為他明白,向窮人徵稅,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徵稅,他們雖然失去一些財富,但依然可以過得非常滋潤,根本不可能考慮謀反叛亂。

收上稅來之後,魏忠賢把大部分稅收供給了前線。因此,遼東戰事的順利實際上有一半的功勞屬於魏忠賢的。

不過,魏忠賢和孫承宗關係不好,所以孫承宗被魏忠賢迫害,辭官回鄉。

孫承宗辭官後,高第成為了薊遼督師。



此時,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軍抵達寧遠。這一戰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煥大勝後金,並且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了重傷,後來還一命嗚呼了。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被捧上了神壇,無數讚譽接踵而至。當然,這其中也有鼓舞明軍士氣的原因,讓大家感受一下,女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

不過,袁崇煥似乎並不太清楚,他受到讚譽之後開始驕橫跋扈,與滿桂、王之臣等人鬧矛盾。在這期間,袁崇煥還極力的討好魏忠賢,甚至在遼東地區為魏忠賢建立了生祠。

接下來,魏忠賢設置了遼東巡撫,由袁崇煥擔任。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掌握了後金,袁崇煥寫信給皇太極想要議和。第二年,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求,於是傾巢而出攻打朝鮮。

此時,明廷得知皇太極的動向,將關內關外皆賦予袁崇煥,並且讓袁崇煥救援朝鮮和毛文龍。但袁崇煥坐失良機,根本沒有出兵,也沒有偷襲皇太極的老巢。以此可見,袁崇煥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太突出。

皇太極征服朝鮮之後,迅速回兵錦州,袁崇煥再次無動於衷。后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才做出了反應,派兵繞到了皇太極後方,並且以水師牽制。

後金面對堅城利炮,損失慘重,最終選擇撤圍。於是,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

縱觀袁崇煥兩次大捷,評心而論,雖然有一些亮點。但是從戰略和戰術上來講,並沒有達到韓信、岳飛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謂的擎天一柱,抵抗滿清、捍衛明朝的棟樑言過其實了。



袁崇煥造成的損失

取得兩次大捷,袁崇煥確實被人們捧上了神壇,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績是建立在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戰略基礎之上,所以自己也有點飄了,尤其是崇禎繼位時。

崇禎上臺後,袁崇煥有開始了吹牛皮,對崇禎誇下海口,說五年內可以復遼。崇禎聽後非常高興,給予了很多賞賜,並且讓袁崇煥督師薊遼。由此,袁崇煥走到了孫承宗的位置。

後來,有人詢問袁崇煥復遼之策,袁崇煥卻說這些話是安慰皇上。別人好心提醒袁崇煥別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此時袁崇煥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以向崇禎說:“遼東地區局勢紛亂,況且朝廷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禎:“沒事,我親自下令,各個部門全都聽你調遣。”

“陛下,朝廷還有很多人對我不服氣,我怕有人對我抨擊,導致戰事不利。”

“沒事,這是尚方寶劍,給你。而且我把滿桂等人的尚方寶劍也收了,遼東局勢全都聽你的。”

於是,袁崇煥順利把自己陷入騎虎難下之地。

袁崇煥到達遼東後,為了將權力全部收入囊中,繞道海上,到達了毛文龍的領地,之後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擅自將大將毛文龍斬殺。




毛文龍死後,其部下離心離德,變得毫無戰鬥力,曾經袁可立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經營的海上防線徹底崩潰,後金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看到這兒簡直開心到了極限,於是發生了己巳之變,皇太極親自率軍借道蒙古,兵圍北京。

到這兒,袁崇煥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廣渠門與皇太極大戰。期間,袁崇煥曾經多次要求率軍進入北京城,但崇禎下旨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

皇太極撤兵之後,崇禎迅速收繳了袁崇煥的兵權,並且將其凌遲處死。其罪名有以下幾條;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幾條,除通敵叛國有爭議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實。尤其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的幾年中,空耗財力而無進展,擅殺毛文龍導致兵變,致使袁可立數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縱觀袁崇煥一生,在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有功,不過只停留在戰術層面,只是某一場戰役。而從明朝對後金的整體戰略上來講,袁崇煥過大於功,甚至可以說袁崇煥在戰略層面都是過。尤其是袁崇煥對著崇禎隨意吹牛皮,導致明廷全力支持他,而他卻空費財力、物力,經營幾年之後還使的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而放心大膽的入長城劫掠。所以,袁崇煥死的並不冤。


我是越關


這幾年網上關於袁崇煥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沒斷過,作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煥為大明守衛遼東抵禦後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結果卻遭到崇禎帝猜忌被凌遲處死,儘管關於袁崇煥始終存在爭議,但是他作為明末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功大於過,對當時的中國更談不上有什麼破壞。


袁崇煥之死,皇太極施反間計是誘因,閹黨餘孽羅織罪名是重點

明朝守禦一方的大將,命運最慘的就屬藍玉和袁崇煥了。藍玉以謀反罪被殺後,遭剝皮實草,傳示各地。袁崇煥則是被凌遲處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食其肉”,如此悲慘結局,袁崇煥到底犯了什麼罪?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千里奔襲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此時,閹黨餘孽再復興風作浪,對袁崇煥羅織罪名,以“擅殺皮帥”(皮島總兵毛文龍)、“與清廷議和”、“米市資敵”等罪名對袁崇煥進行彈劾,關鍵時候,皇太極又名人在京師散步謠言,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崇禎三年(1630年),在閹黨殘餘的煽風點火下,崇禎帝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及暗通後金罪名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資)。袁崇煥之死,被後世普遍認為是一起冤案,梁啟超就表示:“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梁啟超著有《袁崇煥傳》一書。



袁崇煥以擅殺毛文龍和暗通後金遭凌遲處死,兩條大罪都存在關聯。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屬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僚,前任薊遼督師王在晉就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應該被磨滅,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是自取滅亡。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與後金軍多有交集,皮島這一戰略要衝非毛文龍守不可。袁崇煥有以擒殺毛文龍取信於清廷的嫌疑,袁崇煥名為主戰,實則內心主和。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崇禎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遼東非袁崇煥守不可



遼東自從在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十二副鎧甲起兵已來便長期成為明朝與後金的戰略前線。督師如走馬觀花般一任接一任,但遼東的形勢一直不見好轉,特別是萬曆後期,後金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後,明朝在遼東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直到袁崇煥的到來,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變。

袁崇煥經營遼東期間,明朝先後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敗後金軍,兩次大捷都沉重的打擊了後金軍的士氣,遏制了後金欲全侵遼東兵進山海關的狼子野心。寧遠大捷,袁崇煥是頂住壓力,孤軍鎮守,為此還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孤城寧遠,袁崇煥早已嚴陣以待,利用西洋紅衣大炮猛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狂轟下潰不成軍,死傷慘遭,努爾哈赤自己也為巨炮所擊傷,不得已退兵,這是明朝自與後金膠著在遼東前線所取得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崇禎帝即位之後,遭到閹黨打擊而被罷職的袁崇煥被再復起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並親賜尚方寶劍,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煥督師薊遼期間,袁崇煥列數皮島總兵毛文龍十二條大罪將其誅殺,關於這段歷史,爭議還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對後金作戰很有經驗,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另一方面,毛文龍在皮島耗費錢糧多大,但這還不足以成為袁崇煥枉殺毛文龍的理由,袁崇煥是以公報私仇,兩人實際上存在著不小的矛盾,這也成為袁崇煥本人抹不掉的汙點。



己巳之變,袁崇煥率5000將士千里奔襲,比皇太極的後金軍提前三天到達京師,敵眾我寡下依然奮力拼殺擊退後金軍,解了京師之威。如此大功,卻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懷疑是袁崇煥放後金軍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暗通後金,加上皇太極設反間計在京師散佈流言,讓本來就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遭凌遲處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爭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啖食袁崇煥的肉,據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載:“是時百姓怨恨,爭噉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者也……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明朝歷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慘的大將非袁崇煥莫屬,崇禎帝此舉無異於是自毀長城。

蓋棺論定,袁崇煥功大於過,是民族英雄


後世對袁崇煥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清太祖努爾哈赤評價他:“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末維新領袖康有為高度評價他:“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稜,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濟深評價他:“論明清間事者,愚以為袁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凡如此對袁崇煥的讚美之詞不勝枚舉,袁崇煥暗通後金之事也被認定為是無稽之談,是閹黨餘孽和部分袁崇煥政敵捏造的罪名,袁崇煥之死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冤案。

袁崇煥35歲中進士,一生歷戰無數,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極把他當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敵人。袁崇煥在薊遼督師任上,修邊防,繕城牆,整兵事,幾年時間,遼東防務固若雞湯,一掃萬曆年間的被動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將,卻結局悽慘,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煥經略遼東,是防禦後金不可多得的良將,他有性格上的弱點,但瑕不掩瑜,對於明朝來說,袁崇煥是抵禦後金的不二人選,對於後金來說,只有拔掉袁崇煥這顆釘子,後金才有可能大舉入侵,崇禎帝枉殺袁崇煥,無異於是在自毀長城。


大國布衣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這個題目似乎有些問題吧。

(袁崇煥像)

袁崇煥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他曾經領導明軍鎮守孤城寧遠,擊敗了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努爾哈赤;

他曾經向崇禎皇帝承諾“五年平遼”,結果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不經請示,殺死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同樣也是皇帝器重的人;
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因為他擔任前線最高指揮的第二年(1629年),後金軍隊就殺到了北京城下,皇帝、文武百官和底層百姓,直接面對後金鐵騎的侵擾······

(明末遼東局勢,後金如同惡性腫瘤不斷壯大)


袁崇煥有一腔熱血,想挽救大明帝國遼東的糜爛戰局。他也犯過許多的失誤,如殺毛文龍,毛文龍也是抗擊後金的鐵桿將領之一;和蒙古人做貿易,結果貿易的糧食被運到了後金;他和後金偷偷議和,結果被朝廷發現······


縱觀歷史記載,似乎袁崇煥本身沒有想過自身會對自己的國家產生破壞啊。既然袁崇煥沒想過破壞自己的國家,那隻能談談他的死對他的國家有什麼破壞了。


皇帝和一班文武大臣覺得袁崇煥是“漢奸”“罪魁禍首”,袁崇煥昔日的功勞此刻一文不值。袁崇煥在後金軍隊退兵後,被明朝廷處死,還是最殘忍的刑罰——凌遲。袁崇煥被千刀萬剮!

(崇禎皇帝像,他的駕馭大臣的能力一直飽受詬病)


袁崇煥死了,他曾經的部下們憤憤不平。袁崇煥似乎罪不至死吧?即便要處死,也不該如此殘忍吧?前線將士們聽了這消息,心裡會咋想?請問還有誰願意給大明皇帝賣命?


《明史》上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死了,明朝廷再也沒人可以用,大明王朝的滅亡註定了!


有人說,這是大清編的史書,有失公允,故意拔高袁崇煥。袁崇煥死了以後,明王朝還撐了10幾年呢!

(八旗兵步步緊逼山海關,大明帝國最後時刻缺乏良將,熊廷弼、袁崇煥這樣的將領都是死於自己人之手)


筆者覺得,袁崇煥死後,接替他的將領其實都沒有什麼進取心了,前線將領的士氣重重受挫。袁崇煥慘死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動搖了前線將士的軍心。將士們難道不會覺得,為大明王朝效力,下場會好嗎?稍不如意,皇帝就會弄死自己。袁崇煥死後,遼東局勢真的是一天天潰爛下去,沒人可以解救了!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哪怕不是自毀長城,也是讓前線的將士寒心。不可取啊!


《明史》


(我是小林,寫作不易,希望我的作品您能喜歡。你能關注我,那更是我的幸事了)


小林品歷史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老實說,我沒看懂題幹所要表達的意思 。袁崇煥忠肝義膽,戰績彪炳,是彼時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悍將,卻被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禎帝所殺。根據史料記載,崇禎殺掉袁崇煥 ,等於幫了勁敵後金的一個大忙 ——袁冤死後,在隨後遼東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中,明軍再也沒有取勝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袁崇煥是明末時的國家棟梁,邊防柱石。崇禎擅殺忠良,如同自毀長城。袁被冤殺,預示著大明的國運也即將走到盡頭。這樣一位國之柱石,你卻問他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實在難以理解。

書生帶兵,後金剋星

史載,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 。1584年出生於廣西梧州藤縣(也有史料記載其祖籍是廣西藤縣,有爭議)。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任兵部主事、寧前兵備僉事等職。

1623年9月,謀勇兼具的袁崇煥被兵部尚書孫承宗賞識、器重,奉命出關構築寧遠城 ,後被攫升為右參政、按察使職,仍然駐守寧遠 。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戰神” 努爾哈赤親率十餘萬滿漢精銳圍攻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集眾堅守,在城頭架起西洋巨炮(採購自荷蘭的“紅夷大炮”),發炮轟擊,後金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努爾哈赤中炮負重傷,大敗而歸。袁崇煥文人掌軍,卻取得了寧遠大捷,積功晉升兵部左侍郎。

天啟六年(1626)八月,被袁崇煥擊傷的後金豪酋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含恨而亡。不久,袁崇煥再次擊退後金軍的兇猛進攻,取得了“丁卯之役”的大勝。

天啟七年(1627)四——六月,袁崇煥率趙率教、滿桂、祖大壽、毛文龍、劉應坤、畢自肅等將領,配合薊遼總督閻鳴泰挫敗了皇太極的大舉進攻,取得了著名的“寧錦大捷”。

千里救援,卻被猜忌

《明史》記載,“寧錦大捷”後,滿桂、趙率教等將領都得到朝廷厚賞,並加官進爵,但袁崇煥卻因為曾向皇太極議和以及被魏忠賢嫉恨,魏唆使其親信彈劾他拒救錦州而沒有論功行賞,只給他增加了一級官階 。

功高而不賞,袁崇煥憤懣不平,遂主動辭官歸裡。 天啟七年(1627),朱由檢即位,是為明思宗,亦稱崇禎皇帝。崇禎即位後召回袁崇煥,次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1629年10月 ,皇太極率八旗勁旅侵入明境,因數次敗於袁崇煥之手,對其畏懼異常,不敢直攻寧遠,而繞道喜峰口經內蒙兵分三路,連克龍井關、遵化,兵臨北京城下。

袁崇煥聞訊,未得詔命,立刻率軍千里回師救援。袁崇煥果然是滿清剋星,千里馳援的他不顧疲憊,一到京郊立刻進擊清軍,在廣渠門和廣安門外兩次擊敗皇太極。皇太極在軍事上不是袁督師對手,於是採納漢人謀士范文程之計,想方設法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用反間計挑撥崇禎與袁崇煥的矛盾。剛愎自用、猜疑忌刻的崇禎果然中計。崇禎疑心袁與皇太極有密約,雙方圖謀攻取北京,簽了城下之盟,於是決定召見並誘捕袁。

崇禎以“議軍餉” 為由召袁崇煥入城。原來,寧遠軍千里來援,在京郊奮戰了十幾天,軍無餘糧,馬無草料,數九寒天,悽風苦雨,露宿曠野,苦不堪言。袁崇煥聽說崇禎召他進城“議軍餉”,很高興,想也沒想就進城來到紫禁城。

忠良被磔,萬古奇冤

接下來發生的事也算婦孺皆知了。袁崇煥見到崇禎後,什麼都沒來得及說,就被武士剝掉官服,並當堂逮捕了,崇禎讓他下錦衣衛大獄,並嚴加審訊。

《明實錄》記載,崇禎三年(1630 )八月十六日,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袁崇煥,慘遭磔刑(凌遲,又稱“千刀萬剮”),含冤負屈而死。那麼,大明國防中堅、滿清勁敵袁崇煥究竟犯了什麼罪?且看看六部六卿(其實是崇禎)給他定的九大罪狀:

一、付託不效;二、專恃欺隱;三、市米資盜;四、謀款誘敵;五、擅殺島帥(毛文龍);六、縱敵長驅;七、頓兵不進;八、遣散援兵;九、攜僧入城。簡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崇煥何罪?莫須有也!

史載,崇禎以“通敵叛國”罪殘酷地處死薊遼總督袁崇煥,凌遲行刑前,觀者如堵,開膛破肚,骨肉俱盡,京師愚夫愚婦們爭啖其肉,最後只剩頭顱,還要傳視九邊;兄弟妻妾均遭流放,家產被抄沒入官,朝野山呼萬歲,自然無人替他鳴冤叫屈。直到七十年後的一七零二年,康熙帝授意清廷內務府公佈了皇太極的密謀,《清太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嘯亭雜錄》等文獻對這一冤案均有詳細記載—— 崇禎誤中皇太極反間計,輕信被建州女真人遣回被俘的楊春、王成德二太監,以為袁總督與後金訂有密約,故意勾引八旗軍入侵關內。康熙帝肚量還算寬宏,倘若他不洩露這一機密,後世一定會把袁崇煥當大漢奸看待 ,他也因此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康熙之所以敢於將此機密大白於天下,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大局已定,統治已經穩固,表彰忠臣義士(即便是敵對方的),更有利於凝聚民心、穩定政局。

袁崇煥之冤堪比岳飛,他死的比岳飛更慘。就連曾經的敵人都為他鳴不平,併為他平反昭雪,居然還有人說他對對中國造成了多大破壞,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答?這位提問者的提問,對袁崇煥是非常不公平的。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話說,古代某個地方出現了虎患——該地猛虎成群,到處傷害人畜。

這個時候,大家懸賞招募優秀獵手前來滅虎。

有一個獵手應募前來。

他想方設法誘捕老虎,可是,不但沒有成效,他還搭上了自己的一條命——在一次與虎搏鬥中被老虎吃掉了。

這位獵手一死,虎群更加肆無忌憚,瘋了似的追著人來咬,即使吃不了這麼多人,也要把人咬死、撕碎。

這時候,如果是真的是關心這場災難,就應該問:“虎群對該地區的破壞有多大?”而不應該問:“那個獵手對該地區的破壞有多大?”

明末亂世,天災人禍,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其中有旱災、蝗災,還有鼠疫,當然,人為的因素更大,民眾起義,滿清入關……

當然,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滿清入關,改朝換代,剃頭易服。

如果是關心這段慘痛鉅變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傷害,您不如問:“明末的天災人禍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或者問:“明清易代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

您去問:“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這不是存心黑袁崇煥,刻意給袁崇煥拉仇恨嗎?

當然,我也不認為袁崇煥是個什麼救世主,他的才能有限,並無濟世大材——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早就給袁崇煥作過非常中肯的評價——不過一個誇誇其談之徒耳。

袁崇煥的確好誇誇其談,吹起牛皮不顧後果,甚至不講邏輯。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單騎出關,察看了關外地形,回到朝堂便大呼:“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這是記載在《明史》裡面他的有的原話。

其他人看到這句話的感覺如何,不得而知。

就我而言,看到這句話,我是覺得狗屁不通。

既然予你“軍馬錢穀”,你又怎麼是“一人足守此”呢?

這句毫無邏輯的話,相當於說:“你們給我百萬大軍,我一個人就可以打天下了!”

你都已有有百萬大軍了,怎麼還是一個人呢?

袁崇煥有什麼克敵制勝的良招沒有呢?

三招:修城池、守城池、用大炮。

這三招守住一兩個城池不失尚可,但沒有野戰能力,根本不可能收復失地。

但他吹牛已成習慣,剎不住車,在崇禎帝面前拍著胸脯說:“五年可平全遼!”

這是沒腦子呢,還是沒腦子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袁崇煥能力雖然有限,但他有力挺危局的膽氣和擔當精神,真也不失一勃勃不屈的奇男子、偉丈夫的氣概,絕對稱得上一個英雄,一個悲劇英雄。

英雄未能挽救時局,但絕不能把那個亂世所遭逢上的破壞記到他的頭上。



覃仕勇說史


在明末時期的一些文臣武將中,袁崇煥的爭議可謂是最大的,支持他的說他是明朝的中流砥柱;反對他的,講袁崇煥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從一介書生到接過孫承宗的衣缽,他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對抗;從功成名就時的風光無限到被凌遲處死的滿目淒涼。袁崇煥到底功過如何?下面我依次給諸位分析。

好書生一腔熱血趕赴國難。

萬曆十二年,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又說廣西梧州)出生,萬曆三十七年,三十五歲的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但文人袁崇煥與別人不同,他平日裡不談風花雪月,只愛與退伍的老兵討論邊塞軍情。就這樣年復一年,袁崇煥雖身在福建,但是對邊疆之事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瞭解和見識。在袁崇煥任邵武知縣的三年後,天啟二年,袁崇煥前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而御史侯恂見袁崇煥頗有才能,便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

就在袁崇煥任職兵部不久,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攻佔了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當消息傳到京城時,朝野震動,於是熹宗與眾臣商議,準備派人鎮守山海關。而袁崇煥得此消息後,立馬趕赴關外查看地形。回去之後,袁崇煥便上言稱:“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糧餉,我一個人就能鎮守住山海關。”於是,熹宗破格提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袁崇煥果然沒有令人失望,初上任的他既有膽識,胸中也頗有韜略,如此便得到了軍士們的尊敬,更獲得了孫承宗的器重。孫承宗是一手打造“關寧錦防線”的猛人,上任之後復失地四百餘里,培養了如袁崇煥、馬世龍等優秀將領,

在督師薊遼期間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嫉妒而辭官回鄉。

而努爾哈赤在得知孫承宗罷官後,在天啟六年率領大軍進攻寧遠,在前無退路、後無援兵的情況下,袁崇煥帶頭與眾人血書盟誓,準備死守寧遠,最後在合理的戰術指揮下,努爾哈赤損失慘重,雖恨而歸。寧遠大捷的消息傳至京城後,舉朝歡喜,袁崇煥也升為右僉都御史。

而天啟七年的寧錦之戰後,眾人都得到了應有的獎賞,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袁崇煥因此憤而辭官。

袁督師剛愎自用,到底是奸是忠?

袁崇煥被定死罪的兩條罪名是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自斬殺毛文龍,並於崇禎三年八月被凌遲處死,據說處刑之時,百姓爭相搶其肉而食,大罵袁為叛國奸賊。

袁之死與他本身是有很大關係的。朱由檢即位後,重新啟用袁崇煥,並任命其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職位。次年,袁崇煥回京向崇禎報告工作情況時,講出五年復遼的狂言,當顧問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時,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來安慰皇上的。

要知道崇禎用人多疑,在位期間罷免任用了了七十多位侍郎級別以上的大臣,光內閣首輔就換了十幾位。要是崇禎聽到袁崇煥如此忽悠他,早就將其處死了。軍國大事,豈能兒戲?

而另一件事便是擅殺毛文龍,僅僅因為毛文龍部所耗錢糧數目過大,以這麼一條理由就將如此高級官員殺害。且重要的是毛文龍在北方戰場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有他在,後金始終都不會放心大後方,但毛文龍一死,後金便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

從這兩件事情和擅自與後金議和一事就能夠看出來袁崇煥之剛愎自用。再加上五年復遼的大話,崇禎豈能饒了他?

毛文龍是否該殺?

在我看來,毛文龍該殺,但袁崇煥殺他的時機不對,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團結一切力量消滅後金,但袁崇煥卻將自己人給消滅掉了。而毛文龍被殺一事,最開心的不會是袁崇煥,而是皇太極,因為從此就不用擔心出征時毛文龍跑過來搗亂了。

毛文龍為什麼該殺?

在北方現場上,毛文龍部就像一支插入敵方腹部的釘子,雖然釘子難以造成大傷害,但可以時不時的讓其陣痛一下。而且在看準時機時,與袁崇煥這個大錘子的配合下,這顆釘子甚至可以造成內出血,達成致命的效果。

但從另一方面說,毛文龍遠在海島之上,天高皇帝遠的,隨時可以投靠後金或者自立為王,而且其並不是事事唯朝廷是從,所以他是一個有危險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毛文龍該死,只是袁崇煥殺的時候不對。

最後的總結。

袁崇煥最終還是死了,死在崇禎懷疑他叛國通敵,死在他信口開河、剛愎自用。

但袁督師絕對是一名愛國將領,曾經在福建邵武任知縣時,袁崇煥便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千里之外的北方。收復河山、中興大明是其畢生之追求。作為一名文人,“治國、平天下”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在我看來,袁崇煥是沒有做出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情的,至於其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