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眾所周知,一戰時期誕生了坦克,隨之反坦克武器也隨之誕生,發展型號也不斷增多,其最具代表的是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和德國的37毫米反坦克炮,構成了大戰初期反坦克的中堅力量。最具代表性就是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二戰開始後,隨著坦克不斷更新換代,裝甲不斷增強,可蘇聯為何一直喜歡用這個45毫米反坦克炮呢?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首先,二戰時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並不是完全無法應對德軍的裝甲部隊,只是因為隨著德軍裝甲單位的升級,逐步的開始無法有效應對德軍的裝甲部隊。其次,二戰時蘇聯使用的45毫米反坦克炮,有三種型號,分別是19-K、53-K、M-42,而最終生產到1945年的型號是在1942年才定型的45毫米M-42型。因此,這三種反坦克炮以及這些反坦克炮的設計來歷,在蘇德戰爭的各個階段起到的作用,以及在測試場1000米的距離上測得的穿甲能力分別是什麼。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看似不起眼的反坦克炮,威力卻不小

19-K型

45毫米 M1932(19-K)型是蘇聯在蘇德戰爭早期使用的小口徑反坦克炮之一。它的來歷其實和德軍使用的37毫米PAK35/36有關,姑且可以算得上是PAK35/36的親戚,而且它還有一些法國血統。該型反坦克炮是蘇聯人在1932年-1934年之間,通過37毫米 M1930 (1-K)的改型炮架,再加上於1932年設計的炮管,而口徑的來源是因為在車床上可以將儲備的大量法制的4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彈通過銑出的驅動頻帶轉換為45毫米口徑。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聞名於世的德國PAK35/36

為什麼說它和德國人的PAK35/36有關呢?因為它的炮架原型是37毫米反坦克炮,而該炮是1920年代末期蘇聯剛剛開始研製反坦克炮時,由於蘇聯工程師缺乏反坦克炮的設計經驗,而軍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秘密聯繫了德國,請求他們的援助。且當時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擁有反坦克炮,因此萊茵金屬打著為蘇聯設計製造的名義悄悄的進行反坦克炮的設計,並於1926年造出了該炮的原型,最終在1930年,成功推銷給蘇聯,並且攬下了一大筆訂單。該炮在1934年還被蘇聯海軍改進成45毫米的21-K型防空炮,但沒有VT引信且炮彈飛行速度較慢,防空效果不佳。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該炮在1937年時已經過時,進而被將在下文介紹的53-K型反坦克炮所替代。但是由於之前大量的庫存,該炮依然參與了蘇德戰爭第一階段,且該炮以1932年型號45毫米坦克炮(20-K)名稱被安裝在蘇德戰爭早期的蘇聯坦克中。該炮的穿透能力在1000米時,APHE彈藥的穿透力為32毫米,APBC-HE彈藥的穿透力為35毫米,APCR的穿透力為40毫米。而早期德軍裝甲單位35T,38T,III號坦克A、C(主要是早期型號)等的正面裝甲也不過50毫米,甚至還有個位數毫米的。而步兵反坦克炮的戰術本來也不是以正面的方向攻擊敵方,大多數是採取伏擊等戰術,因而在蘇德戰爭初期還是能夠派上一定用場的。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53-K型

19-K的替代品就是53-K型反坦克炮,53-K型反坦克炮是在1937年時設計的,在19-K的設計師不幸被大清洗處決後,他的繼任者米哈伊爾.羅戈洛夫設計改進的。53-K型在本質上是使用現代彈藥版本19-K反坦克炮,不過其德國的血統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它的炮架系統的根本設計根本沒有多大變化,依然是德國的PAK-35/36炮架的設計。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而其他方面的改進包括半自動後膛,瞄準系統,擊發系統,稍加改進的炮架,新的火炮防盾和其他輔助的可動配件的重新平衡。但由於其他方面的改動較大,因而被賦予了新的編號。該炮經過一年的時間測試和不斷改良後,於1938年投入生產,一直到1943年它的改進型M-42量產一年後而停產。該炮共生產了37354門。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該炮同19-K型一樣,都在蘇德戰爭早期服役,但是它們的反裝甲能力使其只能與德國輕型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作戰。III號坦克和 IV號坦克的早期型號也只是能在近距離被擊毀,同上19-K型,該炮也是大多用於從伏擊等戰術,而正面面對只會讓蘇聯的反坦克部隊處於危險之中。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冬季,雪中火炮陣地

值得一提的是,該炮如果放在1938年左右看,並不是十分落後的,因為該炮也被提供給西班牙第二共和國以及第十五國際縱隊,該炮在西班牙內戰時表現較好,曾被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英國人理查德.巴克塞爾指出:即使在3千米的距離上遇見重型坦克也能有效擊穿。(不過筆者認為這有些過分誇大該炮的作戰能力)。該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的擊穿能力與19-K相同(筆者認為應該是在測試時兩者都採用了現代化彈藥所導致的,因為該炮並沒有增加火炮倍徑)。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M-1942型

關於45毫米炮家族的最後一代,45毫米M-1942(M-42)型,該炮從1942年量產開始,一直生產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M-42是172廠在53-K的基礎上大改而成的。該炮的倍徑更長(L66,比53-K炮管長了20倍口徑,因此是45毫米/ L66),帶有更強大裝藥筒的炮彈和更厚的炮盾(從原先的4.5毫米,增加到了7毫米),但在炮架上採用了鉸鏈結構進而減少了火炮輪廓,使得防護面積縮小,炮組人員變得更加擁擠,因此需要炮組人員跪著才能使用該炮。為了加快生產速度,172廠還引入了一些小的改動。該炮共量產了10843門。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在1943年該炮量產時,德軍以及大規模換裝虎式坦克和IV號坦克H型,該炮並不能從正面有效擊穿他們,進而該炮又很快地被口徑更大,穿甲能力更強的57毫米ZIS-2型反坦克炮大規模取代。儘管他們在對付重裝甲單位時顯得火力不足,但是在對付輕裝甲目標上卻顯得十分有效,並且該炮可以在側面有效擊穿黑豹中型坦克和IV號坦克H型。在對付德軍的輕裝甲目標時,例如德軍大量裝備的半履帶運兵車,輪式裝甲車等,其裝備的高爆彈和榴霰彈可以有效殺傷車內人員,以及對毫無防護的步兵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該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段還被羅馬尼亞部隊大量繳獲,到1943年,羅馬尼亞陸軍共繳獲了709門該炮,其中有486門被修復後裝備到羅馬尼亞反坦克單位。該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使用APBC-HE彈藥的穿透力為40毫米,使用APCR的穿透力為46毫米。

二戰時期,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為何能完爆德國坦克,使用到戰後

因此,衡量一門火炮的作戰效益,我們不能只看其反坦克方面的能力,還應當注意其在反步兵,反輕裝甲單位的效能。而45毫米炮的後期版本M-42型,雖然在反坦克上能力不足,但在反步兵,反輕裝甲單位上有著不錯的效能,因此被一直量產到二戰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