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

成長中的媽媽


【孩子的性格大多取決於父母的關係】

孩子的性格跟成長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在孩子成長的前期,會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孩子又處於模仿學習階段,容易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strong>夫妻關係是所有家庭關係的核心,夫妻關係和諧了,親子關係才能和諧。

但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通過相親認識的,缺乏感情基礎,缺乏互動就容易關係冷淡。

夫妻感情失落,他們不自覺就會通過孩子來表達負面情緒,把自身的焦慮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有時難免因為孩子未達到心理預期而變得焦慮,於是不斷對孩子提出新要求,開始變得只考慮考試成績和各種才藝。

父母越來越多“我們也是為你好”的新要求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孩子漸漸感受不到父母之間的愛和家庭的溫暖而缺乏安全,親子矛盾也越來越多,家庭關係就會這樣惡性循環下去。

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學習榜樣和安全的成長環境,就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一些錯誤的思想和不良習慣,成為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這樣後期再進行矯正和改變會相對困難。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用“自以為好”的方式施加給孩子,而是給予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孩子說出內心隱藏的話。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回答:我需要你們的愛與陪伴。

當親子關係不斷加深,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和更積極的情緒去接觸外部環境,逐漸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

所以,父母們要努力地經營夫妻感情,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安肯心理


暑假,愛人帶著兒子回老家,我媽作為奶奶,去看了孫子。

只接觸了一天,今天早上跟我發了微信,表達三點:

  1. 孫子可愛。那是必須的啊,孫子嘛,隔代人啊,怎麼看都可愛。不想當年對我,怎麼看都不爽,正常。
  2. 孫子做事有規矩。具體表現是:玩過的玩具會把他擺放回原來的位置,並且要排列整齊。
  3. 還不到兩歲,就能數數到19,表示震驚。

這件事純粹是王婆賣瓜。自己的孫子,總覺得是天才。不僅我媽,當我上個月發現他能夠數到13時,我也跟老婆說過這樣的話:咱們兒子不會是小天才吧?我老婆說:你兒子才是電話手錶!後來發現說的是一個人。

今天我要說的是,孩子之所以這樣,跟媽媽有計劃的培養密不可分。

  • 首先,之所以有規矩,是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訓練,現在已經習以為常。

比如說歸還物品,擺放整齊這件事,媽媽最開始的訓練道具是拖鞋。有一陣子他特別喜歡擺弄鞋,因此媽媽就引導他擺放整齊。注意,引導並非要求,常用語是:魚兒,能把鞋子擺放整齊嗎?像媽媽這樣的。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第一次說的時候,他可能不會做,但是不知道哪一天,他就會自主完成。

這中間的過程,需要媽媽堅持。

現在,兒子去早教班,每次玩過的玩具,小平衡車,都會擺放回最佳位置。得到老師們的一致讚許,但是我知道,這背後,媽媽付出了很多思考和行動。

  • 其次,保持克制,不全滿足。

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是車,尤其是挖挖車(也就是挖掘機)。每次都會在超市的玩具櫃檯看很久很久,我們就在一旁等著他,欣賞兒子見到新玩具的驚訝:哇!挖挖車、挖挖車!這激動情緒,接機口面前的粉絲們是肯定演不出來的!

有時候我會想給他買,但是媽媽說不行,不能見到什麼都買,未來總有一天我們買不起。

有些喜歡的東西不一定非要擁有,擁有了或許就不喜歡了。況且,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說回來,還是堅持。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臉,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給予只是暫時愉悅,不給,則是為了他未來的強大。

教育無小事。

作為家長,客觀的分析行為、理智的規劃性格,是真正的愛他。


朱鐵平


孩子的性格應該是天生後天各參一半吧。

一、以我家倆寶為例。

我家大寶性格內向不多言,家裡親戚從不會主動打過招呼。同學相遇人家跟她打招呼也從不理人。我跟她的老師溝通過,老師卻說她不是內向型的孩子,在學校可能說了。如果要說是她父親事事限制她的結果嘛,又不盡然。小寶出生會說話後卻與大寶形成鮮明的對比,能說會道,紅的能說成綠的,很會狡辯,也很陽光,笑臉常常掛在臉上。

兩個孩子來自相同的父母,來自相同的成長環境,唯有兩個不同點。

1、大寶6個月大時被迫與父母分離過25天。那時因為我要上班沒人帶被迫帶回孃家。

2、我懷大寶時心情憂鬱,情緒容易波動;而懷小寶時每天都樂呵呵,任何因素都改變不了我的心情。

這隻能說明孩子的性格是天生。但是——

二、以我自己為例。我小時候吧,母親也愛事事限制我,不准我交朋友怕影響我的學業。因為我那時的成長環境是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她擔心我接觸到那些不讓女孩兒上學的家庭的孩子,而有不想上學的念頭。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吧,小時候的我,膽子小性格又內向不多言,像大寶一樣從不會主動與家裡親戚打招呼,只是稍微比大寶好一點,人家和我打招呼我會附和。可長大後我漸漸變得多言起來。

這又能說明孩子的性格是後天可以改變的。

綜上總結,孩子的性格可以是先天形成的,但在某種特定因素下又是後天產生的。


職場雙寶媽媽


孩子性格其實由天生的一部分決定的,程度還很高,而且寶寶的性格由媽媽決定的部分比較多,因為媽媽在十月懷胎的時候,寶寶的性格會受到媽媽情緒的影響。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就會很注意自己的脾氣,減少發脾氣衝動,儘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然,孩子出生之後他們的性格可塑性還是很高的,因為在中國家庭中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會長一些,所以媽媽的性格可以說是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不能影響深就放棄對孩子整體性格的塑造,揚長避短還是很有必要的,3-6歲可以說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黃金時期了,也就是老人常說的“三歲看大,7歲看老” 但家長不能等到孩子3歲才開始培養孩子的性格,而是從孩子幼兒時期家長就要開始培養,對於性格尚不明顯的孩子可以藉助科技手段,消費級的基因檢測就可以做到。



對孩子整體性格包括積極傾向、多愁善感程度、沉著深思、勇敢無畏等,有一個把握之後,對於一些“短板”性格就要成為家長培養的重點。



無論培養重點在哪裡,家庭的氛圍絕對是培養孩子整體性格的最有效的方式:

1、家庭和睦、父母之間要相互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父母之間爭吵、隔閡會使得孩子變得敏感、多疑,甚至導致青少年犯罪率增高。



2、對於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的重要程度,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較高,也缺少同齡人的陪伴,孩子的性格會偏向與自私、不關心別人等等,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多帶孩子到同齡人的圈子當中,在同齡人中學會成長、改善性格。



3、減少威脅孩子、嚇唬孩子。在孩子成長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不吃飯、哭鬧、弄髒衣服的時候威脅孩子,例如“再哭就把你丟掉”、“你不吃,老虎可就來吃了”。這種行為可能會失去安全感,變得膽小內向。


小茶是水


是天生的。

美國心理學家Carl Schwartz和同事們(2003)進行了長達20年的縱向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的分野從嬰兒時期就已經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在2歲時表現的內向的孩子,在成長到22歲時,面對刺激仍會顯得拘謹。

其實早有研究發現,內向是一個人伴隨終生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一切想讓孩子變得不內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費心思。

每一種性格都是獨特的氣質,沒有上下優劣之分。

羅永浩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其實與一般世俗的偏見相反,內向的人,除了銷售崗位以外,在其他職業上相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並沒有劣勢。反而在一些需要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上,內向的人會更有優勢。


鑫媽向前衝


在我看來,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但肯定也離不開後天的培養,兩者相互促進、互為影響。

也許,小時候的你,不善言談、性格內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受了學習和工作的磨礪,你會變得越來越健談、越來越外向;也許,小時候的你,脾氣暴躁、性格粗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變得越發的彬彬有禮、謙謙君子。


因此,性格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環境薰染有所改變的,特別是可塑性極強的孩子。


蛋仔嘛嘛成長館


是天生的

科學實驗的證明

科學家研究了一對出生即被領養、40年不曾相見的同卵雙胞胎達芙妮和芭芭拉。雖然從未謀面,但是她們的愛好、擇偶觀、生活小習慣、性格幾乎完全一樣。甚至40年後初次見面,她們選擇的衣著都不謀而合,天哪!

近些年腦科學、基因科學的進展,讓科學家發覺,之前忽視了基因的強大作用。不論是智力高低,還是內向外向、膽子大還是膽子小,甚至愛不愛吃辣,都和基因有超強大關係。

所以,其實性格這東西,確實是不太公平的。有熱的大腦天生就設定成樂天派,有的人性格天生就容易看到黑暗面。基因決定了我們性格的相當程度的底色。

是不是覺得挺震撼的?毛豆媽也很是吃驚,性格一大部分竟然是基因決定的!但是我們得接受現實啊!這的確是近年來基因科學取得的結論。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具體的實際育兒過程怎麼面對呢?

1.別跟孩子本身的性格較勁:

前幾天收到這樣一個留言:

“我的孩子本來在家裡很安靜,但是一到外面就人來瘋似的上躥下跳,我好幾次想讓他想穩重點,他也不聽,怎麼辦呢?”

要知道,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活潑外向,有數不清的精力,這種孩子恰恰需要靠高能量的運動來揮灑出來,天天讓他像安靜孩子似的待著,他會很難受的。

還有的內向孩子的媽媽總在問:“如何能讓我的孩子大方一點?

如果你能明白,這麼小的孩子內向、慢熱,更多的是天生基因的影響,而不是你教養方式的原因,你也許會釋然下來,學會欣賞天賦的本真的他,而不是急吼吼地去改變他。

著急改變孩子的時候,對自己默唸三聲:“這都是基因、基因、基因!隨他去,我的執念改不了的。”

終結你做父母的焦慮

上次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的特別好。

“我是男孩,上面有一個姐姐。父親脾氣暴躁,母親也沒好到哪裡去。但是長大後,我和姐姐的性格差異很大。姐姐脾氣和父親一樣的暴躁,而我卻能理解父母的艱辛不易,性格脾氣也要溫和的多。如果說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那為什麼會出現和我姐姐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毛豆媽想跟大家解釋的是:各種母嬰公號上的極端文章“只要父母做了A,孩子就一定隨之會XXX”的嚇唬人的事是不存在的。瞭解了這一點,為人父母就可以少很大的焦慮。

孩子的性格究竟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說:是孩子天生基因和外界互動的結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每個孩子內化的方式都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又進一步對父母的教養方式予以反饋。成長二十年左右的數不清的來回、互動,最終才形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所以,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特的、無法預測的。孩子的人生,是沒有“因為X所以Y”這種簡單明瞭的公式的。

換句話說,孩子性格的負面特點,並不一定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教養當然很重要,但不是萬能的。

焦慮的時候,對自己默唸三聲:“這都是基因、基因、基因!不一定是我當媽的做得不對!”

愛孩子吧!無論他性格和你想象的多麼不一樣

<strong>

有一些父母,他們說自己喜歡孩子,但其實他們只喜歡某種特定類型的孩子。

喜歡體育運動的爸爸,可能會對孩子內向好靜而感到失望;一個愛美的媽媽,不喜歡打扮的像假小子一樣的女兒;喜歡彈鋼琴懂藝術的媽媽,總想糾正自己沒有音樂細胞的女兒;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父母,總髮愁孩子為什麼不像自己一樣愛看書。

孩子的天生基因存在著巨大差異,這就解釋了孩子性格的不同。可是,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出生在這個世界的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差異,未來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就不會對孩子那麼多的行為感到不能接受了。自然的美、生命的奇蹟,這些不都是生命形態的多樣性嗎?我們的孩子,正是這壯闊萬物中的一員。

有一位焦慮的母親來求助教育家:“我覺得我的孩子太過羞澀,不像我一樣能歌善舞,你能幫我想辦法改變孩子的性格嗎?”

教育家指指皎潔的明月:“你覺得月光改成紅色會不會更美?”

母親說:“月光本來就是白色,怎麼會變成夕陽一樣的紅色呢?”

教育家說:“你的孩子本像這潔白的月光一樣美,你又為什麼非要改變他呢?”

當父母能夠像欣賞靜靜的小溪、天邊的明月、奔跑的小鹿一樣,心裡有著順其自然、不加以改變的喜悅時,孩子才會安然於他本來的樣子,做一個快樂的孩子。

哲學家告訴父母:“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只要他能不斷的成長就可以了。”

不接受孩子的時候,對自己默唸三聲:“這都是基因、基因、基因!他有自己快樂的路,不要我干預。”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吧,科學家已經證實這是上天基因賜予給他的。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吧,就像孩子從來不屬於父母私有一樣。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吧,就像我們靜靜的欣賞天邊的月亮,而不存私慾去改變他一樣。


濛寶洛琦


這個問題是心理學的範疇,也是親子教育的範疇。很多家長,甚至家長把氣質與性格混淆了。氣質是先天的心理特徵,性格是後天的心理特徵;氣質不分好壞,包括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四種類型;性格沒有完美之說,只有完整之別,一個完整的性格,包括了服從、協商、順從、支配、叛逆、包容六種。性格很顯然是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心理因素。


性格形成最關鍵的時期,是0-3歲與3-6歲。


1、0-3歲為服從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聽從家庭中的教育權威——母親的口令。實驗證明,在0-3歲沒有經歷服從期訓練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會很難聽從老師的口令,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這裡面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教育一致性”,即母親才是親子教育唯一的口令發佈者,當觀點不一致時,可以揹著孩子交流,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爭吵。母親要注意教育口令的明確與簡短,讓孩子能夠聽清楚,容易操作。口令的難度要循序漸進,當提出口令之後,一定要執行,切忌妥協或放棄,因為這樣做,很容易破壞母親的權威形象。有一個技巧,叫做“溫和而堅定”,可以想辦法幫助孩子完成口令。


2、3-6歲為協商期:在這個階段,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親子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上下級的關係向平等關係過度。有兩個關鍵詞叫做理性與商談。通過理性的思維與商談的方式與孩子分析問題、處理矛盾。當孩子掌握協商能力,為她日後為人處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via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


勇赫大叔


孩子的性格是後天的,而氣質是先天的。

性格

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熱個特徵

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一個人助人為樂,是他性格的特性,性格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經形成便相對穩定,會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表現出來。

性格相對穩定但並不是一成不變,會在生活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候,帶來性格的顯著改變。

性格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更多體現了一個人的社會性,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性格的差異。

性格影響因素

  • 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周圍的社區、所在的城市以及國家,都會影響性格的形成

  • 氣質:有些人天生熱情、活潑,對新事物容易接受,但這些人難形成細緻耐心的性格。

  • 認知:對現實的態度,表現在追求什麼、喜歡什麼,這些都決定他的性格

“泡泡育樂園”有很多的育兒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有專業的睡眠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可以給媽媽提供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關注公號留言,泡泡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我認為這裡面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後天的因素可能會更加的重要一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講,每個人出生以後,都會有一種不同於他人的氣質類型。這個氣質類型和日常生活當中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概念。氣質類型主要分為四種: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當然,純粹的某一種典型的氣質類型的人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是不同比例的混合。這種氣質類型是一個人性格,或者說人格的基礎。比如說,抑鬱質和粘液質的人,容易形成偏內向的性格,因為它本身具備這樣的氣質類型,所以在這種性格類型上有先天的因素。

當然,性格的形成,後天養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重要的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要超過先天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例來說,同樣是抑鬱質的氣質類型的兩個人,如果他們的父母採取了不同的教養方式,那麼他們的性格也會有明顯的不同。如果他們的父母看問題比較樂觀開朗積極,遇到事情喜歡坦誠的交流,那麼,他們的孩子往往會形成比較外向的性格。相反,如果他們的父母也是比較內向的,遇到問題喜歡自己扛,不喜歡向別人求助和交流,那麼,他們的孩子也就很容易形成偏內向的性格。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性格是可以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的,並且,如果你發現這個性格需要進行改善的話,也是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方法進行改變的。這樣的一個結果,朋友們看到,會不會比較高興呢?畢竟,它給了我們許多普通的人一個改善提高的機會,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改善我們的性格,使它更優化。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安嶺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