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就不走,孩子養成“撒潑耍賴”性格,父母該如何糾正?

朱維妙


導讀:不抱就不走,孩子養成撒潑耍賴的性格,父母該怎麼辦?

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用一些“條件”來威脅父母,父母滿足了他們,他們才會變得順從,否則就倔強到底,這時父母就會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定義為“撒潑耍賴”,那麼孩子到底是真的撒潑耍賴還是假的呢?這個需要我們大人先好好區分一下。

聽到過一句話:兒童所有的行為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是沒有惡意的。作者提到孩子需要父母抱才願意走,父母應該反思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1.平常是否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給孩子的關注不夠?陪伴並不是指孩子在玩孩子的,大人做大人的,你們只是同處一個空間而已。這個陪伴是指父母有融入到孩子們的遊戲當中去,有參與度,有跟孩子做有效的互動。

辦法:陪伴孩子時就全心全意陪伴,不玩手機,不看電視,不做家務,就專心陪他玩,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一些遊戲場景,讓孩子真正體驗到你陪伴他的樂趣,即使不玩,哪怕陪他聊聊天,陪他笑都可以。

2.平常是否擁抱孩子的次數很少?如果父母平常擁抱孩子次數少,加上孩子年齡本來小,孩子會想以此種要求來證明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爸媽是愛我的。



辦法:儘可能多地擁抱孩子,要求的時候,第一時間滿足他,沒要求的時候,也可以多擁抱他。

3.是否有二胎?如果家裡有了二胎,孩子會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關注,而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

辦法:還是多陪伴,全身心的陪伴。

4.當父母想要孩子按著自己的意願去行事時,而孩子不同意,父母就用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所以孩子也學會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辦法: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用尊重、平等、溫和而堅持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對孩子保持包容和耐心。

5.孩子是已經形成了這種習慣,只要撒潑耍賴,父母哭會屈服。

辦法:孩子哭、耍賴的時候,安靜地陪在他身邊就好,明確告訴他:等他哭夠了,鬧夠了再走。父母不要發脾氣,不要因此著急,當他哭累了,給紙巾幫他把臉擦乾淨,確認他不再哭了,願意走的時候再離開。這樣做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原來父母說話是算話的,也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做事的底線和原則是什麼,下次就不易再犯了。

我是一個擁有兩個男孩的寶媽,愛學習,忙時碼字,閒時育兒,多平臺原創作者。看完後如果覺得有收穫,或喜歡我,歡迎關注、留言或諮詢哦。

注:圖片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樂歡爸媽


我是一位全職媽媽,為了孩子真的願意放下自己的工作來照顧他。對於育兒方面比較瞭解,我想對這個話題發表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現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到兩個孩子,都是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尤其是老人帶的孩子,由於過分的寵溺,凡事都百依百順,以至於很多孩子都太過自我,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得圍著他轉,不順著他就撒潑耍賴。


我家孩子一直都是我自己在帶,但是因為他從小身體抵抗力不好,三天兩頭感冒生病,所以對他有些寵溺。以至於好長時間他才緩過來,以前每次出去玩,他都是自己走路,但是中途就不肯走了,我是連哄帶騙費了很大功夫,才勉強把他走回家。

後來他長大些了,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孩子很可能被我帶壞了,出門總是不肯走路要抱,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買不走,我打過也沒用,他完全不顧及公共場合,撒潑耍賴,連滾帶爬就是不走。我那次沒有心軟,堅決的對他說不。我告訴他,家裡的玩具有很多,不能再買了,可以買顆棒棒糖獎勵你。他不肯走路,我就故意加快腳步不理他,但是還是會偷偷回頭,保證他的安全,告訴他實在走不動了可以找地方歇歇,不可以要媽媽抱了,你長大了,別的小朋友看見了會笑話你的,多給他講講道理,慢慢的他也就不要求抱了,都是自己走。


茜茜談育兒


1.如果自己精力和體力都能跟得上,而且心情也不錯,就抱著孩子走。儘量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愛。

2.如果覺得是個問題讓父母特別困擾,那就蹲下身子告訴孩子今天不想抱他(她),因為自己很累或者心情不好。也就是說要說出真實感受,不能作假。如果父母說了假話,孩子是能感覺出來的。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客人一樣尊重,做不到什麼就照實說,孩子會難過,但不會留下心理創傷。

提醒:孩子想讓抱,是因為父母抱著更有安全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關懷。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孩子的培養需要愛和自由,如果不願意幫助孩子做什麼,要真誠地說出來,不必也不能說假話。如果說假話,孩子會有感覺,雖然孩子不表達不滿,但心裡清楚,會影響親子關係。

還有一點:孩子沒有錯,儘量不要呵斥孩子。呵斥得多,會讓孩子感覺缺愛,不受重視,留下心靈陰影。



曉瑩15236173123


不想給你舉什麼例子了。就問你自己能抱他一輩子嗎?能的話就一直抱下去。

如果不能的話,該放手就放手,該狠心就狠心,就算在公眾場合也不要怕丟臉,就在一旁看著他鬧,要一直等他鬧完了,沒力氣了再好好跟他講道理,一定要讓他明白鬧是行不通的。一次不行就多來幾次,為了他以後的人生,也為了你自已,一定不要怕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