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階段的論文寫作、期刊投稿、學術心得

博士階段的論文寫作、期刊投稿、學術心得

關於博士生如何更好地寫作和發表論文,徐定德博士個人看法如下:

我個人現在這階段寫文章的“套路”大概是按照以下這個大的步驟進行的。

先是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點(這個點可能與我們自身的成長環境有關,自己想去探索;也可能是跟手裡的數據有關,自己想通過數據來寫一點文章;也可能是導師對我們的安排,多種多樣),然後通過這個點衍生出幾個關鍵詞,利用CNKI,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百度學術等多種渠道找一些文獻(經典的+最新的,最好是一些比較好的期刊上的文獻)。通過讀題目、摘要和泛讀文獻,剔除一些和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鎖定15篇左右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文獻,然後進行細讀,並做好歸納筆記。

我自己的經驗是:一般讀15篇左右的外文文獻,很多共性的東西都會明白(如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哪幾塊,研究方法主要用的哪些,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哪些國家/區域等),接下來,可進一步看能否找到自己想做研究的切入點,即文獻批評點。如果能找到,可羅列2-3點切入;如果找不到,可能需要再仔細的閱讀一下文獻,或反思下自己找的文獻是否經典,或再擴大一點閱讀的範圍,直到找到好的切入口為止。

就我個人的經驗,文獻批評點可以從已有研究中的很多地方找到,可著重關注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方:

1.題目和摘要

有的研究直接題目就點明瞭要做什麼,而要做的基本就是比較新的。比如探究A因素對xx的影響。A因素可能就是已有文獻中研究的比較少的(相比於此篇文獻前的其它文獻)。除了題目外,有些文獻摘要第一句就會寫關於xx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B,C等方面,但(外文文獻中經常使用however, but等詞轉折)關於D對xx問題的研究比較少,這也是切入點(文獻批評點)。

2.引言主題句或末尾句或段落中總結歸納的句子

外文文獻經常將文獻批評點作為段落的主題句提出,然後用幾句話引用一些文獻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當然,也有先通過一些文獻來說明一個現象/問題,然後在段落結束時用一句話總結。這是兩種比較常見的方式。我們可以從引言的主題句中去找我們研究可能的切入點,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也可以參考這種寫作方式。

3.結論與討論

在這部分中,可能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作者通常會交代自己的研究與其它同類研究的異同,可以將“異常”的地方摘錄出來,因為這可能作為自己研究的文獻批評點。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研究第一句話這樣說:許多研究發現,A對xx問題影響極其顯著,但其作用方向卻並不一致。然後作者舉例說,B的研究結果是正向,C的研究結果是負向。這個可以用到自己的研究假設中(如承接上面的例子,我們在研究中用到A這個指標,就可以假設:A對我們研究的問題有顯著影響,但作用機制並不明確),以及文獻批評點中去(即已有研究中,A對問題的作用機制並不明確,需要進一步驗證,所以有了此項研究);二是在英文文獻中,作者一般會在這部分提自己研究的創新點在哪裡,研究不足在哪裡(將來的研究空間)。可把這部分摘錄出來,作為自己的研究筆記。

當我們仔細整理10-15篇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後,對比一下就會發現,有些文獻的切入點和提出的不足都是相似的,這時就可以把這種點提出來作為自己研究的切入點,並引用這些文獻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不過,也有可能仔細看了這10-15篇文獻後,也沒能看出這些研究在哪些地方有共性的批評點,這時可能就需要自己歸納了。比如我自己在近期的一篇研究中就發現,關於xx問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發達國家的城市,集中在A,B,C三種類型,少有研究關注發展中國家,關注農村,關注D對xx問題的影響。我就以此作為我文章的切入口之一進行論述(還做了一個表格來佐證我的觀點)。

這一大的部分看似簡單,其實是最耗時,也最難的。在我個人近期的研究中,這部分所佔的時間基本佔到我整個研究過程時間的75-80%。這部分相當重要,可能很多人都寫不好。我早期的文章就是不大明確這部分想表達什麼(老是在說做我這項研究的政策意義,背景之類的東西),切入口也沒找好(模仿其他人的研究,切入口的點在這個圈子裡都被寫“爛”了),主題句不明確(這裡寫一點,那裡寫一點,有時根本沒有主題句),所以早期的英文期刊投出去基本一投就被拒(因為主編會收到很多的投稿,直接看一下摘要和引言沒看到啥他(她)感興趣的點,或根據他(她)的專業知識判斷我找的切入點沒有啥新意,就直接委婉的拒稿了)。直到近期明白這種寫作“套路”後,文章基本寫出來投稿都會被送審的。近期投的幾篇文章直接很快就送審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當天投,當天就送審了)。所以,建議多用點時間在這個部分。

文章切入點找到了,那麼後續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就自然就有了。按照這種套路寫下去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然而,在後續的寫作過程中,可能還需注意的部分,我個人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1.文獻綜述的撰寫

與前面部分提到的切入口相對應,文獻綜述部分極其考驗個人閱讀質量和總結歸納能力。文獻讀的不透,沒抓住關鍵點,那這部分可能會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也極其糟糕。我個人早期是不會寫這部分的(看我早期發表的文章就知道了),那時有很重的模仿痕跡(其實,根本就是沒意識去找所謂的切入口,基本是數據驅動,看已有數據能做什麼),只是羅列xx做了什麼,xx做了什麼,歸納能力也不強,很散。身為過來人,我的建議是可以找同領域top期刊上的好文章,看看其他學者是怎麼寫這部分的,可模仿著其行文方式來寫。這是一項可以鍛鍊的能力,多寫一些文章,有意識的鍛鍊自己,注意總結歸納相信很快能力就提升上來了。

2.理論框架的梳理、指標的選取和研究假設的提出

早期,我個人不熟悉人文社會學科寫作的“套路”,經常會省略理論框架這一步。直到有位審稿人提出,我選了一筐指標,但這些指標選的沒有啥依據。根據常識,影響XX問題的指標可以選幾個,也可以選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所以他(她)建議我補充我研究的理論支撐是什麼,研究框架是什麼,要在這個的指導下選取指標開展研究。我個人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早期文章被拒很多次才明白這點。同理,理論框架有了,指標才會有。指標有了,研究假設才會有。研究假設通常需要根據已有文獻來(所以在閱讀文獻時,可以將一些常見指標對xx問題的影響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的。即總結這些指標是否對xx問題影響顯著?作用方向怎樣?)。當研究中有其它研究從來沒有用過的指標時,需要論述下這個指標對研究問題可能的影響方式(是正的,還是負的,還是有正有負相互影響),進而做出研究假設。

此外,有一點需要注意,有時並不是已有的研究框架就能涵蓋研究想要解決的所有問題。

即在已有理論框架隱含的假設前提下,該理論框架在某些層面不能解釋我們現在做的這項研究出現的一些現象。這時,可能需要對已有的理論框架進行修正(比如,修改假設條件,增加維度等),提出一個新的/修正後的研究框架來指導後續的研究(這也是為什麼理論框架一直在往前發展的原因)。同時,在引言中也可以將現有理論框架不能解釋xx問題的這種現象作為切入口,用一段話進行論述。

4.研究方法的撰寫

研究方法這部分不可少,但有時限於篇幅,可對這部分進行簡單描述即可。比如,我們經常在寫作前就瞄準好了一個目標期刊,而這個目標期刊有字數限制(中文期刊一般8000-10000字,外文期刊一般8000-10000字符)。通常,一項研究一般要含引言、文獻綜述、方法(又細分研究區和數據來源介紹、研究框架介紹、指標選取和假設、研究方法等)、研究結果、結論與討論幾大部分,怎麼在有限的字符/字數內做好行文安排,在這明確文章切入點後應當對各個部分有個篇幅安排的考慮。

我個人早期寫文章從來沒有整體佈局的思想,都是想到哪寫到哪,那時秉持的觀點就是能寫出來文章就不錯了,不用管其它的,先寫出來再說。所以,按照這種思路走,我早期的文章是“又臭又長”。投稿時才發現很多期刊有字數限制,那時真是欲哭無淚。自己好不容易寫出來的東西,刪哪裡都感覺有點捨不得。但文章已經寫出來了,超過期刊字數了,要刪減一部分,怎麼辦呢?那時我一般就去刪研究方法介紹的部分。比如研究要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迴歸這一經典模型,我在初稿中詳細的介紹了這個模型的推導公式,後來為了節約篇幅(字數),我直接用一小段話點明為什麼我要用這個方法,在這個方法中我將做哪些檢驗,我將報道哪些結果就完了。這是逼不得已的笨辦法。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在文章思路擬好後,一定要有一個全篇佈局的考慮。即研究字數在8000字符左右,我要怎麼安排以上提到的各個部分,每個部分大概要佔多少頁。這個心裡要有譜。這樣在具體寫作時可以按照這個限定去不斷壓縮精簡文字,以達到效果。

4.研究結果、結論與討論的撰寫

在外文文獻中,研究結果、結論與討論的寫作套路一般有兩種。一是研究結果一部分,結論與討論一部分;二是研究結果和討論一部分,結論與啟示一部分。我個人傾向於用第一種(我早期用的是第二種),研究結果集中報道關鍵的部分,不做過多的延伸。結論與討論部分重點對比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異同,並說明存在差異的原因。

5.摘要的撰寫

摘要的撰寫一般是在研究結果,結論與討論部分完成後才寫。摘要和引言部分是文章的“門戶”(編輯第一眼看的基本是題目,摘要和引言,以判定是否有必要再看下去)。摘要的撰寫視期刊摘要字數要求而定。我個人一般的寫作套路是這樣:

關於xx問題的研究一直是A,B,C(哪些學科)研究的熱點和焦點。然而,研究多關注a,b,c(大的影響因素)對xx問題的影響,少有研究關注d(文章的切入點因素,可以包括指標、研究區域,如發展中國家)。利用xx方法獲取xx數據,得到樣本量xx(數據基本介紹:含抽樣方法、樣本量、研究區域)。構建xx模型探究d對xx的影響(研究主要做的啥)。結果發現:1)····;2)····。該項研究可以彌補xxx/加深對xx問題的理解(研究的意義)。

我這種摘要的寫作方式比較完整,一般寫作下來字數在240-350之間。如果期刊沒要求,可以直接用。如果期刊有要求,直接省去頭部和尾部。直接交代利用xx數據,做了什麼,得到什麼結果就行(這樣可以將字數壓縮在100字左右)。

按照我前面提到的摘要和引言部分的寫作方式,如果文獻真的讀到位了,切入口(創新點)找到了,根據我個人近期的投稿經歷,投出去就直接被拒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小。主編這關過了,那文章只用再說服2-3個審稿人基本就沒問題了。

PS: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還有一點可能也需要注意。就是圖表的製作。我個人有農林經濟管理和地理學的交叉背景。在介紹研究區和數據來源時,我會放一個區域圖,使得表達比較直觀。在計量經濟模型的結果輸出時,我會使用stata軟件的輸出命令,輸出的表格緊湊,簡單修改一下就能用(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也很美觀。所以,建議大家增強一下圖表製作的技巧。這些東西看似外在,但其實都在給文章加分。

綜合上面所述,按照一篇文章的行文邏輯,我嘗試性的做了如下這個文章表。

A對XX的影響研究——A case study of xx, China

摘要:關於xx問題的研究一直是A,B,C(哪些學科)研究的熱點和焦點。然而,研究多關注a,b,c(大的影響因素)對xx問題的影響,少有研究關注d(文章的切入點因素,可以包括指標、研究區域,如發展中國家、農戶)。利用xx方法獲取xx數據,得到樣本量xx(數據基本介紹:含抽樣方法、樣本量、研究區域)。構建xx模型探究d對xx的影響(研究主要做的啥)。結果發現:1)····;2)····。該項研究可以彌補xxx/加深對xx問題的理解(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d,···(其它關鍵詞),研究區,China

1引言(4-5段話,1頁左右)

切入口1(主題句)。引用文獻佐證自己觀點(1段)。

切入口2(主題句)。引用文獻佐證自己觀點(1段)。

切入口3(主題句)。引用文獻佐證自己觀點(一篇文章2-3個切入口基本就可以了)。

為什麼研究d對xx的影響是重要的?(一段話分幾點陳述為什麼要選d,要選現在這個研究區來做此項研究——有點交代背景的意味在裡面)

文章要做什麼?(文章主要想做的東西是什麼,即文章的研究目標)

[文章的後續行文安排](這段可有可沒有,可視具體情況而定)

2文獻綜述(3-4頁,重中之重。為什麼說這部分重中之重,因為這部分是支撐引言部分的切入口的,這部分寫的不能說服人,那切入口找的並不成立,這可能導致直接退稿。此外,這部分還會支撐後續研究假設的提出,結論與討論部分的撰寫。總之,整篇文章都是環環相扣的)

圍繞切入口1論述綜述

圍繞切入口2論述綜述

圍繞切入口2論述綜述

[可羅列表格佐證自己觀點](表格可加可不加)

3方法(4-5頁)

3.1研究區與數據來源介紹

3.1.1研究區介紹

研究區介紹(1段)

3.1.2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介紹(1-2段,可含區位圖)

3.2理論框架和指標選取

3.2.1理論框架

介紹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框架有哪些,其各自隱含的假設條件和適用條件有哪些。對現有研究問題,已有的研究框架能否很好覆蓋。若能,則使用能覆蓋的框架;若不能,研究在已有框架上要做哪些修正(2-3段)。

3.2.3指標選取

研究要測度什麼?其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是什麼?用哪些具體的指標進行測度?(3-4段,視具體情況而調整,下面含表格;有時,還需要對一些概念進行界定,這種界定可放在段落內,也可視情況放在表格內)。

3.3計量模型的建構

方法的簡單介紹(可1段,可2-3段,視篇幅而定。同時,可將因變量和自變量間的函數關係式表達出來,這樣比較直觀)

4.研究結果(2-3頁)

切入口1對應的結果(1-2段)。

切入口2對應的結果(1-2段)。

切入口3對應的結果(1-2段)。

[總結](可有可沒有,1段)

5討論(2頁左右,這部分與前面提到的文獻綜述及研究結果部分息息相關。前面工作做紮實了,這部分可能才能寫得有深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切入口1對應指標和已有文獻指標異同。結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麼(1段)。

切入口2對應指標和已有文獻指標異同。結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麼(1段)。

切入口3對應指標和已有文獻指標異同。結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什麼(1段)。

相比於以往研究,文章有什麼創新點(1-2段)。

文章存在的不足(將來可進一步研究的空間)(1-2段)

6結論與啟示(1-1.5頁)

再次強調文章的研究目標是什麼,研究做了什麼(1段)。

結論1(1段)

結論2(1段)

結論3(1段)(一般文章就3個結論)

政策建議(1-2段)(這個不用提太多,因為國外的學術期刊一般更關注學術上對xx問題的認識是不是有幫助,能否吸引更多的讀者,對所謂的政策建議不是太感興趣)

參考文獻(2-3頁)

一般而言,文獻引用最好不少於20篇。我看到的比較好的研究文獻引用有六七十篇。我近期的文章參考文獻也經常達到50篇左右。其中,既有經典的(如提出xx問題的研究,提出xx概念的研究,創造性的提出xx方法的研究。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引用率比較高的實證研究),也有新的研究(如近3年在這個研究主題上的實證研究)。還有經典與最新研究間過渡的一些研究。

參考文獻的合理引用也能幫助說服主編和審稿人。經驗老道的主編,一看文章引用的參考文獻大致就能判斷我們對研究主題的文獻掌握情況怎麼樣,引用的這些文獻能否支撐前面提到的幾個切入口。若主編決定不能支撐,文章可能會被退稿;如果覺得能,那送審的幾率增加。此外,參考文獻的合理引用也能幫助主編找合適的審稿人,進而加快文章審稿速度。所以,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決定文章的成敗,不可疏忽。

我個人關於學術寫作的一點心得就在上面這些內容裡面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說按照我上面提到的“套路”就真的能發表高質量的文章了。影響一篇文章發表的因素有很多,如文獻查找能力、文獻閱讀能力、歸納整理能力、計量功底、寫作技巧、期刊主編個人偏好等。我上面介紹的“套路”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實踐經驗,並非什麼萬能鑰匙,只是按照這個“套路”去做可能會稍微縮短一些創作的時間,僅此而已。所以,不要懷著僥倖的心理,隨便讀幾篇文獻就認為自己找好了切入口,就匆忙的去寫作。這樣出來的文章可能投一般期刊還行,但真的投好的期刊(不管是國內外),都過不了對研究領域很熟悉的主編的法眼的。所以,與其浪費很多時間在投稿上,不如多發點時間在切入口的尋找上。在我個人看來,“坐得住冷板凳”是對一個人基本學術能力的考驗。計量、學術寫作技巧可以通過鍛鍊提升,但好的idea的產生是非下苦工不可的。

博士階段的論文寫作、期刊投稿、學術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