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一說起學習,不少家長腦海中首先浮出的就是一個"苦"字,我們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僅我們自己覺得學習就是"苦",就連那些詩詞文章裡,提到學習也是"苦"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十年寒窗苦讀",這些詩詞從小激勵著我們在學習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可是說真的,我們是在多少歲才能懂得靜下心來"苦讀"呢?每一個處在兒童時期的人,做不到"苦讀"是非常正常的,而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儘快獲得好成績,能夠從上學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愛上學習。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理解下文中的理念,明白學習究竟是"在學什麼",相信各位家長會懂得怎麼教育孩子,讓孩子不再"苦讀"下去。

家長和孩子的"壓力源"互相作用,惡性循環

我們作為成年人,不斷地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好成績,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拿到好的文憑,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在獨自生活的時候能夠吃穿不愁,過得輕鬆一些。

我們每天面對著生活中的種種大事小事,社會的競爭殘酷讓我們生活的壓力變大,出於對孩子未來的擔憂,我們才會這樣"歇斯底里"地"吼著"孩子去學習,我們的壓力源,其實是對孩子真切的愛,對孩子未來生活的擔憂,對孩子未來輕鬆生活的希望。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孩子年齡小,天真爛漫,正是心靈純粹的時候,他們的情緒非常直接,感情也很單純,喜歡和討厭都掛在臉上,開心了就笑,生氣了就發火,傷心了就哭。孩子的單純是因為他們的世界非常簡單,即使直面那些讓成年人受挫的事情,孩子也"聽不懂"。

正是因為"擔憂"與"單純"的衝突,我們才會與孩子如此"針鋒相對"、"水火不容",互相無法理解對方,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抗拒家長,而孩子的抗拒會讓原本就"著急上火"的家長們更加憤怒,由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相處方式。

"苦學"的學習邏輯錯在哪

出自愛的擔憂心態常常讓我們"心態崩了",在一些問題上無法做到理智和客觀,不少家長會認為學習必須是沉默的、苦的,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快樂學習,在家長們眼中代表著"不嚴謹、不正經",我們會認為"學習就要有個學習的樣子",所以我們常常把孩子"扣押"在書桌前,即使不知道孩子的學習成果究竟是好是壞,也覺得心裡得到了安慰。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人類對自己"無能的安撫",在生活中這樣的行為非常常見。比如人在生重病的時候會非常容易相信一些"特效藥"、"偏方"的說法,這是由於我們對自己現在面臨的現狀無法改變的時候,即使知道一些做法改變不了結果,也依舊會嘗試,哪怕會付出大量的金錢或者昂貴的代價。

在家長們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時,就會引發這種"無力感",家長們對孩子的學業感到無力的時候,就會傾向於讓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反覆做題,給孩子買更多的輔導書,等等行為,將學習變成了一種"苦讀"的模式。

"苦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沒能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我們自己沒能清晰地明白各種學習任務中,究竟訓練了孩子哪些技能,因此我們很可能會弄錯了學習的重點,自然無法得到一個好的學習效果。

訓練提高"聽、讀、寫"技能的效率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在低年級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聽、讀、寫"是各個學科都會進行的三項"基本功",其表現形式分別是"聽課"、"閱讀"、"做題",這也是孩子們在進行義務教育的過程中每天進行的學習生活。

家長們對於孩子學習生活的認知往往止步於此,但這其實是不完整的,這"三步走"的學習方式背後,隱藏的是學習的本質——"引入知識理念"、"消化與理解"、"應用與實踐"。

"聽"需求的是專注

"聽"的本質是"引入知識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以被動接受為主,不少孩子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注意力都不夠集中,不能做到專注地聽完全部內容,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但老師需要掌握自己每堂課的講課進度,不會允許孩子們經常發問,因此不少孩子在聽課的過程中就陷入了自己的"遐想",導致了上課走神的情況。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個普遍現象,是正常的,其實不然。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是因為多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培養出較好的"聽"的習慣。

我們回憶一下孩子3-5歲的時期,我們在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的時候,是否允許孩子突然提問?是否經常停下來回答孩子的問題?這種"溫柔"的做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我們對孩子的寬容正是助長了孩子的"走神神功",孩子在入學後會理所當然地覺得老師講課和家長講故事沒有什麼不同,是能夠多次打斷提問的,對於老師說的"下課來我辦公室問",多數孩子不會遵從。

想要讓孩子在課堂上學到更多,對知識理念的初步掌握更加全面,我們要改變孩子的思維,從小讓孩子養成在聽故事的時候,將自己的疑問記在本子上,結束後再提問的習慣;已入學的孩子,家長需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專用的筆記本,讓孩子在產生疑問時先記下來,在課後去問老師,或者回家之後問家長。

"讀"需求的是理解能力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常常會暫停下來,讓孩子們花幾分鐘的時間自己看看課本中的例題,或者給孩子十分鐘的時間當堂大聲朗讀課本,或者當堂背誦下來,這些暫停下來的"讀",可以及時地幫助孩子回顧剛剛學到的內容,在回憶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消化和理解。

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我們需要給孩子多準備一些趣味知識性的書籍,隨著孩子長大,可以多準備一些更難、更高深的書籍,知識儲備量的豐富能夠讓孩子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讀書能拓寬人的視野,提升人的理解能力。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在"讀閒書",課外書籍的閱讀非常重要。

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就可以讓孩子在面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時,能夠快速理解知識,自己找到其中的共通點,提升掌握速度。

"寫"需求的是思考能力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寫作業、寫作文、寫日記,這些豐富多彩的"寫"的形式,是在鼓勵孩子們自主思考。我們對孩子"寫作業"常常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孩子是在完成一項工作。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寫作業的速度快一些,認為很快寫完作業就是優秀的表現,這其實不一定正確。

孩子在"寫"的過程中,會回憶起學習的內容,通過這種回憶和代入"實踐"去思考的過程,能夠讓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上升一個層面。

對於學習,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如果孩子只是為了"完成工作"而單純套用知識去答題,沒有在年幼時養成做題時對題目、題幹、當天的知識進行思考的習慣,在孩子的高年級段會發現學習變得吃力起來。

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分項鍛鍊,不再讓孩子苦學

這也就是不少家長意外地發現,自家孩子在小學時成績優秀,初高中時成績越來越差的原因,"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也不一定是無意義的"墨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