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榆社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1699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

一、历史沿革

1、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

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大业二年(606年)废榆社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治今址。

3、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县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榆社县属辽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仪州改辽州,榆社属辽州。五代因之。

4、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县治在今址。明、清因之。

5、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1944年并为榆社县。

6、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榆社、武乡二县合并,属晋东南专区。1960年二县分治,恢复榆社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二、地名来历

清人吴倬信补注《汲冢周书》云:“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古人“封土为社,示有土地”,榆社之意,就是指这里曾经是榆罔帝的土地。

三、旅游景点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1、弥陀寺。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时的石勒时期。建兴四年(316年),石勒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战于绵山、悟云山一带,死伤无数,石勒痛惜将士,乃设坛超度。建平三年(332年),已称帝的后赵皇帝石勒于曾与官兵恶战的榆社建弥陀寺,历代多有重修。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2、文峰塔。位于榆社县城东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笔架,因而成名。文峰塔从康熙末开始建,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3、云竹湖。位于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距太原市88公里。湖区地域跨云竹镇和河峪乡两乡(镇),东面紧邻云竹镇(云簇镇),西南、西北分别与武乡县、祁县相邻。云竹湖(云簇湖)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浊漳河支流。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4、崇圣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上赤峪村禅隐山山坳,创建于唐,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该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寺分上、下两院,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

山西晋中榆社县----地名为榆罔帝的土地之意

5、响堂寺石刻。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