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中藥——敗醬草

白話中藥——敗醬草

敗醬草——小故事

相傳有一位走方郎中,手拿搖鈴雲走四方給人治病。當他走到一個村莊時,恰逢一家人辦理喪事,眾人正抬著棺材往墳地走。郎中仔細一觀察,發現地上有滴滴鮮血的痕跡,便隨棺而行,直至墓地。詢問後方知棺中是一成年女子,因陰道出血不止而死。郎中說:“鮮血淋漓,從棺而出,說明還存一線生機。能否開棺治療?”死者家屬聽說還有救治希望,大喜,立即開棺。醫生即用一種無名小草,濃濃地煎了一鍋,濾汁給病人緩緩灌入,不到一個時辰,病人甦醒,出血停止,又經一番治療,漸趨康復。

這種小草叫什麼名字呢?因病人從墓頭抬回,就命名為“墓頭回”。現在已經知道,“墓頭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敗醬草”,有異葉敗醬和糙葉敗醬之分,每年秋季採挖,去淨莖苗及泥土,曬乾,就是中藥材墓頭回;若用鮮藥,可用包括根莖葉的全草,洗淨泥土,煎湯內服。

白話中藥——敗醬草

其實敗醬草名字由來還跟它的氣味有直接關係

《中藥大辭典》對其狀描述如: “有特殊的臭氣,如腐敗的醬味。莖直立,葉對生,葉徵卵形,邊緣具粗鋸齒。聚傘花序多分枝,花冠白色。”這是白花敗醬,因白花敗醬與黃花敗醬同科,基源相近,二者都含有敗醬皂苷有效成分,所以《中藥大辭典》將白花敗醬和黃花敗醬都作為敗醬草收載。,敗醬草中藥熬煮時有濃烈的腳臭味。又有臭敗醬之稱

白話中藥——敗醬草

敗醬草

本品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白花敗醬的乾燥全草。氣特異,味微苦。以葉多色綠、氣濃者為佳。切段,生用。

藥性:

辛、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白話中藥——敗醬草

應用:

1.腸癰肺癰,癰腫瘡毒

本品辛散苦洩寒涼,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癰排膿,且能活血止痛,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治癰腫瘡毒,無論已潰未潰皆可用之,以鮮品搗爛外敷。

2.產後瘀阻腹痛

本品辛散行滯,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食少洩瀉者不宜服用。


下期分享的中藥,有知道的可以在下面留言哦!

如果

白話中藥——敗醬草

您有需要了解哪味中藥的話,歡迎在下面留言,你來說、我來寫。

#謝謝你喜歡我##清風健康說##中藥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