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循環往復?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自秦始皇滅六國,實行大一統以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間爆發過大大小小的起義與戰爭。可奇怪的是,每次戰爭過後,社會又會進入一個穩定的繁榮時期。中國古代社會的延續與發展,彷彿與每兩三百年就會爆發一次戰爭之間形成了一種奇怪的聯繫,這個聯繫逐漸成為一個古老的迷題,困擾著許多研究者。在眾多研究者中,金觀濤先生另闢蹊徑,以「古老的謎題」為切入點,撰寫了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的《興盛與危機》。

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循環往復?
▲書名:《興盛與危機》

副標題: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作者:金觀濤、劉青峰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
《興盛與危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個古老的謎題又該如何解釋?「明白」特邀青年學者、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桑田老師,為我們解讀金觀濤先生的《興盛與危機》。
01.一個大膽的假說桑田老師認為,金觀濤先生想要提出一種把握宏觀整體的假說,並對動態的演化問題作出解釋。在這樣的一個想法下,金觀濤先生結合控制論和系統論,提出了貫穿《興盛與危機》全文的「超穩定系統」假說。所謂「超穩定系統」,就是「一個不斷地具有趨向穩定的態勢,並且可以不斷地維持這種穩定的系統」。金觀濤先生把「超穩定系統」這一定義,運用到歷史文化研究中,他認為:「中國歷史文明的延續,具有高度的停滯性和週期性,雖然朝代與朝代之間有很多面貌上的不同,但必須要看到一個規律。比如,王朝到了中後期,總是不可避免地從繁盛走向衰落,然後到王朝末年又往往陷入農民起義、藩鎮割據或者豪強並起的旋渦,最終導致新一輪的改朝換代,而接下來又迎來另一個盛世」。所謂停滯性,就是中國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其實是極為緩慢的,如果你把一個具體的情節放置在宋代、漢代,或秦代,都可能出現高度重複的情況。這一點在很多古裝影視作品裡也有所體現,就如同當你你看一個古裝電視劇,如果不考慮當時民俗之類的差異單看情節,其實都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之類的故事。與停滯性相對的,中國文明也有著極高的重構性。重構性使得中國文明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在每次改朝換代之後,中國文明都得以延續下來,繼續發展。即使是非漢族人統治的時期,如元朝、清朝時期,雖然漢人受到壓迫,但中國的文化還是很好地傳承了下來。當然,這也和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漢族人口的龐大有關。


02.「活的文明」桑田老師在導讀中指出,金觀濤先生在總結了中國文明的特性後,又提出了「活的文明」這一概念。「活的文明」是指世界上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下來的文明。金觀濤先生在書中對四種文明的內涵進行了比較:第一種是希伯來文明,它強調救贖;第二種是希臘文明,它強調求知,比如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通過認識自己和認識美德,來實踐美德;第三種是印度文明,它強調棄絕慾望;第四種就是中國文明,它強調道德和倫理,與希伯來的救贖文明不同,道德和倫理強調內在的修為與修身,並且是現實的倫理。它不追求來世和鬼神,認為仁、義、理、智、信等道德倫理是通過內在與入世的方式來實現的,不存在所謂的宗教救贖,也沒有一個超越的神。這是一種內在的超越突破。

03.看待歷史的新方式用系統整體的理論去看待歷史問題,用數學的模型和自然科學的方法解決歷史問題,這無疑是《興盛與危機》取得巨大反響的原因之一。桑田老師認為,除了《興盛與危機》中討論的問題,金觀濤先生將自然科學當中的一些內容引入社會與歷史的研究,而且給出了非常富有解釋力的整體學說,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研究方法不僅給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讓讀者們耳目一新,有些讀者甚至認為「刷新了自己對歷史觀唸的認知」,提供了一種「看待歷史的新方式。」


如桑田老師在評價此書說道:

「再往後推100年,回頭來看,是要給這本書及其系列的研究一個理論史上的位置的,或者說至少是一種非常中肯的評價,因為它是一種重要的嘗試。」

可以說,《興盛與危機》是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想要了解桑田老師對《興盛與危機》的更多分析,請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收聽桑田老師及其他名師大咖講讀的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