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本姓慕容,鮮卑後裔

穆桂英本姓慕容,鮮卑後裔

穆桂英:慕容=穆容=穆=莫緣=莫允=巴雲都勒

唐善純(南京理工大學)

內容提要 穆桂英的性格很難從漢族女性中找到淵源,她很可能有草原民族的血統。中國的穆姓,除了源自商湯的漢族後裔之外,還有北魏王朝丘目陵氏,以及滿清入主中原的滿洲旗人改姓為穆。

關鍵詞 慕容 穆容 穆桂英 莫緣

穆桂英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她是楊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楊業的孫媳婦。雖然史書上無記載,但民間都認為穆桂英當有其人,而且是一個頂天立地、勇冠三軍的女英雄。民間說她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具備很多婦女沒有的文化心理素質和出類拔萃的英武行為: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男人不同意,就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柔中有剛,剛中見柔;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穆桂英本姓慕容,鮮卑後裔

穆桂英

穆桂英的性格很難從漢族女性中找到淵源,她很可能有草原民族的血統。中國的穆姓,除了源自商湯的漢族後裔之外,還有北魏王朝丘目陵氏,以及滿清入主中原的滿洲旗人改姓為穆。據《保德州志》稱:“楊文廣之妻慕容氏,武藝高強,英勇善戰,遼兵將均畏之”。又據該志說,慕容氏家鄉在保德州(轄境約當今山西省河曲、保德2縣)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貼近,所以,衛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以為,穆桂英姓實為慕容氏。

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該部落進入中原後,就以“慕容”為姓。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裡。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238 年,莫護跋帶領部落士卒隨魏太尉司馬懿征討公孫淵有功,被魏明帝封為率義王。從此,慕容鮮卑族入居棘城(義縣境)。從此,慕容氏家族在中國北方大地上,建國立業,叱吒風雲。經由莫護跋、慕容木延、慕容涉歸三世的努力稱雄於北方,慕容氏盛時,嘗東侵高句驪,北並夫餘,西破宇文氏。今遼寧全省,吉林西南境皆其地。

西晉時,慕容廆(又作奕洛瓌、若洛廆,269-333)佔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于。繼位後於公元238年率部遷回遼西,居於徒河之青山,公元294年定都大棘城,不斷吸收漢文化因素,逐漸改遊牧經濟為定居的農業經濟,在中原無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漢族知識分子,為逃避戰亂,紛紛湧入遼西,成為慕容廆座上客,建立典章制度,為慕容皝的前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慕容皝,字元真(297-348),小字萬年,是慕容廆的第三子。337年稱燕王,史稱前燕。342年,慕容皝將都城由棘城遷到龍城。慕容皝漢化較深,崇尚儒學、喜好文籍,設東庠(學校),以大臣子弟為官學生。經過幾年的鏖戰,消滅了段氏鮮卑和宇文鮮卑,又讓扶余和高句麗俯首稱臣,大大擴展了前燕政權的勢力範圍,成為東北地區的霸主。慕容皝死,子慕容儁(319~360)繼位。公元352年,慕容儁在薊(現在的北京西南)稱帝,署置百官,史稱前燕。慕容儁是歷史上第一個在北京建都稱皇帝的人。前燕與東晉隔江對峙,雄據華北。360年,慕容儁死,子暐繼位。370年,前秦苻堅、王猛率大軍圍攻鄴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前燕滅亡。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鮮卑貴族趁機起兵復國。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於384年稱燕王,定都中山。史稱後燕(386-407)。據有幽、冀、平三州,即今河北、遼西地區。397年,後燕慕容寶在中原被拓跋魏打敗,將都城遷回龍城。慕容熙(385~407)當後燕皇帝時,大興土木,連年征戰,濫殺無辜,寵幸奸小。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公元407年,馮跋和高雲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機,殺慕容熙,擁立後燕主慕容寶養子慕容雲(高句麗人,又稱高雲)為天王。後燕亡。

409年十月,高雲被其寵臣離班等所殺,馮跋又殺離班等,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史稱北燕。436年,北魏大軍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北魏軍入佔龍城,北燕亡。

北燕滅亡以後,上百萬的鮮卑慕容氏貴族和平民百姓,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融化在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中間。他們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個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個字改姓“容”。慕容氏作為古代鮮卑貴族,久有尚武的傳統。歐陽修《楊琪墓誌》寫到:“楊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楊琪是宋代楊家將楊文廣的堂兄,所以衛聚賢以為楊門女將穆桂英的“穆”姓,是“慕容”一語的音轉(《楊家將及其考證》)。楊琪既娶於穆容氏,楊文廣與穆容氏聯姻,自然也是可能的。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堅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國時有慕容彥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

“慕容”之名,記載最早的是王沈的《魏書》,此書已佚,在《三國志·魏志》裴松之注中,曾引述該書。雲:鮮卑檀石槐在漠北,“乃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其大人曰柯最、闕君、慕容等,為大帥。”那麼,“慕容”是怎麼來的呢?

依據慕容氏之先曰莫護跋,有人考證他們祖源波斯。莫護跋當古波斯語Mogu-van的對音,mogu是拜火教教職名,猶言火師;van是“所有者”、“追隨者”之意(《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週年紀念文集》)。呂思勉說有一種可能:“慕容”由祖名“莫護”轉音而來(《呂思勉讀史札記》,1982)。

第二種是來源於Moron(河)的譯音。蘇日巴達拉哈說:“慕容先人無此姓氏,曾祖莫護跋率部入居遼西,祖木延位至左賢王,父涉歸拜為單于遷遼東。二子以河為名曰吐谷渾(吐護真水,今之老哈河),曰奕洛(古嫋娜個水,又名饒樂水,今之西拉木侖)。奕洛,取河為姓,蒙古語‘木侖’為江河之江,美書為慕容”(《蒙古族族源新考》)。

第三種是《晉書·慕容廆載記》的說法:“魏初,莫護跋建國於棘城之北,時燕、代多冠步搖,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為慕容焉。”

第四,《晉書·慕容廆載記》又說“或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通志·氏族略》也採此說,記載:高辛少子居東北,裔後從遼西,號鮮卑,涉歸為單于,自雲“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

第五,《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人柯最闕,居慕容寺。所以有人說慕容源於寺名。

對《晉書》的兩種說法,《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均加駁斥,但從語音上考察,“步搖”說很可能也含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就是說,在莫護跋時期,“慕容”的讀音就是“步搖”。“慕容”(MuRong)和“步搖”(BuYao)兩者的發音,在現在的中國語音中已有很大的距離,現在“慕”聲母為m-,“步”聲母為b-,似不可通,但“陌”、“貊”、“絔”現在都讀mo,卻都用“百”作聲旁,說明在古音中,m- 、b-確實是可以相通的。筆者認為,“慕容”與“步搖”相聯繫完全是巧合,但反映當時“慕容”讀音如“步搖”卻是正確的。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步搖本是指一種首飾,[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則搖動”應是“步搖”的原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步搖”一詞在文獻中屢屢出現,或稱步搖,或稱“金步搖”,或稱“步搖釵”、“步搖花”。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步搖實物,主要出土在慕容鮮卑遺蹟中,且大量是冠上或頭上的裝飾。最先是在北票房身前燕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兩件金枝花飾。另一種步搖服飾品出土於北燕馮素弗墓(415),是一件六枝步搖金花,就是文獻記載的慕容鮮卑貴族普遍使用的“步搖冠”。

穆桂英本姓慕容,鮮卑後裔

但“慕容”不可能用漢語解釋。王鍾翰說:“慕容,初為部落大人名,後以為氏。後世學者認為慕容是鮮卑語‘富’字之音譯”(《中國民族史》)。也就是說是bayin/bayan的對音。“步”的上古音為buɑk,“容”的上古音為ʎĭwoŋ,合起來正是錫伯語bayin/bayan(富,豐富;濃眉的濃)的嚴密對音。很有可能,慕容氏的祖先很富有,或者其中一位首領具有濃濃的眉毛,人們才呼其為bayin/bayan的。以後又轉為族名。漢人不懂鮮卑語,將其附會為頭飾“步搖”。

拉施特《史集》中曾提到一個突厥部落bāīndur,釋為“願該地區經常富有”;《突厥世系》釋為“仁慈的人”。李樹輝指出,這就是東漢桓帝時的慕容氏,亦即《魏書·高車傳》中的“莫允氏”(《烏古斯和回鶻研究》)。

莫緣是柔然(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的官號。《北史·蠕蠕傳》有“俟利莫何莫緣遊大力”;《魏書·肅宗紀》有“蠕蠕莫緣梁賀侯豆率男女七百人來降”。後亦為突厥人沿用。《周書·趙文表傳》突厥遣周使者有“羅莫緣”,這個“莫緣”不是名字,而是官稱。劉茂才指出,“莫緣”與回鶻葛勒可汗的原官號磨延啜中的“磨延”,同為蒙古語bayan的對音(Die Chinesischen Nachrichten zur Geschichte der Ost-Turken,1958)。至宋代時,生活在高昌地區突厥人還曾以“磨榆國”之名見諸《宋史·唃廝囉傳》。

關於該詞的含義,《隋書·突厥傳》載突厥啟明可汗在給隋文帝、隋煬帝上表陳謝,均稱隋文帝曰“大隋聖人莫緣可汗”、“聖人可汗”、“聖人先帝莫緣可汗”、“聖人先帝”。中國史籍譯寫少數民族詞意,也有將音譯與意譯聯在一起書寫的。據此,疑莫緣乃聖人之意。

1999年出土于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誌》,記述虞弘父親,在柔然政權中擔任過的官職中就有莫緣,虞弘本人還由莫賀弗轉任莫緣,因而莫賀弗有別於莫緣亦得到印證,可見谷霽光猜測莫緣即莫何、莫賀之別譯(《史林漫拾》,1982),自然不能成立;但也無可爭辯,莫何、莫賀(bagha)與莫緣(bayin/bayan)是同源詞。但它們為什麼在柔然官職中屬於兩個不同級別的職稱呢?

護雅夫考察了隋唐史籍中鐵勒諸部俟利發、俟斤兩個政治稱號的全部用例,他發現,俟利發和俟斤都是可汗部族以外各部首領的稱號,而俟斤隨著實力的上升,會改稱俟利發。他對《隋書》記鐵勒“俟利發俟斤契敝歌楞”將俟利發與俟斤重迭在一起感到困惑。羅新說,俟利發與俟斤的演化過程是不平衡的,很可能俟斤的這一過程早於俟利發,名號凝固為官稱的同時,也開始了貶值過程,表現在制度實踐中,越是古老的名號,越可能被用於較低級別的政治職務(《中古北族名號研究》),這一解釋也適用於莫賀與莫緣。

作者簡介:唐善純(1944-),196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發表過數十篇論文,出版過《中國的神秘文化》、《華夏探秘》等學術專著,曾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本文為其新作《語言學視野裡的大東亞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載,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