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據史書記載,從公元986年(宋雍熙3年)起,在今寧夏一帶的党項(西夏前身)首領李繼遷在取得了遼的支持後,開始不斷對宋用兵。公元1003年(鹹平6年),李繼遷佯言要進攻環、慶(今甘肅環縣、慶陽),暗中則移兵攻打涼州,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破涼州,殺死宋朝派到這裡的知府丁惟清,並把涼州府庫的積存,搜掠一空。自此,北宋王朝與西夏勢力開始武力爭奪河西。這就是古浪、武威、永昌一帶楊家將傳說故事的歷史背景。明朝人熊大木所著的《楊家將演義》中,有數處與古浪民間傳說相似的地方。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金關銀鎖”古浪(虎狼)峽

沿著國道312線,翻越高聳雲天的烏鞘嶺,穿過綠草如茵的山坡草地,便進入南連烏鞘嶺、北接泗水的古浪峽,長達28公里。這條峽谷是祁連山冷龍嶺山脈的組成部分,在上古造山運動的巨大影響下,形成了一條南北延伸、蜿蜒曲折、勢似蜂腰、形若鎖鑰的高山峽谷,兩面峭壁千仞,中為險關隘道,史有“秦關”、“雁塞”之稱,被譽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

當年楊家十二女將過黃河,出金城,進祁連,越烏鞘,不日來到了古浪峽,也就是當年的虎狼關。清?張美總修的《古浪縣誌》描述此峽是“峻嶺居其南,巖邊固其北。峽路一線,扼甘肅之咽喉。河水分流,資田土之灌溉。近而千峰俱峙,遠則一望無涯。”誠不為過。清初古浪知縣徐思靖以《危巖墜險》為題,賦詩讚此峽:“蜀道之難過上天,我今獨立秦山前。崖崩石墜不可數,鳥徑插天天與伍。谷中仄道車馬通,盤旋百折如游龍。山下灘聲險成吼,一夫當抵萬夫守。”虎狼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徵匈奴到解放前夕,這裡發生過很多次慘烈的戰爭。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楊宗保兵困金山籠

《楊家將演義》第四十六回“達達國議舉伐宋,楊宗保兵徵西夏”,講的是北宋在取得對遼“大破天門陣”之戰後約十五六年,西夏屢屢興兵進攻宋朝疆域,宋王朝派楊宗保為“徵西元帥”,西征西夏。第四十八回“楊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講的是正當楊宗保大軍節節勝利時,被西夏兵設計困在了雄州一個叫金山籠的險要地方。朝廷聞訊,無將可派,遂派了以大郎楊淵平之妻周夫人為“平西大將軍”的楊家十二女將西救雄州。這裡有一個關鍵地方——雄州雄州在什麼地方?去雄州要不要經過古浪一帶?答案就在這裡。據武威文史專家王寶元《涼城滄桑》一書所載,今金昌市永昌縣在中唐至宋、西夏、元的幾百年間,曾名雄州。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永昌縣誌》則載:“(永昌)縣在金山之陽……金山,縣北二十里”可知,雄州即今永昌縣;金山,則永昌至今有存。如果歷史上還有其它地方也叫雄州的話,那麼,該書第四十七回“束天神大戰宋將,百花女錘打張達”一回,則可以明白回答那一個雄州就是永昌。書中敘述西夏兵不敵楊家女將,向黑水國求援,說“黑水,森羅二國已各出兵……”。古黑水國就在今張掖黑水流域一帶。永昌作戰,在幾百裡外的張掖一帶借兵,不是很合情理的嗎?ビ紗絲蠢矗楊家十二女將自東而來,西救雄州,路經古浪與西夏兵作戰,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十二女將應是:大郎淵平妻為“平西大將軍”,穆桂英為先鋒官,其它十位是:大郎次妻孟四娘、二郎妻鄒蘭秀、三郎妻耿金花、四郎妻單陽公主、五郎妻馬賽英、六郎次妻重陽女、黃瓊女、七郎妻杜夫人、楊延昭胞妹楊七姐、楊宗保長女楊滿堂。英雄喋血滴淚崖 當年楊家十二女將過黃河,出金城,進祁連,越烏鞘,不日來到了古浪峽,也就是當年的虎狼關。虎狼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地勢極其險要,兩山夾水,雙峰如壁,林木茂密,路徑坎坷,峽風勁利,谷水滔滔,地勢峻危,易守難攻,加之西夏兵把守甚嚴,要想奪取,很是困難。先鋒官穆桂英率前軍駐紮於虎狼關南口的蒼松古城,即今黑松驛一帶。攻取要塞虎狼關,以六郎延昭次妻黃瓊女一部為前軍,以楊滿堂等幾員女將輔之,穆桂英自率大軍在後接應。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女將斷魂滴淚崖

據古浪民間的傳說,宋朝的武將楊宗保,奉宋神宗的旨令,帶領將士前往河西走廊征討西夏割據勢力,打了敗仗,兵困雄州金山籠。朝廷聞訊,無將可派,楊家男兒,多數帶兵打仗,大都陣亡,只剩下寡妻孤女。遂派穆桂英為帥西救雄州。將士以十萬火急之速,翻過烏鞘嶺,來到古浪峽,被險關阻擋。這裡是通往西域必經之路,西夏重兵在此守關。人地兩生的穆桂英帶兵直衝古浪峽,遭到伏兵阻擊,英勇的楊家十二寡婦,眼看從正面奪關難以突破,便舉目向峽西山峰望去,那險峻的石峰直插雲空,在層巒疊嶂之中,向東橫空伸出一個懸崖,便想攀它上去。可是上崖無路,難以攀登。她們只好倒退數里,尋到一條微徑山道,她們沿山徑爬到那座突兀的懸崖。登高遠望,視野頓開,她們正向下峽口瞭望,被崖西埋伏的西夏兵包圍。於是,拉弓搭箭,揮劍舞刀,跟西夏兵將展開一場廝殺,由於寡不敵眾,十一寡婦全部戰死在崖頂。佘太君聞訊十一女將傷亡,便星夜兼程趕來,攀到峽西懸崖,佘太君緬懷亡靈,面對楊宗保被困的金山籠,放聲痛哭,聲震山嶽,感動了鷹嘴山崖,山神泣淚不止,淚珠化作山崖石子,沿岸滾下,滴淚崖由此得名。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行計“倒取虎狼關”

穆桂英一看眾將士傷亡嚴重,十一女將在峽西山崖落難,便立即從峽口撤出,另找出路。她帶兵退到峽南大川,忽見一群驚惶失措的黃羊從峽東的山上從北向南逃來。穆桂英想,黃羊有道而來,我們為何翻不過去?於是,調頭向北率眾沿黃羊道,翻過山嶺,穿過大靖峽,過土門鎮,繞道向古浪峽北而來。駐守在古浪峽的西夏將士,滿以為戰敗了楊門女將,便高枕無憂了。想不到穆桂英會帶兵繞了半個圈子,從峽口南轉戰到峽口北。一部向西攻取由西夏僧兵把守的寺窪寺,一部向東進駐今黃羊川一帶,向北尋找北下大橫山攻取今土門一帶西夏鐵腳寺僧兵,迂迴包抄虎狼關,另一部固守虎狼關南口,策應二軍,正面佯攻。穆桂英率親女楊滿堂等幾位將軍,東進今日黃羊川,行“倒取虎狼關”之計,插入敵後,乘其不備,來個突然襲擊,取下了虎狼關。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七星糧陣巧退敵

當時的黃羊川,森林密佈,灌木叢生,野獸出沒,黃羊成群,幾無人煙,更沒什麼道路。穆桂英命一部軍隊駐紮於黃羊川西口,即後來因楊家將紮營而叫做“營盤臺”的地方,一部駐紮於黃羊川河北橫山腳下,即今七古堆灣一帶;同時,派探馬尋找迂迴倒取虎狼關的路徑。西夏兵見宋軍東退至黃羊川,懷疑楊家將糧草將盡,派探馬去探,若果無糧,便要趁虛進攻,企圖一戰決勝。當時,穆桂英軍中糧草確實所剩無幾。穆桂英十分憂慮,如不能儘快找到北出大橫山的道路,倘番兵探知糧草短缺,必定要瘋狂反撲。若果如此,恐怕不好對付。穆桂英苦思一夜,心生一計。次日,命令士兵在空糧袋中全部裝上土,在營中顯眼的幾處高高壘起,並多派士兵加強巡邏看守。西夏探馬暗中偵察窺視,看到約1公里長的宋營中碼著七大垛糧袋,呈北斗七星狀,且聽說宋軍士兵揚言,這七星糧倉是什麼神陣,專待西夏兵來才發威呈雄。西夏探子同時看見宋軍將士不慌不忙,信心十足,一切井然有序,不像缺糧的樣子。西夏人對宋營的虛實大大迷惑了,素知楊家將不但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久經沙場,故意亮出糧袋設計誘伏也未可知。西夏兵最終不敢輕舉妄動,收兵回去了。後來楊家將找到北越大橫山的路徑後,拔寨起兵,將這七垛袋子裡的土倒下成七個大土堆,就是今日七古堆灣,七個大土堆至今還在村後。

古浪縣歷史遺蹟中的故事:楊家將之十二寡婦徵西

楊宗保墓之謎

穆桂英取了虎狼關,西救雄州,最終取得勝利。然徵西大元帥楊宗保,聞聽夫人穆桂英來救,心急如焚,率眾將士連夜突圍金山籠,豈料在山下小道被伏兵射中,待穆桂英趕到,楊宗保已然中箭,生命垂危。穆桂英只得急速班師回朝,途徑松山,探馬來報,遠處山坡處有一群白色的犛牛似在擺陣,穆桂英不解,近前一看,大吃一驚,100多頭白犛牛似在那裡演繹著天門陣法。正欲下令繞行時,軍中傳來哭聲,徵西大元帥楊宗保身亡了。穆桂英癱倒在地,聲淚俱下,軍中將士無不嚎啕大哭,哭聲四起,響徹長空,白犛牛也被哭聲驚動,匆匆向黒馬圈河方向離去。穆桂英隨即安營紮寨,將楊宗保的遺體就葬在了那些白犛牛曾出現的地方,久久不肯離去。將士們更是悲痛哀傷,三天三夜一直不停地一邊哭著,一邊為徵西大元帥楊宗保墓上添土。相傳,楊宗保之墓終年不生草木,偶有白犛牛在此地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