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 , 你須知道這三點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01

把保險當消費

不要把它看成是賺錢的工具

有些客戶買了保險總覺得虧錢,原因是把買保險當成是投資賺錢的工具,其實保險首先是一種消費。

有些消費是即刻顯示價值的,比如買件新衣服,立馬煥然一新,出去旅遊馬上換種心情,還有些消費是在特定時間才會顯示價值,平時它就默默待在一邊,但是有它在,你會心安,像家裡的雨傘,汽車的備胎,有了它們你就不怕颳風下雨,不怕汽車半道拋錨。

買保險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它滿足了特定的時間產生最大價值的需求,平時的時候很多人買了保險。就把保單隨手放在某個角落。不顯山不顯水,時間久了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

一旦意外和疾病來的時候,它的價值就顯現出來。

有人買保險是為了賺錢,這想法也對也不對。

保險確實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增值。比如意外,比如疾病的時候。這是最需要錢的時候,如果你買對了保險,它就會成倍的增值,而且它會即刻到賬,所以我們說保險是急用的現金。但如果抱著賺錢的目的去買保險。短期內你會失望。如果平安的話。交的保險費不但不會增值,還會減少。因為保險講的是大數法則。在固定的人群中。總會有人發生意外和疾病。你的保險費會有一部分變成別人的賠償金。買保險的本質是用短期的保費損失換取長期的安全保障,這也是很多人願意購買和拒絕購買的關鍵點,那是不是說購買保險最後一定是虧本的,當然不是。保險確實是一種換取風險保障的消費,但同時從長期來看,它又是一份具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比如壽險除了身故會有賠償金外,它的現金價值也在每年遞增,有些高現價壽險的現金價值還可以部分領取,這樣就可以在60歲以後把現金價值做為養老金部分領取,同時保額還在,這樣不但有一份補充養老金,還有一筆身故金留給子女,總的領取費用遠遠超過所交保費,即實現了生命保障,又保證讓保費逐年增值,消費和投資兩者並行。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02

給對的人買對的險種

要想買了保險不後悔還必須要買對保險。

買保險有點像買衣服,要買對人,也要買對款,孩子有兒童款,成人有成人款,買的不對再貴也沒用。

有一位營銷員一直在為客戶做保單整理的服務,他把客戶多年買的保險整理成一份家庭保單分析報告,發現大部分家庭,看似買了很多保險,但因為沒有買對人,看似有了保險實際上保障很小,甚至暗藏隱患,比如有人給孩子買了很多保險,自己卻完全不買,這樣的家庭肯定是以孩子為中心,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但這樣的安排後患無窮,父母是孩子天然的屏障,萬一父母發生風險,孩子依靠誰 ?

我有一個朋友,家境殷實,孩子讀完高中 就送到國外留學,原以為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誰知道孩子出國兩年,父親不幸患了阿爾茨海默症,俗塵老年痴呆症,50多歲的年齡智力就像個孩子,一切都要人照顧,家裡實在無力再供孩子讀書,只能讓他半途退學回國,回國後孩子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重新參加高考,但學業已經荒廢,重新開始困難重重,再加上母親為了照顧父親提早退休,家庭也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二是馬上開始工作,挑起家庭的重擔,孩子選擇了後者,但學歷不高,只能找到低收入的工作,前景黯淡。

還有一類家庭每年的保費很高,但多半是買了分紅理財類型的保險,極少甚至沒有保障類保險,這類家庭裡離真正的保障很遠,一旦發生意外,家裡的無法拿出急用的現金,買的理財險不但保障小,提早退保還有損失。

一份健康的家庭保障,應該是給家裡每個人都配置保障類產品,比如重疾險,醫療險和意外險,父母至少要配置定期壽險,如果資金寬裕,再為自己配置養老年金險和孩子的教育年金險,選擇專業的營銷員給對的人配置對的保險,是購買保險的有效途徑。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想買了保險不後悔,你須知道這三點

03

每個險種配足夠的保額

買保險就像是分資產,把一生的財富分給不同時期的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不同狀態的自己,健康平安時的你,患病在床無法工作的你,年老體弱收入減少的你。

買保險就是把一生所有賺到的錢分配給不同時期的自己

1、健康平安的時候。你想給自己多少錢享受生活?

2、萬一不幸離開。你想給家人留下多少錢?

3、臥病在床不能工作的時候。你想給自己預留多少年的收入?

4、退休以後。除了社保你要為自己準備多少養老金?

這其中第一項的錢,你需要多少就得存多少,完全是自己的錢,2,3,4項可以藉助保險的槓桿作用,以小博大,比如萬一不幸離開,想留給家人100萬,你只需要準備每年準備5000元,20年一共準備10萬元就夠了,如果希望在因為患病無法工作時,至少還有五年的收入讓自己康復,每年也只需要一兩萬就夠了,退休以後的養老金也可以藉助年金險穩定的預定利率複利計算獲取,這些分配給不同時期的錢就是保額。

一份保險真正起作用就是保額,所以在購買保險的時候除了要考慮產品本身是否適合自己,更要考慮保額是不是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