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製作的相關術語

熟茶製作的相關術語

普洱熟茶:

1、老生茶:普洱生茶在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時間存放,未經過渥堆發酵而熟化。

2、渥堆普洱茶:普洱生茶經人為製造微生物活動條件(渥堆)使普洱茶經過人工渥堆發酵而熟化。

幹倉:廣義的幹倉指沒有經過人為加溼的相對乾燥的茶倉,可以是自然倉,也可以是相對密閉的悶倉。狹義的幹倉是使用了乾燥設備,人為的把溼度控制在一定的標準下的茶倉。

溼倉:人為的選擇或製造出溼度較大的倉儲環境。

渥堆:傳統熟茶製作方式,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噸為一渥堆單位,潮水量(灑水)視季節、茶菁級數與發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內部溫度最高於攝氏65度左右,視製作地的溫溼度與通風情況來進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勻發酵,若堆心溫度過高會導致焦心現象,即茶葉完全變黑焦炭化。經多次翻堆後,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時,茶葉霜白現象退盡,便不再繼續發熱。整個渥堆工序視所需發酵度狀況,正常狀況約時四至六週。

熟茶製作的相關術語

殺青:普洱茶殺青主要方式為鍋炒或滾筒式殺青,其溫度應該在攝氏180度以下,全程6分鐘左右,溫度與時間都需依實際投茶量、茶菁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調整。完成後,正常茶菁葉色由鮮綠轉為深綠或墨綠。殺青完後,仍是將茶葉攤涼,準備進行揉捻。綠茶殺青目的在於停止發酵,而普洱茶則只需使發酵減緩速度。

發酵:普洱茶的發酵,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環節,處理不好,將會嚴重影響普洱茶的品質,發酵時,毛茶一般含水量在9%-12%之間,也就是說必須增加茶葉的含水量才能進行發酵,而茶葉的含水量又必須根據茶葉的老嫩、氣溫、空氣溼度、季節、發酵場地等不同情況來適時調整。因為發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類緩慢綜合發酵的過程,在工廠化的生產中,一般採用大堆發酵,潮水後堆高1.0-1.5米,每堆不低於10噸。潮水堆成堆後,蓋上溼麻布袋,這樣可以起到增溼保溫的作用,有利於發酵的進行。

翻堆:普洱茶在發酵過程中,必須掌握好發酵溫度、堆溫,密切注意環境的變化,適時翻堆。發酵室內要求安裝溫、溼度計,茶堆四周要插溫度計,由專人負責記錄溫溼度的變化。新發酵堆成堆後第二天必須進行翻堆,俗稱“翻水”,再成發酵堆,以便水分分佈均勻。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時須補水,然後再拌勻成堆。一般來說,完成發酵需翻堆5-8次。當然,可根據毛茶的嫩度、發酵場堆溫、溼度及發酵程度靈活掌握翻推的次數。翻堆時要求茶葉無團塊,而且得掌握好溫度。溫度低於40°C,難以達到理想的發酵效果,而高於65°C,則會出現燒心茶葉,造成葉底不展開,味淡,湯色暗。因此,掌握好溫度、溼度是生產普洱茶的關鍵。經過幾次翻堆後,當茶葉顯現褐紅色,茶湯滑口,無強烈苦澀味,湯色紅濃具陳香時,即可開溝進行攤涼。

熟茶製作的相關術語

萎凋:因為剛採下的芽葉由於水分含量高(含水量75-80%),細胞呈飽水狀態,芽葉鮮活膨硬,在萎雕過程中,由於芽葉水分大量消散,使其彈性、硬度、重量和體積大幅降低和減少,這就是所謂物理性的萎雕。

揉捻:藉由外力使茶葉表面與內部細胞組織破壞,組織液體附著於茶菁表面,利於沖泡時增加香氣口感,以及讓內涵物質均勻釋出。少數民族與小廠多以手工揉茶,使用茶菁多為野生野放茶;機器揉茶以盤式揉茶機,使用茶菁以臺地茶為主。普洱茶揉捻目的主要在於使茶菁條索狀,並使茶葉表面裂而不破,易使茶葉內含物均勻而充分釋出。揉捻不足,條索成片、口感清淡;揉捻過度,茶菁無光澤、湯色混濁、苦澀度高,乾燥儲存後易有雜味。

解塊:鮮葉揉捻完畢後,儘快將揪解的茶葉分開,迅速降低溫度,以避免產生悶味及乾燥不足,產生悶酸現象。解塊另一優點,能將多餘的水汽排除,快速冷卻鮮葉能保持乾燥後的茶菁保持翠綠有光澤。

蒸壓:將茶菁置於鋁甌,以蒸汽蒸軟茶菁,加以緊壓。使用工具分傳統煮水蒸汽與鍋爐加溫加壓,因茶葉內果膠質而產生固定形狀。時間與溫度因應茶菁重量、嫩度、生熟茶、蒸壓工具、加工者需求等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