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文|雪梨

最近,閨蜜跟我說,她離婚了。

我答:恭喜,終於解脫了。

其實,閨蜜跟老公結婚十幾年,女兒今年12歲。剛開始結婚幾年還好,後來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加上育兒觀念不合,矛盾日益加劇,但是她老公也不吵架也不提離婚,一直使用冷暴力。她在這段無愛的婚姻裡掙扎了三四年,她害怕離婚,不想承認自己的失敗,只是每天過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以至於出了交通事故,她也不敢打電話給老公讓他幫忙處理。

最後,讓她下定決心的,還是女兒對她說,媽媽,你現在很少笑了,我不希望你不快樂,不要為了我委屈自己。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好合好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成全

網絡上曾經熱議過一個話題:

每年高考之後的一兩個月,民政局的離婚率會大幅攀升。

因為許多父母,本來感情已經破裂,但是為了讓孩子安心高考,都忍到孩子高考結束後再離婚。

這樣的父母,真的是在為孩子好麼?不見得。

委屈求全的婚姻,不如分道揚鑣卻相互尊重的父母,讓孩子感覺更痛快。

勉強在一起的婚姻,要麼如一潭死水,要麼就是每天唇槍舌戰。無論是哪一種,總之帶給孩子的永遠都不會是幸福,反而可能是終生難以癒合的傷口。因為,在你們糟糕的婚姻關係裡,孩子根本就感受不到愛,只會覺得壓抑,難受。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感情已死的婚姻,還是趁早大大方方結束的好。

這一點上,王菲夫婦算是典範。

當年王菲和李亞鵬離婚的時候,她大方承認說:

“沒有第三者,也都說對方是好人,還會是永遠的親人,可是,就是必須分手了。”

“這一世夫妻緣盡至此,我還好,你也保重。”

離婚後,李嫣跟著爸爸李亞鵬生活,但王菲對女兒的關心一點沒有減少,她甚至常常跟李亞鵬一起出席李嫣的派對。雖然剛出生有兔唇缺陷,但如今的李嫣走到哪裡都是自信飛揚,這絕對跟父母給她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有著莫大的關係。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即便不愛,即便一方出軌導致婚姻解體,為了孩子,離婚也要給對方留些體面。

作家張小嫻說:

“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

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

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 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馬伊琍和文章最終還是選擇“此情有憾、一別兩寬,從此親情守候”的方式結束婚姻。不過,即便離了婚,他們對孩子的愛也不見缺失,還會經常一起結伴去參加孩子班級的各種活動。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都在,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離婚本身並不會造成一種傷害,反而可能對大家都是一種解脫。

比起離婚,撕逼大戰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感情破裂,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離婚,而是撕逼大戰和出軌。

  • 千萬不要撕逼

最可怕的是那種鬧個離婚鬧得滿城風雨,展開撕逼大戰的父母,比如,前一陣噹噹網的李國慶和俞瑜夫婦,醜聞爆料、揭短、互黑、奪權。李國慶還對媒體說,為了孩子才忍了23年云云。兩個做文化事業身份地位都不低的人,真是醜態百出讓人看笑話。就算兒子已經成年,但父母這樣互相封殺鬧得天下皆知,他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都會非常窘迫難堪。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像他們這樣貌合神離,表面佯裝幸福,背後卻冷漠相殺,勉強維持表面的完整與和平其實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更大的傷害。

有多少夫妻感情千瘡百孔,貌合神離,表面佯裝幸福,背後卻冷漠相殺,勉強維持表面的完整與和平其實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更大的傷害。

  • 千萬不要出軌

如果真的夫妻感情不再,你大可以先離婚,後戀愛。

千萬不要一邊守著紙糊的婚姻,一遍又道德敗壞地去外邊出軌偷情。這樣對孩子的一生傷害有多大,也許你永遠想象不到。

之前曾火遍全網的新媒體大V咪蒙,童年也被父親出軌蒙上巨大陰影。

她在《我的爸爸,要結婚了》中寫道:她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中。父親泡夜總會、出軌,小三上門追著打她媽媽,父親又將媽媽打到腰部重傷…..,導致她整個童年都是灰色的,也導致她不相信男人、不相信婚姻。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而咪蒙自己的婚姻,最終也以離婚抱憾收場,即便老實的前夫跟她從小青梅竹馬,偏執地愛了她近20年。

如果真愛孩子,請給TA一個陽光的童年

你可以任性追求自己的愛情,老公可以換,老婆也可以再娶,但孩子對父母卻沒得選。

所以,不管夫妻感情如何,請慎重對待身為父親母親的職責。

特別是要善待孩子的童年,一個從小生活在愛和陽光的滋養下的孩子,長大了也會是開朗自信的,就像李嫣那樣。

張小嫻:如果愛已不再,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童年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情感、行為、性格養成等方面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聽過這麼一句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深以為然。

無論如何,希望以後的日子裡,做一對合格的父母,給孩子的童年溫暖和陽光。


如果你讀完覺得有收穫,請記得評論和轉發,也為我持續更文加油鼓勁,十分感謝!

作者:雪梨,做過刊物主編,當過世界500強企業PR。擅長成長、育兒文寫作,希望從觀念到方法,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與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智慧成長。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