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書法家永遠寫不出與古人媲美的書法作品嗎?

表吵理我


現代社會,書法家遍地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三萬多會員,也就是三萬多位書法家,還不算省極及民間的。縱觀書法史,流傳至今的不過百餘人。人數勝過古代數百倍,但作品質量讓古人感到羞愧。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什麼樣的人才是書法家?

據度娘介紹: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是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人。這個只是概念性的,沒有其實質的內涵分析。

其實,書法家在古代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而是文化人必備的一項素質。今天雖然分工很細,但是想要成為書法家,必須要具備古人的一些素質。清劉熙載《藝概》雲:“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就說明書法表達著書者的志向,學問和才華。書法家本身就應該具有人生修養、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書法歷來不是孤立的藝術,而更多的是文人綜合素養的集合。

在這書法家“大繁榮”的時代,所謂的書法家只不過追逐名利的機器而已,永遠也不會有古人的高德古味,經不起歷史的檢驗,更不用和古人相媲美了。



我們先看看古代書法家的成名作。

首先我們來看行書:書聖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寒食帖》、王珣《伯遠帖》、楊凝式的《韭花帖》、米芾的《蜀素帖》、黃庭堅的《松風閣帖》等。其次楷書大家:歐陽詢的《九成宮》《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顏真卿《多寶塔》《嚴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趙孟頫《洛神賦》《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還有草書大家:懷素的《自敘帖》《苦筍帖》,張芝《終年帖》,王羲之《遊目帖》《十七帖》,王獻之《中秋帖》《鴨頭丸帖》,孫過庭《書譜》,張旭狂草《古詩四帖》,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等等。

以上都是傳世經典,都是各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縱觀現代,書家縱橫,但不見其代表作,無非抄點古詩詞對聯,抄點古文《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很難成為經典,很難傳世。如此而已,怎好意思和古人相提並論?!


書法家豆萬龍


現代書法家永遠寫不出與古人相媲美的書法作品嗎?

我覺得至少有六七成以上的書友,會說永遠不可能。但也有一小部分愛好書法的朋友,對書法的未來抱有期待,甚至堅信一定會有,只時暫時還沒有出現。



藝術是最不講究理性的東西,永遠是感性的,充滿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膜拜古人的現象,與儒家尊崇孝悌的思想淵源頗深。古人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最權威的,是不能被超越的,所以很多書法朋惟古為上、厚古薄今。



我們都學過哲學,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甚至今與古也是相對的,兩千年之後,我們這一代也會成為遙遠的古人。舉個例子,晉代書法非同凡響,唐代書法高手林立,宋四家聲名鵲起,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而後的王鐸董其昌,好像都很歷害。只是到了清代,書法大手似乎斷代了。唐人看晉人是古人,宋人看唐人也是古人,在那個時代,肯定也有很多人感喟今不如古,但今天的我們再回頭品評這些作品,能說是唐書不如晉書、宋書不如唐書嗎?當然不是。




書法只要不被滅絕,就一定會有新的高潮出現,也一定會出現媲美古人的書法大手。有人說以前古人都是用毛筆寫字的,那時的書法氛圍已然不再,所以不可能再有大家。我們可以算一算,以王羲之所處的東晉為例,全國人口540萬,去掉一半的女性只有270萬,讀書人所佔比例不會超過五分之一,能拿筆會寫字的人也就至多50萬人。而現在,各級書協、書院、書法培訓班有多少人?估計至少也不會低於50萬吧。所以,所謂書法氛圍、毛筆受眾不如古代的說法是站不腳的。



藝術需要歷史去過濾沉澱。今天所謂的專家、主媒與論,將來也許會被後人嘲笑為屁都不是。抱庸看來,古人的書法並沒有今人吹捧的那麼神,太多的文化人喜歡造神;今人書法也並不是像現在與論抨擊的那麼不堪。就說啟功先生的字,雖然很多人覺得綿軟無力像柴禾棒,你怎麼知道一千年後,後人不將其視為可以媲美古人的大手?只有歷史,才能給出最終正確的答案。



影響書法真正藝術品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古玩界裡的書法市場。一定意義上,炒書大佬們可以左右書法的市行價值。古董古董,當然越古越值錢,越少越稀罕。當然,也有人為的蓄意的商業炒作,比如有的“書法大師”明明根本就是功夫不到家,是江湖醜書,卻也動輒百萬元,究其真正藝術價值,可直接如廁。這樣的拙劣審美水準和猥瑣投資心理,將來是要遺臭萬年的。


抱庸詩書


書法,古時叫"寫字",民國時叫"寫大字",現代才叫"書法"。名字越來越精緻,內涵卻越來越浮淺。讀書的古人都會用毛筆寫字,寫的好的後來就出了王羲之、趙孟頫。當時寫字不為賺錢謀生,只為喜好。所以羲之趙孟的字可以寫得平神靜氣,心底無私,筆下都是乾乾淨淨的人寰境界;俗話說"相由心生",其實"字也由心生",現代書法家純粹的不是沒有,但更多的已被商業化了,他們的字靜不下心來,總被金錢利益撕扯,所以乍一看挺好,細一看,就缺失神韻與胸襟,更少了一撇清雋和風骨…好的字,靜不下心來怎麼成?!





岐黃叟


古人用毛筆寫字,那真的是寫,是書寫習慣。現代人把寫字解釋得越來越複雜,也把古人寫的字解讀得越來越玄幻。今天寫字的道理太多太雜,太多模稜兩可的標準被強加在字上。

寫字本是自然不刻意的,提起筆就這麼寫下去,是潛移默化而成的一種習慣流露。有些人主張臨帖,一定要臨得近乎一樣,才算成功。然而,我們說“字如其人”,與古書家的性情不同,又怎能臨得一樣呢?為何不能說臨帖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是為了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而不是把字寫得跟他們一模一樣。

現代人把自己寫字叫“創作”,這跟古人寫字的心態又不一樣了。古帖的“氣韻”真如今人所說,是從“創作”中來?不是的,古代書家在書寫書信、手札、記事等等名帖的時候,何嘗抱著“創作”之心?如果在寫字的時候,心裡總是要思考處理這個、處理那個,那王羲之在寫《喪亂帖》、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的過程中,是不是要忘記悲痛,以便思考“創作”?

字要寫出來,自然流露,才會具備氣韻。現代也不是沒有書家能寫出媲美古人的字,只是書壇有著“文人相輕”的思想,相互抨擊、相互壓制,誰都別指望得到誰的認可。

還有一個奇怪現象,有些人有著盲目崇拜的心理,他們無法分辨字的好壞,不敢說真話,認為但凡現代“大師”的作品一定是好的。記得有一次,我對現在某大師的書法作品發表了看法。我的意思是這位“大師”的字只能達到平面設計中的“字體設計”水平,被稱為書法還夠不上。打完字後,還在文中插了兩張那位“大師”的作品。

接著,有個“大師”傾慕者在回覆中謾罵,大概意思是,文中的兩幅作品連入門水平都達不到,書法基礎太差,哪有資格來評論大師。他還以為,文中的插圖是我的作品,本來是想噴我,結果說出了真心話,把偶像噴得一文不值。

怪事多多,這書法何去何從?

附:啟功先生書信手札三張




倚齋聽風雨


強哥個人觀點是不能媲美,因為有句話叫“先入為主”。

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為啥今人書法超越不了古人!武術界的李小龍,武術宗師級別人物,他創立的“截拳道”,後輩們無法超越。世界舞王“邁克爾傑克遜”跳的舞,後輩們無法超越。歌曲的原創來說,翻唱也無法超越,比如已故的歌者“黃家駒”,他的歌曲無數人翻唱,但是就是唱不出歌曲的靈魂!書法也是這個道理,王羲之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還有歐陽詢的楷書,後人“二田”的歐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但是在大家的眼裡也只是模仿,無法超越。假如“二田”楷書是先有的,而歐陽詢是今人,難麼歐陽詢也許就超越不了“二田”了,這就是“先入為主”!
另一個角度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古人很多大家都是一輩子以書法為職業,一生都獻給了書法。而今人不同,很多書者都堅持不了,用在書法的時間也很少,大多數都只是愛好而已,都不是主業,今人很少有職業玩書法的,這些就可以證明了今人無法超越古人了!古人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寫書法,而我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幹其他事。怎麼比?還有就是,書法比較最好橫向比,今人和今人比,不要縱向比,這樣比也沒有可比性。我們都知道啟功先生的書法地位,是當代書壇的泰斗人物,那是和今人比,如果把啟功先生的書法和古人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說最好不要縱向比!

強哥一家之談,說的不好的地方還請方家指正!插圖為強哥硬筆書法習作!


強哥書畫


書法是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核心,書法文化是貫穿整個中國幾千年.在古代,書法不管是在科舉考試,還是日常生活中都佔有重要地位!社會普遍性很強,不但學習四書五經等相關知識,同時還要寫好字,所以書法陪伴了一生的求學路,每個人從小練習,也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寫書,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增長,書法的基本功就已經非常深厚了,不但準確的臨摹前代書帖,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基本就自成一家了,可以說書法與古代的文學、生活、職業相互密切聯繫,再加上當時的書寫工具也就只有毛筆了,求學者邊學習邊書寫,十年寒窗苦中筆,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人類文明不斷進步,首先記載方式和書寫工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硬筆的出現,電腦等科技產品的輸入,打印印刷業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書法的延續和發揚,也就不是一生來就需要練習書法,多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愛好出發,而這些都是現在一些書法家和書寫家不可比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當然沒有一個人可以隨便成功,有的比較有功底,對書法頗有研究,且不斷堅持練習,投身於書法藝術,幾十年如一日,其書寫專業度、藝術欣賞度、文化修養素質,社會行業地位權威很高的書法家也不是沒有,甚者有些還比古人有創意,有前衛,符合時代氣息,作品受到廣大愛好者的一致好評,但是也有一些踐行過程的書法家,用很短時間花更多的錢,讓自己成為當代書法家,協會……,什麼什麼家……,隨後大肆宣揚書法理論並出書發行,嚴重誤導初學者,甚至讓書法愛好者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去學習,有些所為的大家,其法,其度,其書皆江湖,亂象恆生,不過近幾年有所改變,認知度也提高了,社會監督與權威機構的審核也嚴格了,想要隨便成為書法家也不是很容易的事,總之,看待現代書法要從現代實際出發,以傳承中華書法文化為主,將中國書法發揚光大任重而道遠!也希望如今的書法機構嚴格把關,當代書法家審時度勢,以書法內在的藝術價值和存在的藝術性評價作品,所以,愛好和專業不能一概而論,專業的路很漫長,也很艱苦,成功是堅持與學習量變的結果,不是名望和利益驅動的產物。


黑白文章澤淵詩


現代書法家永遠寫不出與古人媲美的書法作品嗎?這件事情應該辯證來看,因為世上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不存在永遠的問題。但是於當代來說,確實還沒有哪件書法作品能夠媲美古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今人超越古人也是歷史的必然。可書法卻非常的意外,卻一直被認為無法超越古人。

當代書壇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厚古薄今,認為古人永遠不可被逾越的心理;一種書法當隨時代,完全拋棄傳統,以西方美術來指導中國書法,號稱“現代書法”。

厚古薄今者,認為古人作品高不可攀,別說是超越王羲之、顏真卿,就是超過趙孟頫、董其昌那都會被口誅筆伐,群起攻之。“現代書法”者,完全擯棄傳統書法路線,另立門戶,搞出了“醜書”、“亂書”、“射書”等。個人覺得,這兩種現象都不可取。

與古人相比,當今書家我們差了什麼?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現代書家與古人相比差了什麼?

  1. 心浮氣躁:現代很多書家於書法上應酬太多,於書寫功夫上坐不下來,鑽不進去。一味在各種書法名頭上鑽營打洞,在各種賽事上沽名釣譽,看似很厲害,其實花拳繡腿。更有甚者,就是那些號稱“現代書法”創作者,急於創新,妄圖自立門戶,反而成了大眾的笑柄。

  2. 學識修養:書法藝術與古學修養聯繫緊密,古人從小熟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古文學的修養比今人往往高了很多。另外古人的思想多是“儒釋道”的哲學思想,今人往往受現代哲學思想影響較深,在很多哲學思想、審美思想、人生觀方面都相差很多,而思想境界的不同,反映在書法表現方面也深受影響。

  3. 書寫工具:古人書法因為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多是童子功。從小就深入學習書法,日常書寫抄錄文章等等都是用毛筆書寫,因此古人對於毛筆書寫工具的熟悉程度是今人比不了的。而科舉制度又要求讀書人必須寫一手好字,自然於書法之上所下的功夫是很深的。今人書寫工具是硬筆,考試之時只要書寫工整、清晰、易識也就夠了,對書法的要求遠遠達不到古人的標準。從小學習書法者更是少之又少。

現代書家與古人相比我們勝在哪裡?

  1. 認識更加全面:由於考古方面的發現,我們對古代書法的發展認識更加全面。例如研究魏晉筆法的時候,敦煌殘紙的發現就對我們研究古人的筆法提供了參考。而考古發現的唐筆,也對我們研究唐代書法提供了幫助。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可以從古至今對書法的發展做出一個整體的認知。從這方面來說,我們比古人優越了不知多少。

  2. 學習書法更加方便:趙孟頫曾經在《蘭亭十三跋》中雲:“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習之,便可名世。”我們今天雖然不能看到古代名家法帖的真跡,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原帖的複印技術不知道比古人通過拓刻強出多少,很多名家法帖都輕鬆可以得到精美的複製品,對我們學習書法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3. 群眾基礎深厚:古人歷朝歷代能讀書,並且在書法方面有所發展的人畢竟是少數。當今我們14億人口,人口基數比古人不知高了多少倍,喜歡書法的群眾基礎也是非常廣泛的。在這樣一個廣泛的發展基礎之上,未來出來幾個可與古人媲美的書家也並非沒有可能。

以上是翰墨今香的個人淺見,希望各位書友也能發表評論,說出您的看法。大家都來說一說,現代人能否創作出媲美古人的書法?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引發出了我們關於哲學與審美的話題。自甲骨文出現歷秦漢晉唐至今,已過兩千多年,漫漫歷史長河中,保存挖掘出來的文字載體少之又少,多以石刻,拓本,臨本存在,除了宋以後的活字印刷體外,今人都把它歸結到書法範疇,以國人的傳統文化自信,稀少而珍貴的文字載體,對古人的頂禮摩拜,敬畏之心,以及當今盛世之下的商業文化炒作,我們把古人捧上了神壇,今人學書法都必須循古臨帖,一筆一劃的寫,幾年下來才算入門兒,我這樣說當然不否定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徑,大多數書法老師都是這樣教的,嚴格的說,這是一條學習古代書法的必經之路。然師古傳承重要,創新發展更重要,當今書協謀領導認為“臨帖1萬步,創新只一步”,這就是觀念約束,重傳承輕創新。



比如,古人用毛筆,今人用鋼筆,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你鋼筆字寫的再好,都不可能與毛筆字同日而語。甚至有人說鋼筆字,硬筆字,那叫書法嗎?我真是無語了。難道你讓我們提著毛筆端著硯臺到處跑嗎?就像不開汽車要騎毛驢兒嗎?言歸正傳,傳統毛筆書法臨寫到一定的程度,在掌握了基本的筆法結構之後,需要大膽創新,寫出自己的風格。


當今學習書法的氛圍也不應是一道藩籬,把大家圈在羊圈裡,要衝出去,多練字外功,將個人的文化,情感,經歷,修養,現代審美,性格融進作品。這古老的傳統線條藝術,必將會畫出你心中最美的風景。無論毛筆鋼筆都是工具,心中有美,儘可表達。現代書法一樣會超越傳統書法。

當然,客觀的說。當代書法是否超越了古代書法,需要由後人評說。大浪淘沙,幾百年以後的歷史沉澱,才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蓋棺定論。當今我們學習書法的人所能做的,不是一味的臨帖師古,而是勇於創新。



田修文書法


從書法界說,確實沒有像歷史上的二王,顏柳歐趙,蘇黃米蔡,祝`枝山,文徵明,王,傅山等大家。毛主席除外。其主因。一是,大家都是從童子功入手,畢生精力寫字,打下基本功。科舉用人制度,秀才,舉人,進士,取功名,必寫好字,不像現人,大都半路出家,。二是,歷史上大家,不是專搞書法專業,而是做雅事的。都是官場耍人,社會名流,高僧雅士,詩人騷客。書法只是交流賞心之物。這些社會地位高,有的都是一方封疆大吏,太守人物,當然影響社會,。現在書家幾人能比。只是營贊市場,成為打把式的人物。有的留長髮,搞竒裝,似平藐然,實是可笑。

三是,書法是綜合性的知識,觀歷史上的大家那一個不是詩,文,史,哲精藝皆通。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咧!豈止是寫幾個字的寫字匠。東坡,庭堅大詩人,現代的書家幾人可比。有些還不懂律韻,不懂文史,還寫別字,寫幾個字就稱家3嗎!可笑。

時代呼出大家,大家確在民間,。大家在苦鑄中,決不繁出那以錢,名,利的展場。大家耍從童子功練起,耍有高尚品格和宏曠的知識,決不是什麼恊會中任聀的掛牌人物。

萬紫千紅安排著,時代一定出大家。


楚叟196


現代書法家寫不出媲美古人的書法嗎?

講實話,如果現代書法家能寫出媲美古人的書法,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書法的生活化,而不是工作化。

就是說,日常的文字來往、文字表達都是毛筆,而不是電腦、硬筆。這樣才能“潛意識化”,而不是興致來了,或者工作應酬來了才提起毛筆。工作化的書法,實質就是玩玩字法,因為缺少真實情感。

2.書法思想的自由,而不是思想桎梏。

晉朝的書法為什麼能到達以後無法逾越的巔峰,有幾個前提:

一,東漢發明了紙張,到了晉朝大規模的應用。東漢之前的文字日常常用載體就兩種:簡牘。這種形式極大的阻礙書寫的自由。適應這個特點,篆書、隸書、魏碑包括楷書都是規規矩矩。紙張的出現,導致書寫(包括繪畫等)自由的出現,所以產生“草書”,後來產生“行書”。

二,晉朝貴族階層對書法形成興趣及審美風氣。是行草開拓者、探索者,沒有教條。

三,晉朝貴族崇尚“性靈”“自由”,追求真趣。

四,晉朝貴族崇尚“玄學”,注重“得意忘象”,即抓到書法的本質,書法即基於技法的自我思想情感的形象化表達。而不是像唐人“重法”,追求“形式美”,晉人更重意蘊。

於是,經過幾代人的積澱,終於誕生天下第一行書。

現在則沒有思想自由的代際土壤,只有一代積累肯定不夠。

3.理解書法本質,不能以手指月,只見手指,不見月亮。

以中書協及各種民間書法比賽的標準,《蘭亭集序》《祭侄文稿》肯定不能獲獎,因為塗抹太多。形不漂亮。

4.寫完十八缸水。

5.有自我真實性情,有自我書法之體(識)。戴著王羲之體、顏真卿體、王鐸體之面具者,不算真正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