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叛逆的你: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初二階段的"叛逆“”

說到叛逆期,相信很多家長、老師首先想到的就是初二階段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初二”是叛逆期集體爆發的階段,是讓很多初中老師“瑟瑟發抖”的階段。家長和老師會突然發現,就連原來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也像變了個樣,一言不合就衝撞父母、老師;有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沉溺電子遊戲或早戀並因此放鬆學業導致成績直線下降;甚至有的孩子在學校裡違反校規、破壞紀律,並以此來證明自己很“酷”。而那些原本家庭教育就存在明顯問題的孩子,比如失教或父母寵溺無度,在叛逆期更容易走向極端,造成令家長、老師無比心痛的結果。

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從心理學、家庭教育學等的角度來理性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也許孩子的很多行為就能得到“科學”的解釋,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也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少年的你,叛逆的你: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初二階段的

在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對青春期的各種“出格”的行為有如下的闡釋:“青春期有許多種行為都是出自想表現獨立性、和成人平等、男子氣概或女人作風等等的慾望。這些表現的方向決定於兒童對‘成長’的意義抱有何種看法。”“在他的生活樣式中一直未被觀察到的錯誤會開始顯現出來。”“對每個孩子而言,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必須證明他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了。我們也許可以設法讓他相信這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很“乖”的孩子也會很“叛逆”

家長和老師眼中的“乖”,無非就是孩子聽話、學習認真,沒有個性鋒芒,但是,大人們沒有深入瞭解的是,有些孩子的“乖”背後隱藏的是大大的“不服”,孩子們原本不敢、不願表現出來的“個性”只是藉助青春期這個“契機”得以爆發。

《超越原生家庭》(【美】羅納德·理查森)一書中認為,乖孩子往往出現在高度“融合”的家庭。“所謂‘融合’,就是陷入一種共生或寄生關係的泥潭中。也就是說,你總是對別人的行為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反應。”比如說,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總是被要求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孩子稍有不服,父母動輒就以威嚴對孩子施加壓力,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壓抑自己的感受而凡事以父母的好惡為選擇的依據。就好像一家人到外面就餐,孩子想點自己喜歡的炸雞翅,母親以吃了容易上火、不健康等理由不答應,孩子只好接受母親的安排,放棄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心中的不快並沒有隨之消失,這種情緒會慢慢積聚,孩子會逐漸產生擺脫父母控制的想法。

少年的你,叛逆的你: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初二階段的

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孩子被壓抑著的“自我”也會有覺醒的時候。到了青春期,通常在孩子上了初二的時候,孩子希望放飛自我,“希望打破這種‘融合’的狀態”,所以就會做出令父母勃然大怒、難以接受的種種行為,就如孩子玩手機,如果父母強行制止,收了孩子的手機,那孩子就很有可能做出大吵大鬧、離家出走甚至更極端的行為。因為可能手機對孩子來說,除了擁有極具誘惑力的遊戲、聊天工具等軟件,還有一點就是手機可以完全受他控制,畢竟父母幾乎不可能“操縱”他如何玩。

家長也許會發現,在高度融合的家庭,如果乖孩子在青春期懾於父母的管教或威嚴而依舊壓抑自己,不敢表露真實的“自我”或並沒有明顯的“叛逆”表現,那麼,家長雖然會省心很多,但代價卻是孩子成年後會缺乏主見、遇事不果敢、膽小內向等,孩子會在心理上經歷很多的挫敗,成年後的他可能就成了一個“媽寶男”。

少年的你,叛逆的你: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初二階段的

孩子為何在青春期一不小心就學壞了

渴望擺脫父母控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上並沒有真正成熟,他們想與原生家庭“分化”,卻不自覺地向周圍的同齡人尋找另一種“融合”,習慣在大人面前表現得很乖的孩子,會發現那些不守紀律、不符合規範的行為舉止很酷,比如爆粗口打架、抽菸,如果孩子在學業上面較難獲得成就感,而父母對孩子又抱有較高的期望,那麼孩子就更容易去同齡人中尋找一種歸屬感,加入一些同齡人的小群體。因為打架、吸菸這些不被允許的事情在這些孩子看來很刺激,而且是對“規則”、“紀律”等的藐視和挑戰,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那些無心向學、品行不佳的孩子到了這一階段特別有號召力和影響力了。假如一個原本很乖的孩子周圍正好有這樣的同學,那他就很容易受到影響,而這種影響通常是不自覺的,有的孩子會融入這樣的小群體以尋找歸屬感,有的孩子的行為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他們以此來標榜自己的長大獨立或跟父母的分化。

少年的你,叛逆的你: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初二階段的

父母如何應對乖孩子的叛逆期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焦慮或暴怒都無濟於事,只會讓事情更加糟糕。其實,對於家長來說,面對孩子的一言不合就冒犯衝撞等,最需要做的是冷靜冷靜再冷靜。因為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衝動幾乎就是本能的表現。家長經常會因為 自己的威嚴受到冒犯而火冒三丈,但是,對於大人來說,剋制自己的衝動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所以,家長先給孩子一個“冷靜期”,允許孩子“犯錯”,然後再找適當的機會向孩子表達自己被冒犯的感受、不快以及對孩子的期望。其實,到了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是能夠明白道理的,只是“知易而行難”,衝動起來就管不住自己的言行,總之,家長必須接受的事實就是:叛逆期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經歷的很多挫敗、痛苦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當下,令很多家長頭痛不已的應該就是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家長在同意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之前就應該明白:孩子一旦有了手機,就很難再擺脫手機的“誘惑”。所以,家長最好先跟孩子“約法三章”,而且記住,如果孩子已到了沉迷手機的階段,千萬不要強行收走他的手機,這樣只會讓事情變得難以收拾。那該怎麼辦?說實在,真到了這地步就很難有奏效的辦法了,但家長可以嘗試一些辦法,如跟孩子約定寫作業期間幫孩子保管手機,有的孩子到了初三,面臨升學的壓力,而且周圍的環境也會讓他意識到緊迫性,叛逆期的“離經叛道”也會隨之迴歸正軌,這時候,家長也就能鬆一口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