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A與FCA合併最新進展:成立50:50合資公司


堅持不懈

近年來,FCA不斷在尋找合作伙伴。當時還健在的CEO馬爾喬內找過通用,但在2015年被通用拒絕。隨後,馬爾喬內的FCA馬不停蹄又與雷諾商談合併,終因法國政府的干涉未能如願。本次與雪鐵龍的洽談,是近年來,FCA持續的戰略選擇,既是馬爾喬內“遺志”,也是早已清晰戰略的第三次嘗試合作。

PSA與FCA合併最新進展:成立50:50合資公司


堅持合併戰略:之前找過通用雷諾

PSA與FCA合併最新進展:成立50:50合資公司


10月31日,媒體從標緻雪鐵龍集團(PSA)和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FCA)官方獲悉,PSA監事會和FCA董事會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一家50:50的合資公司,努力實現彼此業務的全面合併。上述兩機構已向其各自的團隊佈置任務,在未來幾周達成具有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的討論。

PSA和FCA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正在進行深入的討論,雙方都堅信:合併是一個大膽而果斷的舉動,將創造一家在規模、能力和資源方面的領軍者,從而成功地抓住機會、有效管理,應對移動出行領域新時代的新挑戰。

新的合資公司設在荷蘭,PSA和FCA董事會將擁有平衡的代表權和獨立董事。FCA董事長約翰·埃爾坎(John Elkann)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PSA董事長唐唯實(Carlos Tavares)擔任新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董事。

PSA和FCA股東各自擁有新合併公司50%的股權,因此將平等分享合併帶來的利益。新公司的治理結構將在股東之間實現平衡,多數董事為獨立董事。董事會將由11名成員組成,其中五名董事會成員將由FCA提名(包括約翰·埃爾坎擔任董事長),五名成員將由PSA提名(包括高級獨立董事、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唐唯實的初始任期為5年。

合併後,兩家集團在超豪華車、豪華車、主流乘用車、SUV、皮卡及輕型商用車等領域的品牌優勢將得到聯合,從而更加強大。成立之初,合併後的新公司憑藉FCA在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實力,以及PSA在歐洲的實力,能夠在市場上實現最高的利潤率。

同時,在造就可持續出行的新時代的技術方面,合併後的實體將整合雙方廣泛和不斷髮展的能力,包括電動動力總成,自動駕駛和數字車聯網。

事實上,近年來,FCA不斷在尋找合作伙伴。當時還健在的CEO馬爾喬內找通用,但在2015年被通用拒絕。隨後,馬爾喬內的FCA馬不停蹄又與雷諾商談合併事宜,但最終因法國政府的干涉未能如願。可以說本次與雪鐵龍的洽談,是近年來,FCA持續的戰略選擇,既是馬爾喬內“遺志”,也是早已清晰戰略的第三次嘗試合作。

合併後規模:全球銷量第四大

PSA與FCA合併最新進展:成立50:50合資公司


合併後的公司將成為,年銷量為870萬輛,總營收近1700億歐元,營業利潤超過110億歐元。據估計,這筆交易帶來的協同效應約為37億歐元,主要來自於對汽車平臺、動力系統和技術大規模投資的更有效的資源配置,以及合併後集團擁有的更強的採購能力。

新集團的在荷蘭註冊的母公司將在泛歐交易所(Euronext,巴黎),意大利交易所(Borsa Italiana,米蘭)和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並將繼續在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等現有運營總部所在地保持重要存在。

據提議,新公司的章程將規定,“忠誠表決程序”(loyalty voting program)不得向任何單個股東授予超過在股東大會投票總數30%的投票權。同時,可以預見,現有的雙重表決權將不會結轉,但合併完成後的三年持有期結束後,將會產生新的雙重表決權。

合併完成後,EXOR N.V、Bpifrance Participation SA、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集團)和標緻家族(Peugeot Family)持股的停牌期將為7年。EXOR、Bpifrance Participations和標緻家族的股份將受到三年鎖定,但標緻家族在交易結束後的頭三年內將被允許最多增持2.5%的股份,該增持將僅可通過從Bpifrance Participation和東風集團手中購買股份實現。

在交易完成之前,FCA將向其股東分配55億歐元的特別股息,以及其在柯馬(Comau)的股份。此外,在交易完成之前,標緻將向其股東分配其持有的佛吉亞46%的股份。這將使合併後的集團股東平等分享合併帶來的協同效應和收益,同時認可FCA差異化平臺在北美的顯著價值和FCA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包括其在這些地區的領先市場的利潤率。這也將體現FCA高端全球品牌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因其巨大發展潛力而將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

合併抱團取暖,應對新四化挑戰

PSA與FCA合併最新進展:成立50:50合資公司


相對於美國的互聯網優勢和創新精神,歐洲的思想相對保守。PSA與FCA面對未來的智能化和共享出行等行業新變化趨勢也是難以應對。要變強,要發展,就要有更新的技術更牛的產品出來,而這也意味著更大的研發投入。所以在這個解不開的死循環裡,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分擔成本。

歐洲缺乏強大的智能網聯的優勢企業,電動化等趨勢下的產業鏈資源也是不足。未來在共享出行和電動化的線路上,巨大的投入要求歐洲車企需要抱團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