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01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白先勇

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持製作人白先勇老師,10歲結緣崑曲,從此痴迷一生。

每當有人問他,為什麼如此喜愛崑曲時,他總是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

那麼崑曲到底美在哪裡呢?最突出的有3點,文辭美,聲腔美,舞臺表現美。

崑曲的文辭美,是因為崑曲的唱詞大都是由明清時期的上層文人創作完成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欣賞價值。

崑曲的唱詞稱為“詞句體”,是對宋詞長短句的沿襲,無論從形式到實質,都完全可以與“唐詩宋詞元曲”媲美。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比如,《牡丹亭·遊園》的第二折,曲牌是《步步嬌》,杜麗娘的唱歌詞——

“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曳春如線”。

這一句的寫景,寥寥幾個字,充分展現了詩詞語言的特點:用詞精簡,意韻深遠。

一個“春”字,點出了整個這一折戲的主題。

這個“春”,既是客觀上的“春天”、“春風”、“春光”,也可以理解成16歲的少女杜麗娘內心懷有的“春情”。

春天裡,懷春的少女在賞春、惜春,即便是再感覺遲鈍的觀眾,也不會對這份撲面而來的“春意”無動於衷吧?

更具體地來說,這份春意是由“絲”和“線”這兩個詞的景象描寫,觸發了我們的想象, 而生髮出來的審美體驗。

“晴絲”本來是指的蟲類所吐的、在空中飄蕩的遊絲,在晴朗春日的陽光下,最容易看見。

後一句的“如絲”,還用了一個動詞“搖曳”,指向就更明確了——

吹來的“春風”,吹醒的是少女的“春心”,搖曳的是“晴絲”,更是“情絲”。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湯顯祖的這種寫法,並非自己獨創,而是借鑑了前人詩句。這是詩詞常用的表達手法,叫“用典”。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日江村》裡就有“燕外晴絲卷,鷗邊水葉開”的句子。

南宋詞人葉夢得的填詞《虞美人》裡,也有“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遊絲,千丈嫋晴空”一句。

諸如這類“言約旨遠”的詩化語言,崑曲唱詞裡比比皆是, 不勝枚舉。

譬如,《牡丹亭》裡的“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菸絲醉軟……生生燕語明如剪……”

再比如,《玉簪記》裡的“月明雲淡露華濃,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等等。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洪邁在《容齋隨筆》裡說詩詞的語言應該“言少意足,有無窮之味”。這種無窮之意味,正是中國詩詞的魅力,也是崑曲唱詞最突出的美感之一。

02

崑曲是一種戲曲,僅有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所謂“曲”者,是要能夠把文詞唱出來。

崑曲的聲腔美,說的就是崑曲在音樂上的審美特點:唱出來的腔調特別好聽。

怎麼個好聽法呢?徐謂在1599年寫的《南調敘錄》裡形容說,“崑山腔流麗悠遠,聽之最足蕩人”。

提到崑曲唱腔,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就是明代音樂家魏良輔。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他花了很長時間對當時民間流傳的崑山腔進行改造和創新,才有了今天我們聽到的,迤邐婉轉的崑曲。

明代戲曲音律家沈寵綏在《度曲須知·曲運隆衰》裡,詳細解釋了經魏良輔改造後的新崑山腔的特點——

“(魏良輔)生而審音,憤南曲之陋也,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魏良輔為了讓新崑腔好聽,做了最重要的兩個動作:第一,洗乖聲協音律;第二,調用水磨,拍捱冷板。

古代漢語言有“四聲”,平、上、去、入。

平分陰平,陽平,分別相當於現代漢語拼音裡的第一聲和第二聲,“上”相當於漢語拼音裡的第三聲,“去”是第四聲。

現代漢語的普通話發音裡,入聲字已經消失了。古代漢語裡的入聲字,在普通話裡的發音是第一、二、三、四聲的都有。

中國漢字的發音本身就非常具有音樂性。比如唐代的《元和韻譜》裡就說,“平生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古人把漢字的這種發音規律加以利用,就形成了詩歌的格律——平仄交替,長短相間,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中國古代音樂講“五音”,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現在的哆、唻、咪、嗦、啦。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音樂是語言的一種延長。音樂和語言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需要曲調的高低和文字的平仄相協調,才能相互促進,產生美感。

魏良輔“洗乖聲協音律”的工作,正是對唱腔的逐字考量糾正——上聲字低唱,去聲字高唱,平聲字平唱,入聲字出口就斷。

這就使得崑曲具有了音韻學意義上的規範,也使得崑曲的唱腔和唱詞相得益彰,音樂的韻律美感大大增強。

接下來,魏良輔又規範了崑曲唱詞的發音——“字清”、“腔圓”、“板正”。

魏良輔的這種新崑腔唱法,把字的發音分成了“頭”、“腹”、“尾”3個部分,每個字要按照“音”、“聲”、“韻”,清楚細緻地唱出來。

比如,“春”字,要按照“ch、u、n”的順序,配合旋律(腔),逐一唱出來。

所以,現代記錄崑曲曲譜,有時候用漢字搭配曲譜,不如用漢語拼音更準確。

我們現在唱歌的時候,一個個字很快就“吐”出來了,而崑曲的演唱,是把一個字的發音分解成若干音節,一節一節地和“腔(旋律)”細細地“磨合”。

這樣的唱法,如同“拍捱冷板”,演唱者要有坐“冷板凳”的心態,去掉煙火氣,把心沉下來,全神貫注於自己的發音,張口要圓要小,收音要細要長……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所謂“水磨調”的含義,便是如此,崑曲的唱腔之美,也就盡在這一個“磨”字裡了。

03

完整意義上的崑曲,是中國古老的戲劇劇種之一。

所有傑出的戲劇,都不能只停留在劇本上,而是要到舞臺上,把一種綜合性的美感呈現、傳遞給觀眾。

崑曲的舞臺表現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載歌載舞,歌舞合一。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戲曲的表演都是程式化的“唱唸做打”,崑曲裡的“舞”,我們大致可以理解成“做”和“打”的綜合表現。

“做”是指的“動作”、“表情”、“身段”,“打”是“武打”、“格鬥”。

戲曲表演裡的“打”,也都是提前設計好的,象徵性的一招一式,說它是一種特殊的舞蹈,也是恰當的。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所以崑曲的舞姿美,不單純是指的諸如《長生殿》中的“霓裳羽衣舞”,而是演員在舞臺上綜合的“身段”和“做派”,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肢體語言美”。

崑曲的舞姿美也集中體現了東方美學的特點:柔軟、曼妙、含蓄。

中國古代舞蹈的特點是典型的“畫圓”藝術——

四肢在空間的運動軌跡是曲線,上半身與下半身以腰部為中心做異向扭曲,身體常常處在一種傾斜的狀態。

這種錯離的效果,幾乎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關節,包括纖細的手指。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裡,對東方舞蹈是這樣總結的——

“東方(中國、日本、朝鮮)的舞蹈者,牢牢地站立在地面上,一般很少把腳抬高,他們沿著一定的幾何圖形緩緩移動腳步,臂和手的動作千變萬化……”

這種特點在崑曲程式化的表演中特別明顯。比如,雲手、跑圓場、順風旗、拉山膀、臥魚、蘭花指等等。

而崑曲表演中變化多端的舞姿,更是這一美學思想最好的體現:劍舞、羽舞、花鐮舞、綢帶舞、等等。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魏海敏《貴妃醉酒》臥魚

北大的駱正老師在《中國崑曲二十講》一書裡說,中國這種以“畫圓”為核心動作舞蹈,都可以在“太極圖”中找到源頭和歸宿,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美學觀和哲學觀。

太極的大圓圈是一個封閉的宇宙,其中的S線把圓分成了黑白對應的兩部分,代表著陰陽、天地、天人、動靜、開合……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這兩種“黑白”力量,相互對立,相互聯繫,相互牽制,也相互轉化。

黑白魚形中的小圓圈“魚眼”分別意指“陰中陽”和“陽中陰”。

“黑白”、“陰陽”,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對立統一”。

所以,中國人崇尚“圓滿”,希望沒有稜角,減少衝突,一切平衡、和諧、安寧。

這種文化意識反應在舞蹈藝術裡就是“圓”的意象,以及各種“旋轉”的動作。

明代著名學者朱載堉的舞學理論提出,“學舞以轉之一字為眾妙之門”,可謂一語中的,這也是崑曲舞蹈的精髓所在。

04

無論是文辭美,聲腔美,還是舞姿美,最後都是為了成就崑曲整體上的“虛擬之美”。

虛擬,是中國戲劇,也是崑曲,最根本,也最突出的特色。

崑曲的舞臺佈景,常常只有一桌二椅,留給演員和觀眾的,是空蕩蕩的大舞臺。

開門沒有“門”,騎馬沒有“馬”,杜麗娘遊園時的“奼紫嫣紅”,貴妃醉酒時的酒杯和酒……這些統統都沒有。

“三五步走盡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這就是崑曲的意境。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崑曲的這種意境之美,和西方戲劇力求逼真是截然相反的。這也正是東方審美的務“虛”和西方審美的務“實”最集中的表現。

這種意境,就是要把所有外在、物質的表現手法儘可能簡化和減少,把舞臺的空間留給表演者本身。

這種意境,也是要把所有外在的、物質的感官刺激儘可能簡化和減少,讓我們在欣賞崑曲時要更多地去用“心”,用“情”。

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論述戲曲時曾說,“想入雲霄之際,作者神魂飛越,如在其中,不至終篇,不能反魂、收魂”,這正是崑曲審美的核心所在。

蔣勳老師曾說,中國哲學和審美里,所有的“空”、“虛”、“無”,都不是真的沒有,是為了給“實”“有”更多轉圜的餘地,是認識到“空”、“虛”、“無”是更大的含容與可能。

一生痴迷崑曲的他說,崑曲無他,得一字“美”,崑曲到底有多美?

這讓我想起了唐朝詩人錢起的那一句千古名句,“曲中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崑曲的美,甚至不在於當時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而是在曲終人散後的生活裡。

因為崑曲呈現出來的美感,早就融在了我們血液裡的,是整個民族千百年來的生命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