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信陽新縣化肥廠的光輝歲月(圖)

引子

我經常從宏橋小學門前走過,看孩子們揹著書包,蹦蹦跳跳,高高興興上學堂,校園裡書聲朗朗。

只是一恍惚,眼前仿若出現了另外的場景,煙囪林立,高爐火紅,機聲隆隆,化肥堆積如山……

這裡曾是新縣化肥廠所在地。

我對化肥廠有深厚的感情的。

楊永平老師鼓勵我,寫一寫化肥廠往事(在他的微信公號平臺“紅薯南瓜”刊發),那是一代人的記憶。遺憾我在化肥廠實際工作時間並不長,我是1992年進廠,中間還外派學習兩年,到1997年停產,我在化肥廠實際工作僅僅3年,但我的青春是在化肥廠度過的,也是在廠裡結婚成家。

我對化肥廠的歷史瞭解不多,連日來,我找化肥廠的老工人、老師傅,他們大多六十多歲了,退休了,一談起化肥廠,他們搶著說,神情激動,有驕傲,有自豪,還有痛心和惋惜。

這些老工人、老師傅,有彭廣勇,阮祥友,施業和,黃徳敬,楊振先,阮觀義,陳傳書,程方正,熊永金,庫樂賢,黃遠良,劉燕等,他們講述了化肥廠的“光輝歲月”。

往事回眸:信陽新縣化肥廠的光輝歲月(圖)

老首長關心下 1970年建廠

新中國成立後,新縣工業幾乎是空白。1969年,時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的王才貴是新縣陳店人,看到家鄉新縣老家缺衣少穿的局面,就運來設備在新縣建立繅絲廠,繅絲廠就建在小潢河邊,建了兩排房子,十幾個工人。這時,時任湖北省省長的張體學回老家了,他認為家鄉新縣不養蠶,沒蠶絲原料,建繅絲廠不如建化肥廠,生產化肥多產糧食,先解決老家人民的吃飯問題。

就這樣,1970年,繅絲廠變成新縣化肥廠,張體學省長送來生產化肥的壓縮機,還有別的老首長如劉名榜寫信求助老戰友送鋼材。張體學省長又安排化肥廠工人一百三十一人到黃岡化肥廠免費學習培訓,這一批工人後來成為新縣化肥廠的骨幹。

化肥廠的老工人們常說:沒有張體學、劉名榜等老首長的關心,就沒有新縣化肥廠。

往事回眸:信陽新縣化肥廠的光輝歲月(圖)

“雙突"廠長張思焰

生產出第一袋化肥

化肥廠從1970年規劃,經過四年多的建設,一直沒有生產出化肥,全縣人民對化肥翹首以盼。1974年,縣裡“雙突”調張思焰來化肥廠,"雙突"是沒有紅頭文件,突擊入黨,突擊提幹,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那還是文革時期,張思焰當時來化肥廠,不叫廠長,是革委會主任。張曾任建設新縣的重大工程滸灣大橋的指揮長,能打硬仗。

張主任(大家也喊張廠長)立下軍令狀:要在第二年生產出化肥!從此,他白天忙於工作,晚上一頭扎到車間,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渴了,擰開自來水喝一囗;困了,便倒在車間操作檯上眯幾分鐘;醒了,接著同工人們一起幹。那段時間,他夜裡幾乎從沒回家睡過一次覺。

那時的工人很年輕,多是二十幾歲,有從修香山水庫工地上來的,有從雲母廠調來的,還有當兵轉業的。進化肥廠,有肉吃,有白米飯吃,穿著"新化"字樣的工作服,走在街上,昂首挺胸,周圍投來羨慕的目光,小夥子都不愁找媳婦。看一把手張主任這麼拼,工人們有使不完的勁頭,在全廠的共同努力下,1975年,新縣化肥廠產出了第一袋化肥!

廠裡一片歡騰,敲鑼打鼓。

新長征青年突擊手一一程方正

在化肥廠有許許多多的優秀工人,而在近千名工人中,最出名的就是程方正,鍋爐車間的程主任。他曾榮獲共青團中央“新長征青年突擊手”。

程主任是1973年從雲母廠調到化肥廠鍋爐車間當操作工,跟師傅學了一天,當了一天學徒就能單獨操作。程主任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可他肯鑽研,又能吃苦。化肥廠早期,只有一臺鍋爐,有時爐子壞了,要修理,爐子剛剛停下來,爐溫七八十度,放一片竹排進去,直冒煙,別人不敢進去,程主任將棉襖往涼水裡一浸,溼透後,套著滴水的棉襖爬進爐子裡,快速處理問題,十分鐘後出來,棉襖擰不出水了。

鍋爐車間緊挨著造氣車間,早期的造氣爐煤塊燃燒不完全,一車車的煤渣拉出去當垃圾扔了,程主任看著心痛,既浪費又汙染環境,他愛琢磨,琢磨著怎麼將這些煤渣進行二次燃燒利用起來。經過他的不懈努力試驗成功了,煤渣經過提純,可以二次燃燒。最後的細細的煤渣製成煤渣磚,蓋房子作牆磚又結實又牢固,兄弟廠家紛紛參觀學習並加以推廣,程主任因此獲得了縣勞模,地市、省級直至共青團中央"新長征突擊手",這是1979的事。程主任去北京領獎,胸前戴著大紅花,省裡領導陪著呢。整個新縣,他是唯一的一個。

往事回眸:信陽新縣化肥廠的光輝歲月(圖)

吊裝王一一黃德敬

在南五縣(潢川、淮濱、商城、羅山、新縣),吊裝就找新縣化肥廠安裝大隊的黃德敬----黃師傅。在吊裝界,他數一數二,在他從事吊裝工作的四十年間,從未發生過一次事故。吊裝,技術含量高,萬一失手,後果不堪設想,幾乎沒有挽救餘地。

在化肥廠的設備安裝過程中,最難的是熱水飽和塔,塔重二十七噸,高二十四米,相當於八層樓那麼高,從平地拔起,黃師傅從容指揮,兩臺絞磨,四根風繩,全廠工人參與,連廠長也聽他指揮。安裝成功,廠裡給每個參加的工人發一根菸,給黃師傅發了一整條煙。

這次安裝成功,轟動南五縣。潢川,淮濱,羅山還有商城的熱水飽和塔都是請黃師傅指揮安裝的,因此,人們稱他為“吊裝大王”。

“國寶”積肥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化肥是緊俏品,一肥難求是常態。"積肥員"這個名稱就應運而生,那時生產隊派青壯年男女勞動力進化肥廠工作,小隊記同等勞力的工分,化肥廠給積肥員所在的生產隊一年一噸半化肥,每個月發十塊錢的工資。1974年、1975年、1976年連續三年招了一兩百名“積肥員”,很多“積肥員”後來留了下來。

化肥廠開始生產能力有限,每天早上,縣裡來電話詢問化肥產了多少,而產量每增加一噸,廠長就跑去縣裡報喜,而化肥的銷售要由縣領導簽字。“積肥員”們既要工作,還要滿足生產隊隊長急切的心情,生產隊都把“積肥員”當大熊貓寵著,為了早日得到那一噸半化肥。

產能要提升,需要技術改造,技術改造沒錢,去省裡找劉名榜,劉親自給省計委領導寫信,1980年,爭取到了85萬元資金,為新縣化肥廠的騰飛送來了“血液”。

隨著一次次的技術改造,產能逐年提高,產量也節節攀升,化肥產量從年產三千噸,六千噸,一萬噸直至兩萬五千噸,日產化肥五六百噸,日吞吐量達一千多噸,當時化肥廠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是新縣名副其實的龍頭企業。

一個小縣城的化肥廠,年產值這麼高,很了不得。生產銷售也紅極一時,銷往南五縣,固始各鄉鎮,還遠銷湖北,成為小氮肥生產的標杆。1982年,全省小氮肥工作會議在新縣召開,學習“新縣經驗”。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化肥廠最紅火的時候,包括臨時工、小時工、家屬工等,工人達到了千人左右。

各地來買化肥的卡車,排隊排了幾里路長,等幾天幾夜,為搶化肥打架。

“周能說”

化肥廠有技改能手,有勞動模範,七十年代,還有一位能講話的周廠長,他一個人能講一上午不打草稿,講話還不重複,工人背後叫他"周能說"。

周廠長愛開會,工人們總結他講話的套路:同志們,今天開會就講一件事,這件事很重要。這件事分三個方面來看,然後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有三點問題……

就這樣,周廠長每次開會只是講“一件事”,能從上午8點講到12點。

一天,一個工人在飯堂排隊買飯,不知道周廠長正站在他身後,等到這名工人買飯時,飯堂師傅正在把一個飯糰抖來抖去想抖㪚開。這名工人性子急,說,你不要抖來抖去的,飯都抖涼了,都給我,多少糧票我給你。

第二天上午,周廠長開會:今天開會就講一件事,節約糧食。這件事要從三個方面看,第一,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要節約糧食;第二方面,浪費糧食可恥;第三,我們要艱苦樸素。節約糧食方面,有三個小問題,怎麼節約,如何節約,為什麼節約。怎麼節約糧食,我講三點……

遊會計

一個姓遊的師傅,因為偷西瓜,當上了會計。

七十年代初期,工人們住工棚,睡大通鋪,夏天,沒有電扇,空調更沒聽說過,宿舍熱得不能睡。

晚上,三五工友各拿一塊舊床單,到廠邊小潢河的河灘上乘涼睡覺,沙子又細又軟和,乾乾淨淨的,有涼風,還沒蚊子。去河灘時,要路過一片片的西瓜地,一個個滾圓的西瓜在月光下發出綠油油的光。用溫熱的河水沖洗一下身子,洗去一天的疲乏,精神為之一振,一頭倒在融著沙子的床單上。

頭枕沙灘,藍天作帳,月光為燈。看著星星,遊師傅和兩個工友開始瞎噴,談論廠裡哪個姑娘的辮子長,哪個妹子風流,哪個電影女演員俊,聊著聊著,嘴巴幹了,嗓子癢了,一下子想起剛才路過的西瓜園:走,偷瓜去----

遊師傅負責摘瓜,兩個工友望風。遊師傅被看瓜的人抓住了,望風的兩個工友早跑得無影無蹤了。

遊師傅怕被化肥廠開除,一會說自己是水利局的,一會兒說自己是化工廠的,都被識破。最終還是回到化肥廠:先寫份檢討吧。遊師傅工工整整地寫下一份深刻的檢討,領導們一看:這字寫的好哇,別當工人了,去當會計吧。

偷回西瓜,遊師傅變成了“遊會計”。

化肥廠的燈光球場

別以為化肥廠的工人們只會拿扳手,釘錘子。在化肥廠活躍著一支籃球隊,還有專門的籃球場----燈光球場,當時是新縣唯一的一個燈光球場,縣裡舉行藍球比賽,只要化肥廠籃球隊參加,冠軍就是化肥廠的。

化肥廠還有一支象棋隊,阮觀友師傅的象棋在新縣是無人能贏。新縣每次組織象棋比賽,冠軍是化肥廠說了算。縣體委不信邪,請來一位全國有名的職業棋手來新縣,這位高手面前擺九局棋,“車輪戰”,請來阮觀友師傅與另外八名棋手同時對局,一人對九人,在其餘對手面前這位高手不眨眼,到了阮師傅面前,他停下來思考一會兒才走棋,敬佩地看著阮師傅,伸出大拇指:你是高手!高手在化肥廠。

雖然阮師傅最後也輸了,業餘棋手能讓專業棋手稱讚,輸了也是“贏”。

除了籃球隊、象棋隊,化肥廠還有一支宣傳隊,並稱為化肥廠的"三寶"。程師傅的二胡獨奏《駿馬奔騰保邊疆》,文藝匯演時都壓軸出場。

化肥廠軼事

化肥廠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建廠的時候,是文革時期,白天勞動,挖土方,蓋房子搞基建,夜晚學習,讀報紙,學社論,人人發言,談理解,談認識。有個姓楊的師傅,年紀大。輪到他發言時,他說:我老了,年紀大了,沒上麼學,沒文化,我是個大流氓。

全場鬨笑,大家知道他想說的是“大文盲”。

化肥廠除了“國寶”積肥員,還有“非洲朋友”。

化肥廠的工人們在閒暇之餘,以給人取綽號為樂,在化肥廠,一個人沒有“綽號”,枉在化肥廠走一遭。

再說這“非洲朋友”的來歷:程經理皮膚就是黑點,有人說他掉進煤堆裡,工友們得扒拉扒拉幾天;還有一個女工友,皮膚黑,人們稱她“黑玫瑰”。這一男一女比著黑,像是非洲來到化肥廠的兄妹,從此,這“非洲朋友”就傳開了。

往事回眸:信陽新縣化肥廠的光輝歲月(圖)

後記

新縣化肥廠有過光輝歲月,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1997年停產,2000年宣佈破產,退出舞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光輝”成為歷史,成為記憶。然而,在時間的長河裡,記憶也有回聲。

特別感謝彭廣勇,阮祥友,施業和,黃徳敬,楊振先,阮觀義,陳傳書,程方正,熊永金,庫樂賢,黃遠良,劉燕等師傅,給我講述化肥廠曾經的光榮歲月,只是篇幅限制,很多內容沒有寫入。祝福這幾位老師傅及更多的老工人,身體健康。

祝福宏橋小學的孩子們,你們讀書的地方,是塊有“養分”的地方,你們一定會像禾苗一樣,茁壯成長。

2019年9月19日於新縣

(本文原發公號“紅薯南瓜”,作者:羅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