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再現好牧場

祁連山再現好牧場

圖為祁連縣默勒鎮牧民在放牧。 本報記者 姜 峰攝

秋日的青海高原,草梢兒已經泛黃。風吹草低,黃黃綠綠,鋪就“祁連山下好牧場”。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草穗齊膝,種籽飽滿,壓彎的草株透著豐收的沉實。

“這裡是休牧區,牛羊沒有啃過,種籽自然落到地裡,明年草會長得更多、更旺!”祁連縣生態畜牧業辦公室主任馬金雲雙手滑過一片草尖,爽朗地對記者說。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牛羊就壯。驅車青海牧區,不時可見牛羊成群、膘肥體壯,還有牧民們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從粗放發展轉向規模集約高效,從單一結構轉向三產融合,從簡單利用轉向生態紅利共享,10多年間,青海畜牧業發生了深刻變革,一曲高質量發展的新牧歌唱響青藏高原。

“草畜平衡”算大賬:散養變合作,減畜不減收

鏡頭一

放了大半輩子牧,東知才讓毅然把“牧鞭”交給了合作社。“這一步算走對了!去年分紅加上務工,全家收入6萬多元,相當於入社前的5倍多。”說起10年前的決定,他仍是一臉驕傲。

“當時是逼出來的。”東知才讓坦言,他所在的澤庫縣拉格日村,海拔近4000米,人均草地少。32畝草地能養一頭犛牛,可為了多賣錢,他家150畝草場,養了23頭犛牛。超載放牧,結果草越來越少,牛越來越小。“一頭犛牛的個頭,還比不上一隻成年藏羊大,”他還發現,雜草叢生,鼠害多了。

從散養到合作,拉格日村漸漸發生了變化:草旺了,牛羊肥了。近5年,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了2.02個羊單位,草產量提高了一成,植被覆蓋度從六成提高到八成,鼠害洞口減少2/3。

拉格日村的經歷,幾乎是青海牧區的縮影。回首往事,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感嘆:“粗放發展方式不斷加劇人草畜矛盾,過度放牧——草地退化——牲畜減產——牧民致貧。一句話,畜牧業亟待變革!”

破解草畜矛盾,2008年起,青海在六州牧區啟動現代生態畜牧業試點,大力建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始了一場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的全方位變革。

拉格日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俄多介紹說,合作社發動牧民以草地、牲畜入股,草地劃區輪牧,牲畜分群飼養。“拿藏羊來說,過去一家一戶放牧,往往公母同群,容易造成品種退化。”他介紹,合作社成立後,實行精細化管理,能繁母羊、後備母羊分別組群,養殖更科學專業。

“牧鞭”交給合作社,牧民幹什麼?合作社實行分工分業,用工按勞取酬,收益按股分配。“老羊倌在合作社放牧,有固定工資,其他勞動力可以放心出門務工。”俄多告訴記者。

“發展現代畜牧業,轉變生產方式是核心,合作養殖是切入點。”馬清德這樣定義“現代”一詞。

在青海,10年間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覆蓋全部883個純牧業村。過去,超載放牧,生態惡化,難以為繼;如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利在長遠。牧民們吃過苦頭,現在嚐到甜頭,享受著“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的成果,這筆大賬算得越來越清。

拉格日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如今已吸納181戶社員,入社率高達99%。現代畜牧業收效顯著:犛牛良種率由不到6%達到70%,去年合作社創收1254萬元,走上了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的新路。

合作養殖,解開了草畜平衡的頭一道難題。

保護草原是前提:退牧還草、治理攻堅,共享生態紅利

鏡頭二

由祁連縣城向南,翻越海拔4120米的大冬樹山埡口,默勒鎮牧場盡收眼底:只見紅綠色塊分隔成若干區域,一群群牛羊點綴其間,儼然一幅斑斕多彩的畫卷。

驅車深入,探出究竟:那鮮明的紅,是生態修復區,牧草已長到大腿高,穗頭上泛紅色的草籽孕育著新生;而那脆嫩的綠,是人工種植的燕麥飼草區,為的是“牧繁農補、農牧耦合”。

“青海牧業看祁連、祁連山下好牧場”。誰能想象,這片生機盎然的默勒鎮牧場,在7年前還是植被退化殆盡的黑土灘?如今,藉著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東風,越來越多這樣的黑土灘發生了蛻變……

草地是畜牧業最基礎的生產資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李世雄,忘不了2012年初到默勒鎮調研時的場景:幾近裸露的大地上,草場星星點點,飢腸轆轆的黃羊從山谷遷徙到平地,與牧民養的羊群爭食。“牧民完德加的女兒,十幾歲就當起了放羊娃,身材弱小,趕不跑黃羊,只能用鞭炮把‘不速之客’嚇走。”

發展畜牧業,保護草原是前提。依託退牧還草、生態獎補等重大工程,一場草地改良、黑土灘和沙化草地治理攻堅戰在青海牧區打響。

李世雄的團隊,把高寒草地生態試驗站建在完德加的草場。按照重度、中度、輕度退化草地分類治理,採取“封、圍、育、種、管”綜合措施,探索人工干預增草技術。“不用翻地,通過切割草皮,就可以播種、施肥。”李世雄對腳下的草原滿懷深情,介紹起免耕補播技術頭頭是道。

新舉措逼退黑土灘。10年間,祁連縣累計退牧還草17.5萬畝、封育120萬畝、治理退化草地8.5萬畝,黑土灘植被蓋度提高七成,鮮草畝產量從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縣裡新一輪禁牧面積511萬畝,實施草畜平衡面積1040萬畝。”縣生態畜牧辦主任馬金雲說。

幾年朝夕相處,李世雄成了完德加一家的好朋友。完德加激動地拉著老李的手說:“感謝李博士,現在高高的牧草又回來了,羊長得更壯了,養殖加上獎補,去年收入20多萬元。”

保護草原,加快綠色發展。都蘭縣探索走出“農種牧用”“牧繁農補”的新路子。“我們利用農作物秸稈補充飼草料,全縣每年轉化秸稈5.4萬多噸。”在香日德鎮柴興村,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局長張延林指著一片藜麥田說,這就是“黃金谷物”藜麥,營養價值高,是牛羊的好飼料,“有了它,牛羊冬天長膘可快了。”

“草原生態治理,為全省畜牧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廣大牧民從過去單一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和紅利共享者。”馬清德表示。

要規模更要質量:向綠色有機轉型,全程標準化生產

鏡頭三

走進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畜牧業合作社,技術員正給羊群打耳標。

“別小看這個小耳標,這可是有機羊肉的‘身份證’,有了它,一公斤肉能貴6塊錢嘞!”合作社理事長南木加說,不止打耳標,合作社統一配種、斷奶,統一配制飼料、統一防疫,從羊一出生就精心餵養,“肉好,口碑才好,才能賣出好價錢。”南木加點開手機,得意地展示網上買家們的留言點贊:“肉質鮮嫩,沒羶味。”“貼了檢疫證明,安全。”“可追溯,真的來自祁連山下。” ……

讓合作社託底的,是億達畜產肉食品公司的訂單。公司獲批有機認證,從合作社收購有機羊,牧民一隻羊能多賣160元,真正享受到了優質優價。

“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藥材,排的是有機肥”,說起青海畜牧業的優勢,馬清德如數家珍:青海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無汙染,水質好,中藥材植物豐富,是生產優質、安全、有機畜產品的理想地區。而且全省一半面積為天然草場,可利用草場達4.74億畝,牧草品質非常好。

好環境、好牧草,如何養出好牛羊?青海畜牧業加快向綠色、有機轉型,從土地到餐桌,從養殖、加工到流通環節,推廣全程標準化生產。

養殖源頭髮力。一家家生態合作社對牛羊科學分組分群,讓最好的放牧員專業放牧,全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達1400多家。省畜牧總站站長拉環說:“通過有效監管,健全防疫制度,保障了畜產品質量和安全,全省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七成以上。”

建立產品追溯體系。走進龍頭企業億達公司展廳,幾十種牛羊肉產品琳琅滿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冬林介紹:“一公斤羊肉賣到128元,一公斤犛牛肉賣到168元,貴就貴在‘有機’兩個字,消費者一掃二維碼,產地信息一目瞭然。”為了保證質量,公司不一味求規模,年產量控制在6000噸左右,專心打造有機特色品牌。

“我們推行‘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產業模式,實施基地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運作,加快有機畜牧業產業化步伐,實現農產品規模與質量並舉。”祁連縣縣長龍永勝信心滿滿。

“中國犛牛看青海”。青海犛牛存欄506萬頭,佔世界存欄量的1/3;藏羊1352萬隻,約佔全國的1/3,均居全國首位。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處長唐國盛說,發展高原有機畜牧業,打造有機產品,一來可以提升農畜產品價值,增加農牧民收入;二來有利於消減草畜矛盾帶來的壓力。

拓展產業新空間:接二連三增效益,草原風景變“錢景”

鏡頭四

羊兒肥,犛牛壯,都蘭縣開泰農牧公司的包裝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作業,記者發現,在每一個即將發出的包裹中,都有一包本地產的燉肉鹽,“我們這麼做,是想讓外地顧客品嚐到地道的‘青海味道’。”公司總經理馬海麟說。

“從事電商6年,市場越做越好。”馬海麟感受到農產品電商的市場潛力,去年春節前那段時間,每天都有近1000件牛羊肉訂單發往全國各地,很多員工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

如今,開泰農牧公司已成為第三方生鮮電商平臺產品供應商,入駐盒馬鮮生、天貓、京東等50多家電商平臺,與2068戶牧民簽訂了畜產品收購合同,一年帶動牧民增收6500餘萬元。

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青海不斷完善全產業鏈。三產融合鏈條拉長,與牧民的利益聯結緊密,牧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香加鄉牧民管巴,過去養的犛牛靠商販收購,價格沒保障。龍頭企業的電商模式,讓他養牛脫貧有了底。“我家的牛品質好,一公斤能多賣10元,一年至少收入8萬元以上。”管巴說。

42歲的牧民孟克想不到,牛糞羊糞也成了“寶貝”。開泰農牧公司年產5萬噸的有機肥項目,讓當地的犛牛、藏羊糞便有了“好去處”。如今孟克成了專收牛羊糞便的經紀人,去年收了1.2萬方牛羊糞。僅變廢為寶一項,龍頭企業帶動1120戶農牧民戶均增收2.6萬元。

“我們立足畜牧業拓展空間,與種養殖初加工、休閒農業、體驗旅遊等結合起來,湧現出一批農牧結合型、種養結合型、牧商結合型、牧旅結合型的生態畜牧業主體,走出了特色融合發展之路。”都蘭縣委書記焦勝章說。

“都蘭草原上天地多遼闊,神樹上掛滿了美麗的傳說……”聽一曲悠揚的《都蘭草原》,來都蘭牧場的遊人感到愜意。“騎馬最有意思,烤全羊最有味道,夜晚看星星最浪漫,都蘭古城的歷史最引人。”張延林說,一個牧民一匹馬,一個夏季就能增收一萬多元,草原風景變“錢景”。

向現代畜牧業轉型路上的青海,仍然面臨不少困難。“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較弱,人才短缺;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少,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不避難題。

一路行走,我們看到大美青海的希望:生態在改善,草原煥新機,牛羊更歡暢。我們相信,只要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下去,高原現代畜牧業定能迎來更輝煌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1日 18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