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7月:軍閥割據防區制形成;“五四”火種傳入四川

軍閥割據“合法化" 四川防區制形成

4月 熊克武發表《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域表》,使軍閥割據“合法化”。四川軍閥防區制正式形成。

1917年,羅佩金、戴戡掌握川省軍政大權時,曾規定除省軍餉款仍由督署撥發外,所有川東南北駐防各軍餉款,準就近在駐防地方各公署徵收機關如額撥領,此為“就地劃餉”的先例。劉存厚趕走羅、戴後,於1917年10月4日通令所屬各部隊,其餉款軍費,就各該防區較近徵局,分別劃配,准予徑撥稅款應用。

去年2月靖國軍佔領成都,熊克武到成都執掌川政後,為了保持各路軍閥間暫時的平定,只好將各部暫駐原地不動。7月,熊以靖國各軍總司令部名義,發佈了《四川靖國各軍衛戍及清鄉剿匪區域表》,防區制首開其端。在川局大體平定之後,熊克武以四川督軍兼攝民政的身份,聖謀軍令政令之統一,曾規定各師軍官均須由督軍委充;各縣行政官吏,均須由督軍委派;各縣各項稅款,均須報繳督署,統籌統支。然而,防區制的始作俑者,滇軍軍閥顧品珍不服從熊克武的規定,仍然擅自把持獨吞鹽稅,對他駐防區域內的行政官吏,仍隨意任免。川軍各師亦相率效尤,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熊克武考慮今後軍費所出,以免受制於人,決定川、滇、黔各軍就防劃餉,防區制便逐漸形成。本月發表的《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域表》為:第一師駐防區域:成都、華陽、溫江、郫縣、崇寧、灌縣、崇慶、廣漢、彭縣、什邡、金堂、新都、新繁,計13縣。

第二師駐防區域:永川、榮昌、隆昌、銅梁、安嶽、潼南、璧山、大足、合川、武勝、江北、長壽、鄰水,計13縣。

第三師原為石青陽任師長,系孫大元帥所發表,而唐繼堯不同意,故石改任總司令,駐防仍舊。三師此時暫缺。

第四師駐防區域:越西、冕寧、西昌、會理、鹽源、鹽邊、昭覺、雅安、滎經、天全、名山、蘆山、漢源、邛崍、大邑、蒲江等16縣。

第五師駐防區域:彰明、江油、北川、平武、梓潼、羅江、安縣、綿陽、綿竹、德陽、遂寧、樂至、射洪、三臺、中江、鹽亭等16縣。

石總司令(青陽)駐防區域:西充、南充、廣安、嶽池、營山、儀隆、蓬安、南部、閬中、蒼溪、劍閣、昭化、廣元、巴中、南江、通江等16縣。

顏總司令(德基)駐防區域:達縣、渠縣、開江、宣漢、萬源、城口、奉節、大竹、巫山、巫溪、開縣,計11縣。

黃總司令(復生)駐防區域:涪陵.酆都、忠縣、墊江、石柱、黔江、彭水、酉陽、秀山,共9縣。

獨立第一旅駐防區域:眉山、彭山、青神、丹稜、仁壽,共5縣。

獨立第二旅駐防區域:犍為、榮縣、峨眉、洪雅、夾江、峨邊、井研、雷波、馬邊、屏山等11縣。

屯殖軍駐防區域:松潘、理番、茂縣、懋功、汶川,共5縣。

川邊鎮守使駐防區域:瀘定、康定、理化、巴安、稻城、定鄉、雅江、貢噶、丹巴、道孚、懷柔、德格、爐霍、甘孜、畢都、德榮、鹽井、察隅、安良、義敦、武絨、寧靜、察雅、貢縣、科縣、恩達、鄧柯、石渠、白玉、同晉、碩督、嘉黎、太昭,共33縣。

萬縣、巴縣及江北附近,由江防軍司令及黃總司令復生選派駐防(按表內未列盧師諦防地,但後來盧系駐萬縣,或同屬援鄂部隊之故)。江北地接長壽,暫歸第二師駐紮,以便統治,惟客軍駐紮城內,該師不必派隊駐防。

第一混成旅、吳遊擊、郭守備所部,暫駐成都。

川江正支河流防務概由防軍擔任,並得於沿江要鎮分兵駐紮。

其他:簡陽、資州、資陽、內江、敘府、富順(除自流井)、南溪、慶符、高縣、筠連、珙縣、興文、敘永、古藺、古宋、瀘縣、納溪、合江、江津、江安、綦江、南川等共22縣,均由客軍(指滇、黔軍)駐紮。

熊督軍開辦陸軍講武堂

3月 四川督軍熊克武,在成都南較場開辦四川陸軍講武堂,為四川陸軍培養人才。

熊克武於去年被任四川督軍以後,將陸軍整編為6個師、2個獨立旅、1個江防軍,另設有憲兵和1個警衛團。為了整訓改編後各軍中、下級軍官和增添一些下級軍官,在成都南較場原“尊經書院”重辦四川陸軍講武堂。

該校由熊克武自兼講武堂堂長,以塗允(伯文)為監督,負教育、訓練的全責。講武堂共分步、騎、炮、工4種,學制兩年。後因川、滇、黔戰爭再次發生,學員於1920年7月提前畢業。

“五四”火種傳入四川

5.17 成都高等師範學堂學生率先行動,引發四川學運高潮。

五四運動爆發後,五四運動的參加者王光祈,將北京學生火燒趙家樓的情況,用電報

發給《川報》。7日,《川報》在簡要新聞欄登出了五四運動的消息。9日、12日、15日的

《國民公報》連續在“要電記志”欄內對五四運動作了報貓。但由於這些消息太略,在人民中沒有引起大的反響。5月16日,王光祈撰寫的詳細通訊送達成都,《川報》發行人兼總編輯李劼人滿懷愛國激情加了長篇按語。這篇通訊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四川的愛國運動。

17日,載有北京五四運動詳細情況的《川報》發到成都高等師範學堂時,同學們正在食堂吃飯。袁詩蕘手拿報紙,大步跨上桌子,高聲朗讀《川報》上登載的北京五四運動的消息,食堂立即變成了會場。大家熱烈討論,決定全力支持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

很快,在皇城致公堂聚集了全城30多個學校的學生數千人,共同商討計劃,決定一致行動,並聯絡各校教職員籌備成立“學界外交後援會”。5月24日,重慶川東師範等校學生成立了“川東學生救國團”。

1919年3-7月:軍閥割據防區制形成;“五四”火種傳入四川

川東學生救國團組織示威遊行

全川民眾抵制日貨

5.25 在五四運動的高潮中,四川抵制日貨運動全面展開。本日,成都學界外交後援會召開會議,決定抵制日貨。

會後,成都藥材商、布正商、棉紗商、山貨商立即通電滬、渝代辦停購日貨。許多學生將所用日貨銷燬。重慶學生在碼頭、車站宣傳抵制日貨。萬縣數百學生遊行,剷除市面張貼的日本仁丹廣告。在萬縣的日本三菱公司僱力夫運桐油上船,經學生勸阻,力夫散去。江油縣學界外交後援會印發《抵制日貨根本辦法》的傳單。彭縣學生聯合會派學生在城門調查,凡有日貨入城,一經查出,概行銷燬。綿陽經過學生共同抵制日貨後,市面很快出現無日貨的局面。榮縣、江津、瀘縣、涪陵、宜賓、達縣、灌縣、內江、奉節、閬中、彭縣等地的抵制日貨運動發展迅猛。

6月8日,成都學界外交後援會和成都總商會聯合成立抵制日貨的統一領導機構—成都商學聯合會。22日,重慶商、學界聯合建立商學聯合會。成、渝兩地商學聯合會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商、學兩界在抵制日貨中的行動,協商處理違約問題。四川的許多縣也都成立了類似組織。

麻鄉約民信局停業

4.26四川省當局以未經掛號批准為由,勒令麻鄉約民信局停止營業。

麻鄉約民信局系清咸豐年間在重慶開業的,成都、樂山、瀘州、宜賓等大中城市,以至昆明、貴陽、康定都有業務,主營代客運現,兼營匯兌;對官款、票號、鹽商、商號寄匯,最高時年達300萬兩,對川、康、滇、黔商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從20世紀初開始,營運線路伸向湖北、江蘇、上海、河北等省、市,甚至承攬中越、中緬等國際間客貨運輸業務。

經此次波折後,業務漸趨停頓。

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民間郵政組織麻鄉約終於逐步結束其歷史使命。麻鄉約民信局被下令停業後,地僻道險的川境內,運現和匯兌受到阻滯。

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成立

6.15 李劼人等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

1918年6月,王光祈、周太玄等人就開始在北京籌備少年中國學會。

在少年中國學會成立之前,王光祈曾給四川的李劼人寫信,邀請他參加少年中國學會,並委託他籌組成都分會。李劼人立即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還積極在成都發展會員。四川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吳虞和曾孝谷也要求入會,因考慮他倆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與“少年”兩字不符,學會歡迎他們為“會外贊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以後,本日,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先於總會在《川報》會址開會成立。會員有9人:李劼人、彭雲生、周曉和、穆濟波、胡少襄、孫少荊、李哲生、何魯之、李小舫。因分會初創,會員較少,只暫設書記和保管員各一人。大家推李劼人擔任書記和書報管理員兩職。他們積極在四川開展活動,創辦《星期日》週刊。成都分會是國內外建立的少年中國學會3個分會中最早成立的一個。

大批學生赴法留學

6.1 四川首批赴法勤工儉學青年離成都經上海赴法。

早在1912年6月,吳玉章返川在成都發起組織了四川儉學會,在少城濟川公學籌辦留法預備學校。1915年,他與蔡元培等又在法國成立勤工儉學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宗旨。當時的法國,號稱政治民主、文化昌盛和科學發達的國家,正是各國效法的榜樣。

在吳玉章的倡導下,1918年3月,四川華法教育分會和四川留法勤工儉學會在成都設立,併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留法預備學校。

本年春,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第一屆100多名學生畢業,畢業考試成績名列前30名的有陳毅、羅世(字型:上芬下木)等人,由四川督軍熊克武和省長楊庶堪主持的四川省政府給每人發路費400元,以鼓勵留法。不少未就讀預備學校的青年也申請留法,有31人經審查合格。本日,61人啟程,踏上赴法勤工儉學之路。

在五四運動和本屆赴法學生成行的推動下,8月28日,重慶總商會也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又招收第二屆學生200多名。

到1920年,四川形成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高潮,下半年,在廣東留法官費女生鄭毓秀帶動下,成渝兩地13名女青年赴法。到1921年11月止,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已達492人,約佔全國留法勤工儉學生的1/3弱,為全國各省之冠。

三省俱進會成立

6.22 川、滇、黔知名人士聯合成立“川滇黔俱進會”。

川、滇、黔靖國聯軍佔領成都以後,由於各軍駐防地貧富不均,存在許多矛盾。為維持穩定,三省軍政要員於本日在重慶成立川滇黔俱進會。公推顧品珍、餘際唐、袁祖銘為正、副會長,總會會所設於城內五福街,併發布《川滇黔俱進會成立宣言》,稱該會宗旨是:“謀三省永久之結合,促共同利益之發展。”

少年中國學會成立

7.1 王光祈和李大釗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國學會。該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王光祈被選為執行部主任,主持學會的工作。

該會成員有42人,對會員資格限制嚴格,要求會員最好能著書,其次能作論,再次要能作學術談話。學會要求會員入會時需會員五人介紹。會員必須具備3項條件:一純潔、二奮鬥、三對本會表示充分同情。凡思想齷齪、行為卑鄙之人,對內賊外奸麻木不仁之人,對學會缺乏熱誠之人,一律不準入會。

學會從一開始,就兼容了3部分人。一是以李大釗和毛澤東為首的一批共產主義知識分子,他們希望通過學會擴大馬克思主義影響,進行革命活動;一是以曾琦、左舜生為首的一批右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企圖把學會作為實現他們政治目的的基地;再就是以王光祈為首的一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不滿現狀,企圖通過其尋求出路,不能正視現實和把握形勢,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之中。

少年中國學會一直存在了6年多的時間,先後加入學會的有120餘人。除北京總會外,南京和成都設立了分會。會員分佈於全國12個省市。國外在巴黎設立了分會。法國、美國、日本、南洋等處,也有它的會員。

《星期日》週報出刊

7.13 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創辦的四川第一個宣傳新文化運動的刊物—《星期日》週報出刊。

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上月15日成立之後,決定創辦《星期日》週報。本日《星期日》週報出刊,孫少荊任經理,李劼人任編輯。

《星期日》旗幟鮮明地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宣揚社會主義是“人類的福星”。曾先後刊登毛澤東的《民眾大聯合》、李大釗的《什麼是新文學》、陳獨秀的《男系制與遺產製》、吳虞的《說孝》、高一涵的《言論自由問題》等文章。該刊發行至省內外,與全國影響很大的進步刊物《每週評論》、《晨報副刊》齊名。1920年4月以後,《星期日》由“星期日週刊”社接辦。出刊至52期停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