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點火”今年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怎能不“旺”

導讀:近期,大氣汙染治理圈中話題最熱的是“不搞一刀切”“科學管控”,浩浩蕩蕩幾十年的大氣治理走到現在,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經歷了4個階段,目前已經進入了治理攻堅期,還存在機動車尾氣治理、工業汙染源整治等諸多挑戰。之所以稱今年大氣汙染治理“科學”,主要在於在治理上更精細化、力度更大。

科學“點火”今年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怎能不“旺”

“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一律沒有涉及強制性錯峰生產、大範圍停工停產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2019年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由此,“不搞一刀切”、“科學管控”成了大氣汙染治理圈裡愈來愈熱的字眼。今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嚴峻,1-9月,“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治理難度再次升級。

如何科學管控?這就要結合我國浩浩蕩蕩幾十年的大氣汙染治理歷程來說了。

資料顯示,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主要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防治歷程大體可以分為4個階段,各個階段的治理對象、工作重點都有明顯的變化,每個行業所排放的汙染物和治理措施也存在差異。

科學“點火”今年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怎能不“旺”

從上表我們也能發現,隨著大氣汙染治理的持續推進,大氣汙染物的治理對象越來越細分,工作重點也從汙染物排放源逐一入手,行動方向也延伸到其他各個領域中,從而發展到如今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工業整治和運輸結構等多舉並措。

尤其是當攻堅期遇上重汙染天氣,治理難度不用多說。據劉友賓介紹,我國秋冬季重汙染天氣還處於“氣象敏感型”階段,不利的氣象條件會導致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的情況。基於此,提出了“科學管控”治理秋冬大氣汙染方案。

精細化是“科學管控”的一個手段。據瞭解,不僅是工業企業錯峰生產不搞“一刀切”,關於散煤整治等各項舉措的目標上,相關部門充分考慮各地工作實際和操作性,依據各城市以往秋冬季PM2.5濃度值與累計下降幅度分別進行分檔,從而設定各檔改善目標。

科學施策,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改變以往“一律關停”治標不治本做法,實施企業分類分級管控,從根本上迫使工業企業完善減排設施,多方位迎合減排要求和標準,升級改造企業結構,實現清潔生產。

治理的落腳點不再是數據,而是重在實實在在的治汙,從而更加強化依法依規。因地、因企、因氣、因況採取針對性對策,在此基礎上,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城市將被嚴肅問責。

各地方也要切實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和長期環保治理,找準造成省份城市的汙染因子,制定對應的、有效的治理方案,在重點地區開展大氣汙染強化督查,建立區域協作機制,自上而下推動形成區域協作機制,創新執法合作,嚴格治汙。

今年秋冬季節預防並治理頻發的汙染天氣,也是“大考”前的關鍵一役,不能不勝。生態環境部以更大力度和更實措施整治秋冬季大氣汙染足以見其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