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西晉八王之亂後,國力日衰。永嘉五年,匈奴大軍圍攻洛陽,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建興四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中原陷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五胡亂華

在北方地區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統一了北方後,它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和國家所處的區間,決定了它們無法迴避與漢族士族的合作問題。作為有著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兩個差異性極大的民族,如何搞好同漢族士族的關係,如何合作,是擺在北朝少數民族統治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北方漢人士族為何要入仕胡族政權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是一個集官僚階層與知識分子於一身的特殊階層,也是一個壟斷的文化層面的貴族階層。無論哪一個政權執政,都必不可少的要與這個階層合作。無論是符氏的秦,還是拓拔氏的魏,慕容氏的燕,在文化上都是落後的,漢化是他們實現穩定統治的必然選擇。

在這個時代,士族與政治是劃上天然的等號的。自東漢以來的選官制度決定了官僚集團基本都是由士族充任,而那些累世為官的士族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影響力上都是非常強大的。士族需要政治權力去保障他們身份的高貴,去保障他們門第的傑出,在政權更迭之際,他們也迫切需要新來的統治者承認他們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特地位。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北魏孝文帝

西晉滅亡後,北方人民有一部分隨晉室南渡,還有一部分逃往西北建立了前涼,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或者說能夠離開故土。這些留下來的人中,士族也佔了一定的比例。面對新來的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士族或出於維護家族權益,或為了自身利益,紛紛投入新來政權的懷抱。

入主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同樣需要這些漢族士人的合作。比如前秦的符堅就是一個對漢族文化非常仰慕的君主,前秦的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由漢族的王猛掌控。王猛對前秦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並提拔了一大批漢族士人進入官僚體系,使得前秦迅速發展成一個漢化的政權,國家實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很多漢族士子與胡族統治者合作,是帶著改變胡族統治方式,為漢人謀取政治上的平等的心態的。西晉滅亡的事實,他們不得不接受外來胡族的統治。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想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胡族政權的統治方式,推進少數民族的漢化,讓這些胡族政權被同化成漢化的政權。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與北朝合作的漢族士族

抱有這種想法的士族在北朝士族中佔絕大多數。他們與胡族統治者合作出仕之後,首先會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將少數民族政權按漢族政權的形式設置官職,提拔漢族士人,爭取漢族地主支持。在經濟上注重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改變胡族政權的經濟結構;廣建學宮,鼓勵讀書,鼓勵胡族學習漢族文化,用文化去同化、融合這些少數民族。

二、漢族入仕的方式

漢族士族取得與北方政權的合作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依靠門蔭制度入仕。北朝自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後,也仿照漢族確立了門閥制度,規定那些先朝勳臣之後,“才堪優引者,隨才銓授”官職。具體做法是按照先人的官職高低來給予其後人相應的官品,或者以先人戰功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官位。

對於一些家道中落、父兄一代沒有擔任較大官職的中下層士族中的才能優異者,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會視而不見。前秦、北魏乃至後來的東、西魏,都有完善的察舉制度。這是一種以士人居住地的州、郡升官向中央舉薦出仕的方式,由“郡察孝廉,州舉秀才”。每年朝廷都會按照實際情況給予州郡一定的推舉名額,州郡升官負責向朝廷舉薦人才,在舉薦過程中也對州郡官員實行考核,如果推薦的人不行,也會追究相應的責任。

州郡察舉推薦的人選,中央政府會責成中書省對其進行“策問”,也就是複核。這種複核主要是考核被舉薦人的權變和經義兩方面的知識,並確定人才的等級,以便授予相應的官職。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選拔官員

北朝也學習了漢代的做法,在中央設立“太學”,選拔一些士族子弟在裡面學習,畢業後通過考核就可以擔任官職。《魏書》記載,北魏太武帝時,

“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人”,孝文帝遷都後,又在洛陽建立了“國子學”和“四門小學”,將胡族和漢族的官僚子弟送入其中學習。由於少數民族貴族對學習不太重視,所以這些太學生中,漢族士人子弟佔了八成以上。

三、胡族政權中漢人的作用

在魏晉時期,中國進入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期,這與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漢化有關,但漢人士族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

漢族士族進入統治階層之後,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都會按照漢族的習慣做法和文化習性來對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改造。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南北朝地圖

這種改造首先體現在官制上。少數民族政權剛開始建立時,往往官位比較少,官員的職責也不是很清晰,而同期的漢族政權則具有完善的職官系統。所以他們會按照漢族政權的職官系統,為胡族政權進行改革和完善。

《魏虜傳》記載,北魏入主中原之後,“稍僭華典,胡風國俗,雜相揉亂”,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組織結構仍然保留了胡族部落的風格,無論是制度的完整性,還是行政職能貫徹的連續性,都有著很大的不足。在漢族士人大量進入北魏官僚系統之後,北魏也對這種政治結構進行了改革。皇始元年,北魏在尚書省設置三十六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屬官,其有文簿、當曹,欲以省彈駁之煩”,這種改革無疑會增強皇帝對行政機構的控制,形成一種以內製外的政治格局。

在牧民方面,少數民族政權一般沒有民戶和軍戶的區別,他們是全民皆兵的。這種制度有著一定的長處,但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而漢人的編戶齊民制,是建立在農耕方式上的一種利於治民的制度,在胡族政權由遊牧向農耕轉變的時期,正是漢族士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使得編戶齊民成為北朝的政治制度,不但經濟上實現了飛躍,也鞏固了政權的統治。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胡人漢化

隨著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地區的控制的加深,他們與中原漢族士人的結合也更加緊密,漢人在朝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從北魏文成帝到獻文帝之止的二十年間,朝廷中最為重要的尚書省官員中,漢族士人佔了近四十人,超過總數的七成。這說明在處理國家重大事務上,漢族士人的權力和話語權越來越大。以總攬政事的錄尚書事為例,北魏的錄尚書事共有七人,其中盧魯元、陸麗、常英、閭毗四人皆為漢族士族,所佔比例也超過了一半。這固然是這些漢人受到皇帝的寵信的緣故,也是當時少數民族政權不斷漢化,統治者依才用人的結果。

四、漢族士人的軍事貢獻

漢族士人在北朝政府文職中的作用很好理解,這是漢族文化先進性導致的。一般說來,從武力上來說,少數民族軍人往往以騎兵為主,作戰勇敢,悍不畏死,非漢族士族能比。但是實際上,漢族士族在軍事領域為北朝做出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

北魏建立後,隨著國土的拓展,無論是出於穩定人心還是穩定局勢的需要,都決定了統治者必須全方位的與漢族進行合作。這種合作不單體現在文化上,就是軍事領導權,也有一部分移交到了漢族之手。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司馬楚之

北朝入主中原後,隨著疆域的擴大,軍隊的數量也隨之增多。由於少數民族人口不多,這些增加的士兵基本是以漢族人為主。為了更好的控制這些漢族士兵,起用漢族士人中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擔任統帥,是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

北魏起用的漢族將領很多,司馬楚之、王慧龍、朱修之等人都是被委以重任的大將。這些人往往都是當時的準軍事組織塢壁的首領,手下有著一大批忠於首領、戰鬥力強悍的塢兵。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漢族士族大姓都招攬流民,建塢壁自保,他們手下的塢兵身經百戰,紀律嚴明,是一支非常強大的武裝,也是統治者需要利用和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結果上來看,無論是司馬楚之、朱修之,還是後期的李崇、邢巒,都是北魏的軍事領導核心成員。

據《北史》記載,北魏太武帝時,司馬楚之擔任北魏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以拒宋師。他也不負重望,“破宋將到彥之別軍於長社。又與冠軍安頡攻拔滑臺,禽宋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求更進討,太武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徵還。”

還有一些精通兵法的漢族士人在北朝的軍隊中擔任參謀一類的職務,雖然他們不用上陣拼殺,但他們靠自己的才智,為北朝的部隊建設、軍紀整肅和獲得戰役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幾乎每一位北朝大將手下都有由漢族士人組成的參謀班子,甚至那些會天文觀星的漢人都被北朝胡族將領重用,“觀天象而決軍事”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作法,因此漢族士人在北朝的軍事領域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五、漢族士人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

“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首先是文化上的征服”。五胡亂華之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得到保留,也正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征服或者說融合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融合中,北朝的漢族士族們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王猛這個名字,是應該被我們記住的。他是開啟漢族文化融合胡族文化的先驅。他是第一個統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的大臣,也是在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上對胡族進行重大改革,推進之後胡族漢化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

王猛是前秦皇帝符堅最信任的大臣,他在胡族內部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制定儒家禮儀,興建學校,讓少數民族同胞學習漢族文化。經過多年的努力,前秦的漢化程度非常快,出現了“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工商販於道,盜賊止息,田疇修闢,帑藏充沛”的良好局面。在他的努力下,各民族都學習儒家學說,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族文化在亂世的中華得以沿續下來。

文化的融合不是哪一個人能做到的,是一大批漢族士族知識分子的共同努力的結果。不管北朝哪個政權,都彙集了一大批漢族知識分子,都推崇儒學治國,並影響了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將儒家思想和文化定為國策。就是在漢化程度相對較低的羯族政權後趙,也廣建學校,推行儒學。這種漢族文化的傳播改造了胡族政權,也推動了胡族漢化,更可貴的是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種子。

六、漢族士族在民族融合上的作用

當然,我們肯定漢人在胡族政權中的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將少數民族統治者想像得那麼美好。畢竟非我族類,胡族對漢族也不是信任的,還是存在一大批對漢族猜忌、排斥甚至打壓的力量。在胡族內部,是否漢化是一個爭論很久的問題,從人數上來說,反對漢化的少數民族貴族階層還是佔了大多數。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民族融合

為了處理好這種民族矛盾,也是為了安撫胡族貴族,所以北朝出現了胡漢分治的兩套職官系統,也就是在朝廷中既有胡族為核心的一套職官,也有一套以漢族為主的職官。要注意的是,這兩套職官系統雖然表現上是相互制約的,但胡族職官系統是掌握實際權力的,也得到是少數民族統治者信任和偏袒的。

歷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雖然胡族守舊勢力非常抗拒漢化,但漢文化的融合能力太強大,先進性代替落後是歷史規律,不是個人的力量可以違背的。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中,民族融合是大勢所趨,是歷史潮流。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極大包容心的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格局,而魏晉時期的動亂和少數民族南遷,以及胡漢兩族的合作,無疑是民族融合的推手。

為什麼說漢族士族是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功臣

五十六支花

從結果上來看,漢族士人為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統治方式和文化基礎,是非常符合統治者利益和全體人民利益的,這就使得雙方的合作有了廣大的基礎。在當時代表生產力的漢族的巨大吸力面前,少數民族都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向漢族靠攏,向漢文化靠攏。這是歷史規律,也是中華民族的幸事。

正是因為在這些漢族士人的推動下,在民族融合的歷史大勢力下,歷經四百年的大分裂最終被統一代替,一個容納了各民族文化精華的新的盛世即將到來。魏晉南北朝,是封建社會黎明前的黑暗,它以文化的包容、民族的融合和思想的大放異彩孕育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最高峰——隋唐的到來。

參考文獻:《魏書》、《北史》、謝保成《中國史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