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固定煤電標杆上網電價說“再見”

中國宣佈不再實行固定的煤電標杆上網電價制度,改為“基準+上下浮動”制度。新機制實際上是一種過渡性政策,最終促使煤電全面走向市場化。煤電行業營收將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其它發電技術也終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標煤電上網電價的發電領域。

和固定煤电标杆上网电价说“再见”

改革緣起

本輪的電力市場改革始於2015年,最初政策是允許電力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簽訂“直購電”協議,中間可有售電公司作為中介,而不再通過傳統的電網公司統購統銷。這被認為是致力於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面,旨在降低工商業用戶用電成本。

到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當中已有32%實現了市場化(即電價不採用政府指定的目錄電價),但仍由於種種原因而低於預期的40%目標。為了加速市場化進程,故決定改革固定的煤電標杆電價。

最新發布

國家發改委於10月24日發佈了標杆電價改革的正式文件,其中提到新機制將採用原來的標杆作為“基準價”、以及允許上浮和下浮的百分比空間。實際價格將在這個範圍內由發電企業和終端用戶進行協商。而在過去,所謂“煤電聯動”的定價機制,其實更像是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並未及時進行更新、有效反映煤價的變動。

“基準價”和浮動空間均將由國家發改委決定。從2020年開始,每個省市自治區的基準價等於原來的煤電標杆(除浙江省2019年更新之外,其它省份最近更新是在2017年),上浮不超過10%,或下浮不超過15%。

省級政府今後將可以決定自己的浮動幅度(在國家規定的範圍以內),並於每年11月15日前向國家發改委報送審批。而為了實現中央政府此前承諾的降電價的總目標,2020年暫不允許上浮。

分析解讀

浮動標杆新機制實際上是一項旨在實現全面市場化的過渡性政策,只適用於尚未市場化的煤電發電量。(以2018年數字看,約佔煤電發電量的60%)40%已實現市場化的電量,價格由用戶和發電企業協商決定、或交易得出,不受此次改革幅度的限制。

發電企業從電網獲得的計劃電量,其實已在逐年減少。在新機制下,這部分計劃電量將不再享受固定的標杆電價,改為市場決定的浮動電價。

BNEF預期,平均的市場化電價將可能有所回升,這是因為發電企業再也沒有保障固定售價的計劃電量,只好在市場化價格當中爭取有利條件。有消息稱,各省的價格下限將不可能低於市場化交易電量的均價。這就意味著,發電企業會嘗試在市場中協商一個較高的價格,以免計劃電量的電價一併受到下行壓力。

在改革過程中,本來可取消計劃電量,避免製造“計劃+市場”的雙軌制情況;但是,此前出於循序漸進、穩妥改革的考慮,計劃利用小時數只是逐步降低,而沒有一步取消。BNEF預期,未來仍將始終會有小部分的電量(例如熱電聯產)維持優先保障地位,始終獲得固定的電價。

其他影響

新機制目前不會影響其他發電技術,不論是市場化還是非市場化的部分。對於市場化部分,各省仍將沿用原來的電價規則。對於非市場化的電量,則需要分情況討論:

1. 2020年之前已經運行和實現併網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仍會按照基準價從電網獲得電費收益,也會從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獲得補貼;

2. 水電仍將按原有的上網電價執行;

3. 氣電上網電價將控制在各省的煤電基準價上350元/兆瓦時以內;

4. 今後新投產的核電機組將獲得煤電基準價或核電標杆上網電價(430元/兆瓦時)中的較低者。

彭博新能源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