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九村窯

饒平九村是潮汕平原北部的一個小墟鎮,明清時期這裡是粵東地區的一處重要窯場。

這裡坐落有三中、錫坑、洞泉等十幾個村莊,分佈著鄭屋坷、老窯坷、公婁、三鬥坑、下坪埔、多年坪、白鴿塘等地方几十個明清古窯址,所燒造瓷器大都運銷到海外。九村在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以前,是饒平縣光德鄉元歌都中饒堡所統的18個鄉村之一。後來,由於這裡的制瓷業擴大發展,才形成一個墟填,人們就通通冠於九村窯瓷器。

九村窯場燒造瓷器的歷史已有600多年,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傳說,元末明初,有一姓詹的江西人攜子扶妻逃荒來到這裡,在山坡上搭寮居住,以種植為生。一天夜裡,大雨滂沱,這位老兄夢見他的老祖宗託言,說這裡四面山坡都埋藏著白銀。天明以後,他站在床前一望,四面山巒都崩下來,露出白白的泥膏,他頓時醒悟起來,這就是老祖宗所說的白銀,於是從家鄉請來好手,開始築窯燒瓷。

饒平九村窯

九村窯場燒造的瓷器可分作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元代末年至明代嘉靖前後,第二階段,嘉靖至明代末年,第三階段清初至嘉慶道光,第四階段嘉慶道光至民國。

第一階段,在三中村的鄭屋坷,元末明初的遺物,有碗、折沿盤、直口盤和小碗,胎骨灰白粗松,釉面較為稀薄多氣泡,釉色有月白、青白、青灰和青黃諸色,足邊有旋削痕跡,內底有乳釘突出,疊燒,足部四周露胎。

饒平九村窯

第二階段,在錫坑村的老窯坷、公婁、下坪埔等處,這時期已經是匣缽裝燒的沙足器,釉面光潔潤澤,青花呈普藍色,但色調不太穩定,有時深、有時淺、有時也暈散。花紋都是先勾線,後平塗,但筆法自然流暢,風格簡樸奔放,盤、碗、小瓶,都繪鳳鳥、雲朵、山石、靈芝、蘭草和花葉、綬帶等,還有福字和詩句,如:“蓬萊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鮮,壽山不老年年茂,福海無窮歲歲堅。”這時期最能反映嘉靖時期的社會風貌。

第三階段,從原來的老窯擴大到洞泉村及鐵寮坑、多年坪、窯背崗等地方,入窯仍然是匣缽裝燒的沙足器,這階段的器型比以前較大,有20多公分大的花卉蓋缽,矮身菊花紋大碗,胎體渾厚凝重,青色色澤明亮淺淡,繪畫開始逐漸向草率和寫意過渡,仍然是沙足器。

第四階段,器物底足平滑整齊,微呈桔紅的火石色,青花豔麗,浮光外露,筆法草率,無論山水,動物和花卉都為寫意,有的圖案甚至很難辨認圖形。

饒平九村窯

九村窯場在群山起伏之中,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唯獨一條小河流能夠注入黃岡河,但水淺流急不停通航,所以一向以來,瓷器都是向西北越過20餘公里的山路到大埔縣的高陂鎮,與高陂窯瓷器混合銷售。1943年大埔縣誌記載:“高陂碗行每年營業總額合計值二百餘萬元,含饒平過境者,本縣產品年值70萬以上,所謂饒平過境者,指的就是九村瓷器,其實與高陂瓷器是不相上下。很多人都混淆不清,把九村瓷器都當成是高陂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